張志華,李 媛,陳 卓,李凌云,鄭永紅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口腔科,河南 鄭州 450001)
兒童齲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由于學齡前兒童乳齒鈣化程度低,易受細菌侵蝕而蛀壞,導致牙齒硬組織變濁、變軟,色素沉著,牙齒硬組織崩潰形成齲洞。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是齲病的高發人群,并且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種類等的改變,兒童患齲的情況呈上升態勢[1]。研究發現,兒童齲病的影響因素在不同地區、民族間均有所不同,與當地的家庭人文環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等多種因素均有關系[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對鄭州市區3~5歲兒童的齲病現狀及發生齲病的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預防鄭州市區兒童齲齒的發生,為開展公共口腔衛生項目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鄭州市4個市區中4所幼兒園3~5歲的300例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在3~5歲者;近2周內未服用抗生素者;依從性較好,能夠配合完成口腔檢查者等。排除標準:患全身性及嚴重傳染性疾病者;牙周疾病者;半年內涂抹過氟化物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兒童法定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由園方協調一名兒童家長來園陪同兒童進行口腔牙齒檢查并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對兒童進行口腔檢查:①齲病檢查方法:使用國際齲病檢查與評估系統- Ⅱ(ICDAS- Ⅱ)[3]進行齲病檢查,在牙面濕潤狀態下進行觀察,若出現牙本質暗影或肉眼可見的牙本質齲損,則直接判斷為齲齒,若在濕潤狀態下未見明顯異常,則用棉簽擦拭牙面,再用橡膠吸耳球吹干牙面進行觀察。按齲病發展進程,從健康牙體到廣泛性的牙本質成洞齲損分為0~6級,以0~2級歸為無齲,3~6級為齲齒。②變異鏈球菌檢測方法:兒童禁食2 h,使用無菌棉拭子放置在口腔底部潮濕區域10 s,然后置于裝有10 mL磷酸鹽緩沖液(PBS)的標準無菌離心管,進行分離(3500 r/min,10 min)、純化、鑒定,使用噻唑藍比色法進行檢測。③唾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和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檢測:所有兒童空腹狀態,用注射器抽取口腔底部唾液3 mL,采集前5 min進行漱口,使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唾液中sIgA水平,使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唾液中MMP-2水平。
對家長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以美國兒童牙科學會(AAPD)推薦的兒童齲病風險評估表和第四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兒童問卷調查內容為基礎設計口腔健康問卷調查表,問卷內容包括兒童年齡、性別、是否使用含氟牙膏、家庭年收入、開始刷牙年齡、每次刷牙時間、每天刷牙次數、兒童每天甜食次數、兒童口腔就診情況、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等。
1.3 觀察指標①統計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情況,并計算患齲率,患齲率=患齲人數/受檢人數×100%,根據齲齒檢查結果將其中未發生齲病的120例兒童作為無齲病組,將發生齲病的180例兒童作為患齲病組。②統計兩組兒童一般資料,對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進行單因素分析。③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兒童是否患齲病作為因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兩組間二分類資料和無序分類資料比較均采用χ2檢驗,多組間點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經S-W法檢驗證實本研究計量資料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情況300名兒童經口腔患齲情況全面檢查,其中患齲病兒童180例,患齲率為60.00%(180/300)。180例患齲病兒童中,3歲兒童38例,占患齲總人數的比例為21.11%(38/180);4歲兒童60例,占患齲總人數的比例為33.33%(60/180);5歲兒童8例,占患齲總人數的比例為45.56%(82/180),其中5歲兒童占比顯著高于3、4歲兒童,4歲兒童占比顯著高于3歲兒童,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24.200,P<0.05)。
2.2 影響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單因素分析患齲病組兒童年齡、開始刷牙年齡均顯著大于無齲病組,刷牙時間顯著短于無齲病組,每天刷牙次數顯著少于無齲病組,吃甜食次數≥ 2次/d、變形鏈球菌感染的兒童占比及唾液中MMP-2水平均顯著高于無齲病組,定期口腔檢查兒童占比及唾液中sIgA水平均顯著低于無齲病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單因素分析
2.3 影響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大、開始刷牙年齡晚、刷牙時間短、每天刷牙次數少、吃甜食次數≥2次/d、變形鏈球菌感染、唾液中MMP-2水平高均為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危險因素(OR= 2.186、2.128、2.347、2.143、1.910、2.123、2.406);定期口腔檢查、唾液中sIgA水平高是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保護因素(OR= 0.476、0.46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兒童發生齲病后通常進行藥物、充填、修復治療,控制病情進展,但因為兒童年齡較小,部分兒童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常常導致預后不佳,因此開展對兒童齲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通過對鄭州市區300名3~5歲兒童齲病現狀調查發現,齲病患病率為60.00%,說明鄭州市區兒童患齲率較高,且隨著年齡增長,患齲率也顯著上升,與王志剛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大、開始刷牙年齡晚、刷牙時間短、每天刷牙次數少、吃甜食次數≥ 2次/d、變形鏈球菌感染、唾液中MMP-2水平高均為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口腔滯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可聚合產生高黏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質,細菌利用菌斑代謝產生酸,使牙體硬組織脫礦,有機物分解,形成齲洞。在年齡方面,患齲率在各年齡組間有差異,可能與齲齒的發病與病情進展呈慢性進行性有關,且隨著年齡增長,牙間隙增大,滯留在口腔內的食物增加,促進細菌繁殖,導致復雜研磨食物的乳磨牙患齲率增加[5]。開始刷牙的時間越晚,兒童攝入的對于牙齒有潛在危害的食物越多,發生齲病的概率也越大;且兒童因缺乏自控力,刷牙時間短容易造成清潔不到位,長期清潔不到位容易出現齲病;牙菌斑一般會在被清除后的1~6 h內新生,刷牙次數少,無法及時祛除牙菌斑,易患齲病[6]。甜食容易黏附在牙齒表面,不易清潔,為口腔微生物提供營養底物,同時食物發酵也會造成口腔中pH值水平偏低,因此若清潔不到位,容易滋生細菌,產生牙菌斑,進一步發展形成齲病[7]。變形鏈球菌能以蔗糖為底物合成細胞外多糖,并選擇性黏附于平滑牙面,還能發酵多種碳水化合物產酸,使局部pH值下降,導致牙齒脫礦,發生齲病[8]。MMP-2是鋅依賴性酶,可以切割細胞外基質成分,降解有機質,是降解牙本質基質主要的內源性蛋白酶,發生齲病時,細菌產生的酸在使牙本質脫礦的同時可刺激MMP-2水平升高,加快了牙本質有機質的降解,加重齲病[9]。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還顯示,定期口腔檢查、唾液中sIgA水平高均是影響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保護因素。分析其原因為,定期口腔檢查是預防兒童齲病的有效方法,能夠及時發現口腔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效治療,進而減少齲病的發生。唾液中的sIgA是局部免疫中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微生物凝集,減少細菌在黏膜上皮細胞的黏附和定植,并協助溶酶體溶解細菌,抑制細菌合成細胞外多糖,減少齲病的發生[10]。
3~5 歲兒童處于大腦發育高峰期,接受信息能力強,但認知能力不佳,易受到周圍的人或物的影響。因此拓展宣傳口腔預防保健知識渠道,如電視、廣播或定期舉辦小型社區活動等,傳播口腔健康知識,以期轉變家長對牙健康的重視程度及就診意識,對兒童患齲情況有明顯的影響。家長應盡早對兒童進行口腔健康教育,督促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盡早開始刷牙,督促兒童養成正確的刷牙方式,并控制兒童食用甜品的量,減少兒童食用甜品的次數,飯后或食用甜食后盡快刷牙,增加兒童刷牙次數,能夠減少有害物質殘留,避免齲病發生;此外,還需定期帶兒童進行口腔檢查,檢測唾液中MMP-2、sIgA水平,一旦發現異常問題及時采取窩溝封閉聯合氟保護漆治療措施,有助于有效控制兒童的患齲情況。
綜上,年齡大、開始刷牙年齡晚、每次刷牙時間短、每天刷牙次數少、吃甜食次數≥ 2次/d、變形鏈球菌感染、唾液中MMP-2水平高均為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危險因素;定期口腔檢查、唾液中sIgA水平高是鄭州市區3~5歲兒童患齲病的保護因素,因此,針對鄭州市區3~5歲兒童可采取對應的預防措施減少齲病發生,改善兒童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