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嫣,倪圓圓,張輝紅,曹九茹,劉 豐
(1.長治醫學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系,山西 長治 046000;2.長治醫學院護理學系,山西 長治 046000;3.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護理專業的學生(以下簡稱“護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肩負著救死扶傷的使命,其不僅面臨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學習壓力,在臨床見習中還會受到外界環境等的壓力,會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其中抑郁是最主要的表現[1]。WHO(世界衛生組織)曾預測抑郁癥將成為全球引起死亡和殘疾因素中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有研究顯示,護生抑郁癥發病率為34.0%,而抑郁癥也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最常見的精神疾病[2]。因此,預防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加強護生抑郁的早期干預,探析其抑郁的影響因素及發生機制尤為關鍵。
Sameroff交互作用模型認為個體的發展是其本身與家庭和社會環境所提供的經驗持續交互作用的產物[3]。個體發展來自家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父母對其的行為態度與行為方式,即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教養方式是指在撫養子女的日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待子女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傾向[4-5]。父母教養方式對個體的人格發展及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直接、深入的影響[6]。已有研究證實,父母教養方式作為外部環境因素會影響個體的抑郁情況[7],但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父母教養方式對中學生這一群體心理行為的影響,缺少對大學生,尤其是護生這一群體的研究。個體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還與自身的內部因素息息相關。心理彈性是個體在面對創傷、逆境、悲劇和壓力時的適應過程[8-9],是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子[10]。多項研究表明,心理彈性與抑郁呈負相關[11-13],當暴露于壓力和困境時,高心理彈性的個體能夠積極調動自身及周圍的資源來抵抗對自身的不良影響[14],保持較好的心理健康狀態,降低個體患抑郁癥的風險。同時,良好的父母教養方式也是影響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15]??梢姡睦韽椥阅茉诟改附甜B方式與抑郁之間起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但父母教養方式是否與護生個體的內在因素共同對其心理健康水平產生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某醫學院校護生為研究對象,旨在驗證心理彈性在父母教養方式與護生抑郁間所起的作用,為其心理問題的預防與干預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和防控路徑。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以某醫學院校護生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60份,收回有效問卷81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5%。在研究對象中,男生59人(7.3%),女生754人(92.7%);大一170人(20.9%),大二192人(23.6%),大三281人(34.6%),大四170人(20.9%);有實習經歷的414人(50.9%),沒有實習經歷的399人(49.1%)。
(1)采用護生一般情況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護生的性別、年級、實習經歷等。(2)采用父母教養方式問卷(EMBU)進行調查。問卷由岳冬梅等[16]修訂,包含父親教養方式和母親教養方式,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共66個條目。其中,父親教養方式由情感溫暖(F1)、嚴厲懲罰(F2)、過度干涉(F3)、過度保護(F4)、拒絕否認(F5)和偏愛(F6)6個因素構成;母親教養方式由情感溫暖(M1)、嚴厲懲罰(M2)、過度干涉(M3)、拒絕否認(M4)和偏愛(M5)5個因素構成(鑒于當前獨生子女家庭較多,故剔除了偏愛這一因素)。且結合相關研究[17],本研究將情感溫暖歸類為積極父母教養方式,其余因素歸類為消極父母教養方式。各維度的總分按4分制計算,經檢驗Cronbach's α系數為0.858。(3)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進行調查。量表由Connor等[18]編制,包含堅韌性、力量和樂觀性3個維度,共計25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彈性水平越高。經檢驗Cronbach's α系數為0.955。(4)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調查[19]。量表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共20個條目。依據評分標準,將各條目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即為抑郁總分,≥53分為有抑郁癥狀。經檢驗Cronbach's α系數為0.886。
運用SPSS 24.0建立數據庫,對不同特征護生父母教養方式得分情況進行t檢驗或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對父母教養方式、心理彈性及抑郁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用AMOS 21.0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探究三者間的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13名護生抑郁平均得分為(45.86±9.40)分,≥53分的護生有205人,抑郁檢出率為25.2%。其中,大一至大四護生抑郁檢出率分別為25.9%、35.1%、18.3%和27.1%,不同年級護生抑郁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758,P<0.05);有實習經歷的護生抑郁檢出率為20.8%,沒有實習經歷的抑郁檢出率為29.8%,有無實習經歷的護生抑郁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28,P<0.05)。
813名護生心理彈性得分為(64.83±13.31)分。護生父親、母親情感溫暖得分分別為(2.79±0.57)分、(2.82±0.55)分,父親、母親嚴厲懲罰得分分別為(1.68±0.49)分、(1.29±0.41)分,父親、母親過度干涉得分分別為(1.53±0.33)分、(1.92±0.41)分,父親、母親拒絕否認得分分別為(1.42±0.44)分、(1.46±0.47)分,父親過度保護得分為(2.26±0.54)分。由調查可知,在消極教養方式方面,高年級護生(大三、大四)父親和母親拒絕否認、母親嚴厲懲罰、母親過度干涉的得分顯著低于大一(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級護生父母教養方式得分情況(±s,分)

表1 不同年級護生父母教養方式得分情況(±s,分)
注:與大一相比,經LSD兩兩比較,aP<0.05
父母教養方式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F P父親情感溫暖(F1)父親嚴厲懲罰(F2)父親過度干涉(F3)父親過度保護(F4)父親拒絕否認(F5)母親情感溫暖(M1)母親嚴厲懲罰(M2)母親過度干涉(M3)母親拒絕否認(M4)2.71±0.54 1.37±0.38 1.53±0.31 2.27±0.57 1.45±0.39 2.77±0.51 1.40±0.49 2.06±0.49 1.59±0.44 2.83±0.66 1.38±0.44 1.61±0.35 2.27±0.53 1.49±0.35 2.85±0.63 1.30±0.44 2.02±0.40 1.51±0.42 2.83±0.54 1.30±0.36 1.47±0.29a 2.16±0.52a 1.33±0.37a 2.83±0.54 1.23±0.33a 1.82±0.34a 1.37±0.39a 2.78±0.56 1.37±0.41 1.54±0.35 2.33±0.52 1.41±0.45a 2.84±0.54 1.26±0.37a 1.89±0.37a 1.47±0.44a 1.901 2.446 6.245 4.033 6.137 0.732 7.073 16.819 8.693 0.128 0.063<0.001 0.007<0.001 0.533<0.001<0.001<0.001
將父母教養方式及心理彈性、抑郁得分進行相關性分析可知,積極教養方式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P<0.01),與抑郁呈負相關(P<0.01);消極教養方式與心理彈性呈負相關(P<0.01),與抑郁呈正相關(P<0.01),見表2。

表2 護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彈性和抑郁的相關分析
由表2可知,護生父母教養方式、心理彈性及抑郁間兩兩呈顯著相關,為檢驗心理彈性在父母教養方式及抑郁間的中介作用,以積極父母教養方式和消極父母教養方式分別為自變量,抑郁為因變量,心理彈性為中介變量,通過AMOS構建檢驗模型(見圖1~2)。由模型擬合結果可知,兩個模型擬合指標都符合檢驗標準,見表3。

圖1 心理彈性作用于積極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的中介模型

圖2 心理彈性作用于消極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的中介模型

表3 結構方程檢驗與擬合優度效果
使用Bootstrap檢驗,重復取樣2 000次,計算95%的置信區間,置信區間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應顯著。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在積極父母教養方式、消極父母教養方式及抑郁的95%置信區間分別為(-0.254,-0.175)、(0.085,0.167),說明心理彈性在積極父母教養方式和消極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由圖1所示,積極父母教養方式對心理彈性、抑郁的路徑系數均有統計學差異(r=0.44,P<0.05;r=-0.27,P<0.05),心理彈性對抑郁的路徑系數亦有統計學差異(r=-0.49,P<0.05),說明積極父母教養方式對抑郁具有直接的負向影響,起緩沖作用,直接效應值為-0.27。積極父母教養方式通過心理彈性對抑郁產生影響,中介效應值為-0.22,總效應值為-0.49,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44.9%,表明心理彈性在積極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由圖2所示,消極父母教養方式對抑郁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直接效應值為0.26。消極父母教養方式通過心理彈性對抑郁產生影響,中介效應值為0.12,總效應值為0.38,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1.6%,說明心理彈性在消極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之間亦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現,護生抑郁的檢出率為25.2%,高于黨兆等[20]研究的護生抑郁發生率(23.8%),低于Zeng Yanli等[21]研究的抑郁發生率(28.7%),也低于護生的平均檢出率(34.0%)[2],說明本研究中護生的抑郁檢出率處于中等水平。而出現檢出率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測量工具不同導致的,但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仍不可忽視。抑郁的心理應激理論指出,當個體面臨外部環境的刺激時,如感知外部的壓力,容易產生抑郁情緒[11]。本研究從家庭因素出發,探討了父母教養方式對護生抑郁的影響,并分析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
父母教養方式是一種外部環境因素,父母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對子女的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否認,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進而使其對父母產生過度依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出現壓力過大等事件就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增加抑郁的風險,即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呈正相關,這與張姣娟等[22-23]的研究結果一致。而優勢反應敏感性模型認為[24],在積極的環境下,個體會表現出更少的問題行為和心理問題。本研究中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呈負相關,與常凡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當個體感知來自父母的情感溫暖與支持時,面對困境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而降低抑郁的風險。此外,本研究結果發現,高年級護生大部分的消極父母教養方式得分低于低年級(P<0.05),這與德吉曲宗等[25]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隨著護生年齡增長,實踐閱歷增多,心智更為成熟,更能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另一方面可能是隨著個體成長,父母會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與子女溝通。這提示在護生的心理健康干預中需要父母的積極配合與調適。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要根據子女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需要和特點,尤其是低年級的個體,采用恰當的、正確的教養方式,進而預防其抑郁的發生。
本研究中,相關性分析顯示,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P<0.05),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彈性呈負相關(P<0.05),說明父母情感溫暖和理解能使子女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心理調整能力,促使其心理彈性水平的提升。本研究結果還發現,心理彈性對抑郁有直接的負向預測作用,與相關學者[26]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心理彈性作為個體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子,能有效調節抑郁情緒。這提示醫學院校不僅要關注護生的內在思想,注重護生心理彈性的培養和干預,還需要強化家校聯動教育,為護生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提供有效的保障。
素質—壓力模型指出,在個體經歷應激事件后,父母教養方式作為外部環境因素,并非單獨對抑郁產生影響,而與個體的內部因素,如心理彈性等共同作用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中,結構方程模型結果顯示,一方面,心理彈性在積極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44.9%;另一方面,心理彈性在消極父母教養方式與抑郁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1.6%。這說明父母教養方式不僅能直接預測護生抑郁情況,也能通過心理彈性間接預測抑郁的發生,即兩者共同發揮作用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高心理彈性有助于個體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8]。父母采用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個體會感受到更多實際和精神上的支持,使其在面對困境時有較強的心理適應力和適應行為,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抑郁發生率。而抑郁等問題的產生是由個體的心理素質和消極環境經歷共同作用的結果[24]。當個體長期處于父母的過度干涉、過度保護、嚴厲管教下,會降低其心理抗壓能力,面對壓力無法排解,進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增加抑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