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肇儒
[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均安醫院(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醫院)急診科,廣東 佛山 528329]
急性腦梗死主要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顱腦血管的狹窄或者閉塞,引發顱腦血液供應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最終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對于病情發現及時的患者,可通過靜脈溶栓治療促進其梗死血管再通,降低患者致殘率,但由于患者梗死灶缺血導致腦組織和神經系統受損嚴重,同時疏通血管后血流灌注恢復可對患者梗死部位造成再灌注損傷,導致部分患者在24 h內或數日內病情迅速加重,引發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1]。 END發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且臨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同時標準化療方案療效有限,END發生后不僅會使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加劇,還會影響靜脈溶栓干預效果,增加預后不良發生風險[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早期END現狀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依據,現報道 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均安醫院(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醫院)收治的16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溶栓治療后是否發生END將其分為惡化組(26例)和未惡化組(136例)。納入標準:與《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3]中的診斷標準相符合者;經顱腦CT檢查,且提示無腦出血情況;腦梗死發生后4.5 h內接受靜脈溶栓治療者等。排除標準:有腦部手術史或創傷史者;近期進行動脈穿刺者;既往有腦梗死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者;腦動脈畸形、動脈夾層等其他原因所致管腔狹窄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 批準。
1.2 治療方法入院后患者在接受常規吸氧、補液等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注冊證號SJ20160055,規格:50 mg/支)治療,0.9 mg/kg體質量,最大劑量90 mg,首次選擇總劑量中10%注射用阿替普酶加入10 mL氯化鈉溶液充分混合后,在1 min內靜脈推注,然后將剩余90%的注射用阿替普酶加入90 mL氯化鈉溶液充分稀釋后于60 min內勻速靜脈泵入。于溶栓治療72 h后,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4](總分42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神經缺損程度越嚴重)評估END發生情況,較溶栓治療前,NIHSS評分總分增加≥ 4分,或NIHSS量表中涉及意識、肢體運動項目評分增加>1分即可判定END發生[5]。
1.3 觀察指標①單因素分析,包括年齡、性別、是否合并高血壓、是否合并糖尿病、發病到溶栓時間、溶栓前NIHSS評分、溶栓后24 h內顱內出血、吞咽功能障礙(采用洼田飲水試驗[6]進行評估,共5級,Ⅰ級:5 s內能順利地一次性將水咽下,無嗆咳現象;Ⅱ級:分2次及以上將水咽下,無嗆咳現象;Ⅲ級:能一次性咽下,但有嗆咳現象;Ⅳ級:分2次及以上咽下,有嗆咳現象;Ⅴ級:不能全部咽下,有頻繁的嗆咳現象;Ⅲ ~ Ⅴ級為異常表現,即存在吞咽功能障礙)、阿替普酶劑量、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采用X射線血管造影系統(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型號:INFX-8000C)進行檢測,閉塞:患者頸動脈完全阻塞;重度狹窄:70% ≤狹窄率<100%;中度狹窄:50% ≤狹窄率<70%;輕度狹窄:15% ≤狹窄率<50%;正常:狹窄率<15%或無狹窄][7]、責任梗死部位;入院后,抽取患者靜脈血6 mL,取其中2 mL靜脈血,采用流式細胞儀(Beckman Coulter Ireland, Inc.,型號:FACSCantoⅡ)檢測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水平和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取2 mL靜脈血,經 3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進行檢測;取2 mL靜脈血,抗凝處理,經35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漿,采用凝血分析儀(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C100)檢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②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出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的情況和單因素分析16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患者共26例,END發生率為16.05%。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惡化組中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溶栓后24 h內顱內出血、發生吞咽功能障礙、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為重度狹窄或閉塞、責任梗死部位為前循環患者占比及溶栓前NIHSS評分、血清TC水平均顯著高于未惡化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的單因素分析
2.2 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將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溶栓后24 h內顱內出血、發生吞咽功能障礙、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為重度狹窄或閉塞、溶栓前NIHSS評分較高均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2.995、3.333、2.445、3.235、2.705、2.309,均P<0.05),見表2。

表2 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的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較急,且病情進展較快,在經過靜脈溶栓治療后,單核細胞被激活,且活化的單核細胞釋放出白細胞介素 -1(IL-1)、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等多種炎癥細胞因子,損傷血管擴張功能,致使出血轉化風險增高,血腫形成,從而引起END。END不僅能對急性腦梗死病情進展進行提示,還會影響患者預后情況,使患者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因此通過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END發生的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對于降低患者END的發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溶栓后24 h內顱內出血、發生吞咽功能障礙、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為重度狹窄或閉塞、溶栓前NIHSS評分較高均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高血壓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腦部血液供應產生影響,損傷腦部微血管功能,從而降低血管調節劑的分泌量,影響腦部的血液循環,顱內以無氧代謝為主,從而產生大量的乳酸,導致血腦屏障遭到破壞,進而提升END的發生風險[8]。因此臨床對于合并高血壓患者,應積極給予血壓的個體化管理,預防血壓過高或過低對患者缺血部位灌注的影響,以降低END發生率。糖尿病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可導致患者線粒體功能紊亂,加重缺血部位氧化應激反應,增加腦組織酸中毒的風險;同時高血糖還可破壞血腦屏障作用,產生凝血素效應,促進新的梗死形成,易導致患者END的發生[9]。因此對于合并糖尿病患者,臨床上可加強對患者血糖、尿糖的監測,指導患者以低脂、低糖、低鹽飲食為主,多吃新鮮果蔬,補充維生素。
溶栓后24 h內顱內出血可促進患者腦組織損傷,同時增加患者腦組織缺血程度,導致患者END的風險增加[10]。因此臨床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應同時合理控制患者血壓,避免血栓再通引起患者缺血部位血壓驟然改變,導致血管破裂而引發患者顱內出血的發生,若患者出血量少,可酌情考慮藥物保守治療,以促進凝血;若出血量較大,應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后采用開顱手術的方法清除血腫,以改善患者預后。
發生吞咽功能障礙說明患者血管壁增厚、血管狹窄或是血管完全閉塞,會對神經組織產生壓迫,導致神經功能受損嚴重,同時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生可能影響患者營養攝入,使得食物反流的風險增加,進而導致患者END的發生風險增加[11]。因此對于發生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臨床需保證患者營養攝入,同時予以患者電刺激治療、吞咽功能訓練,使肌肉收縮,緩解血管閉塞情況,進一步預防患者END的發生。
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與患者腦組織缺血損傷程度、靜脈溶栓治療的療效密切相關,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為重度狹窄或閉塞,一方面可加重患者腦組織缺血性損傷的嚴重程度,另一方面可對靜脈溶栓的療效產生影響;同時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越嚴重,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越快,可進一步對患者神經功能造成影響,增加END發生風險[12-13]。因此對于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為重度狹窄或閉塞的患者,臨床可合理增加溶栓藥物的用量,促進患者血管通暢,進一步預防患者END的發生。溶栓前NIHSS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同時提示梗死面積大或側支循環不良,進一步造成血管受壓、缺血,使得患者END發生的風險增加[14-15]。故而在急性腦梗死患者入院后,應及時開展NIHSS評分,根據結果予以其雙抗治療,以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溶栓后24 h內顱內出血、發生吞咽功能障礙、責任大血管狹窄程度為重度狹窄或閉塞、溶栓前NIHSS評分較高均是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發生END的危險因素,臨床可據此對有以上特征的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或干預,降低患者END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