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
這些年來,鄉村生活變得越來越“文明”了。比如,過去常見的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少了,婆媳之間也甚少沖突了。人們總結出一套新的生活智慧:人與人之間還是保持一點距離為好。好比說,鄰里之間最好少管閑事,關起門來過日子;婆媳之間最好處成像客人一樣,相互之間客氣一點。至于一般的親戚朋友,本來就是依靠交往出來的,合得來就多來往,合不來也就算了。
總歸而言,在鄉村里面過日子,得按照陌生人社會的一套法則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凡事都要計算—做任何事情都要在經濟上計算投入產出,如果無法維持平衡,天大的事也是可以變通的;任何人之間都不存在不計代價的情感交往,親密關系也是有代價的。
是物質基礎支撐起了親密關系,而非親密關系衍生出了物質需求。在很多農村地區,夫妻關系的建立看似是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之上,但這種親密關系一開始就注入了斤斤計較。人品、容貌、家世、能力等,都可以通過那些看似“文明”、實則粗魯的方式來展現。房子、車子、彩禮、婚禮等物質基礎,而非所謂的情感,才是夫妻關系建立的基礎。乃至于,很多夫妻在建立小家庭、生兒育女以后,也仍然受制于親密的代價。一旦男方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維持婚后的家庭生活,以至于需要透支女方的婚前財產(比如彩禮)時,家庭危機便不可避免。
人們常說,這世上,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感情是無私的,其他都是有代價的。很不幸,這話也許成了鄉村社會的現實。夫妻之間的情感計算已經是一個事實,這些年鄉村地區離婚率的上升已經在證明這一點。而“親兄弟明算賬”歷來就是一個法則,越來越多的地區,兄弟之間已經不是一家人,而是需要通過人情往來才能維系親密關系的“親戚”。
哪怕是子女對父母的感情,也充滿了各種算計。在父母看來,所有的子女都屬于自己,但對子女而言,父母卻是兄弟姊妹的。一旦父母邁入年老階段,需要子女贍養和照顧時,情感的尺度和親密關系的代價,便會撥開所謂的倫理道德以及情感表現,變得極其赤裸裸。假如兄弟姐妹里沒有人做冤大頭 (過去,常常是老大擔當這一角色),年邁的父母在子女家按月輪養,連每月不同天數都要計算清楚。
過去,親密關系某種意義上是受倫理道德等規制,鄰里友愛、兄弟和睦、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等,并不完全依靠情感投入,也并不主要受物質基礎的支配,更是一種道德義務。因此,人們在建立親密關系的開始,便不是計算物資和情感的投入產出比,而是進入一種文化之網。而正是有了這個文化之網,反倒可能建立一種更為純粹的親密關系。所謂孝道,大都是建立在代與代之間的例行化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一種不言自明的倫常,何嘗不是一種情感實踐?
而今,鄉村社會已經被嚴密而無所不在的市場理性編織,人們的一切行動都受到理性計算的支配。哪怕是道德、情感、倫理等那些本是建立在地方文化基礎之上的生活領域,也被市場理性支配。在理性支配下,純粹的親密關系、厚重的情感交換,已經稀缺。畢竟,從理性計算的角度看,親密關系的建立和維系,其首要目標并非是讓情感更為深厚,而是讓情感更為穩定。而最為合適的策略是,讓親密關系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于更好地控制相互關系的尺度,時刻防止代價過高而崩潰。
因此,人們之間變得溫文爾雅、彬彬有禮,這其實并不是親密的表現,恰恰相反,文明的代價是親密關系的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