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香 朱文婧
(山東工商學院會計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5)
創新需要資金的支持,企業要通過各種渠道融資,創新活動的高不確定性決定了其面臨較高的融資約束。融資約束主要來自創新投資的信息不對稱:創新是企業重要的商業秘密,企業對相關信息的披露通常比較謹慎,外部投資者很難獲取有效信息。企業創新面臨的融資約束是個世界性難題,這一問題在我國表現得更為普遍和嚴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企業生產投資尚且面臨嚴重的融資約束,更遑論創新投資。已有研究表明,我國企業長期通過擠壓營運資本以應對創新投資所需。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所得稅稅率降低能夠釋放出一定的流動性,為企業緩解創新融資約束、增加研發投入提供了可能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創新。
創新投資中人力成本占研發支出的比例較高。一旦研發人員尤其是核心人員出現流失,企業創新的部分資源也就隨之消失,企業也可能遭遇創新中斷等不可估量的損失。此外,創新的長周期性也決定了越到后期人員流失的后果越嚴重,創新投資也因此表現出極高的調整成本。從這一點來看,所得稅稅率降低能夠為企業創新的可持續性提供一定的財務保障,進而促進技術創新?;谝陨戏治觯岢鋈缦录僭O:
假設1:企業所得稅稅率降低會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所得稅改革能為企業營造公平的制度環境,從而促進企業創新,但其激勵效應可能因各地區的市場化程度不同而呈現出差異。具體來看可能存在兩種可能性,包括: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所得稅改革能夠更好地傳遞至要素市場,企業能夠從市場獲得更大的創新支撐,從而對創新的激勵效果更強;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所得稅改革能夠扭轉要素市場扭曲,與之前相比,企業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以更低的成本從市場獲得創新支持,從而對企業創新的激勵效果更強?;谝陨戏治觯岢鋈缦赂偁幮约僭O:
假設2a: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所得稅稅率降低能更好地促進企業創新。
假設2b: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所得稅稅率降低能更好地促進企業創新。
本文以2003-2018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財務數據來自Wind資訊和國泰安CSMAR數據庫,專利數據來自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CNRDS。數據篩選借鑒李福增等關于所得稅改革的處理方法,剔除了2008-2018年間上市的公司、金融保險類公司、財務數據缺失的樣本和稅改前后名義稅率無法判斷的樣本。最終總共獲得10293個公司年數據,并對所有連續變量在上下1%的水平上進行了縮尾處理以消除離群值。
2008年《企業所得稅法》施行之后,大部分企業的所得稅顯著降低,也有些企業稅率不變或提高。將稅率下降的企業設為處理組,稅率不變或提高的企業設為控制組。構建雙重差分模型如下:
其中,yit是度量企業創新產出的因變量,postt×treatmenti為核心自變量,Cj為影響技術創新的控制變量,εit表示誤差項,α3為政策效應(如果政策有效,則α3顯著為正)。
因變量yit。本文以專利產出作為技術創新的代理變量,度量方式有以下兩種:patent1為專利申請量+1的自然對數;為了更好地體現企業技術創新,剔除專利中技術含量較低的外觀設計專利,以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之和+1,然后取自然對數作為patent2。
自變量postt×treatmenti。treatmenti為政策組別虛擬變量,如果企業的所得稅名義稅率自2008年起下降,則treatmenti=1,否則為0。postt為時間虛擬變量,當t≥2008時,postt=1,否則為0。
控制變量Cj。根據已有研究,主要控制可能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包括資產規模(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財務杠桿(總負債/總資產)、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股東權益)、上市年限(年份減去企業上市時間)、獨立董事比例(獨立董事人數/董事會人數)、管理層權利(董事長與總經理兼任取1,否則取0)和關聯關系(前十大股東存在關聯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表1列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patent1和patent2的均值分別為3.023和2.894,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小,說明企業申請的專利中,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占據絕大多數;post均值為0.875,說明大部分樣本位于所得稅改革以后;treatment均值為0.471,說明接近一半的樣本受到了政策影響。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應用雙重差分方法需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即在政策前,處理組和控制組應具有相似的變化趨勢。平行趨勢檢驗結果表明,兩組樣本的patent1或patent2在2008年之前的變化趨勢接近相同。篇幅所限,結果可以向作者索取。
表2是所得稅稅率降低對技術創新影響的結果,列(1)和列(2)列示的為因變量是專利申請總量的回歸結果,列(3)和列(4)列示的為因變量是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的回歸結果;列(1)和列(3)未控制時間效應和個體效應,列(2)和列(4)控制了時間效應和個體效應。從表中看出,did的系數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所得稅稅率降低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顯著,支持假設1。
表2 稅收激勵影響企業創新的回歸結果
借鑒程新生等的做法,以廣東、浙江、上海和江蘇作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市場化程度虛擬變量賦值為1;其他地區則作為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市場化程度虛擬變量賦值為0;對不同地區的所得稅稅率下降的政策效應進行分析?;貧w結果如表3所示,從中可以看出: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所得稅稅率降低和技術創新之間無顯著相關性;而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所得稅稅率降低與技術創新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檢驗結果支持假設2b。
表3 市場化程度不同地區的所得稅率降低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因變量替代,分別以當年專利授權的總量+1的自然對數、當年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授權之和+1的自然對數度量patent1和patent2。PSM-DID檢驗,首先預測各企業所得稅率降低的概率,然后采用半徑匹配為所得稅率降低的樣本匹配控制組,最后采用DID方法檢驗所得稅率降低對技術創新的效果。剔除金融危機影響,企業所得稅改革實施后不久,金融危機爆發,我國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為了排除相關事件沖擊,借鑒相關文獻對金融危機期間的界定,本文剔除2008-2010年的樣本后,再進行檢驗。以上檢驗的主要結果均為顯著變化。篇幅所限,結果可以向作者索取。
本文以所得稅改革為外生事件,采用雙重差分法檢驗了所得稅稅率降低對企業創新的激勵效果,主要得到兩個方面的研究結果:所得稅稅率降低顯著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出;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稅率降低的激勵效應更強,而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稅率降低和企業創新之間無明顯相關性。上述結果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谝陨戏治?,得到以下政策建議:政府在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時要注重公平性,嚴格規范地方政府的稅收優惠行為,盡可能減少對特定行業或企業的優惠政策,以普惠的低稅率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要重視市場化改革,其中尤以金融市場化改革重要,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化水平以緩解企業融資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