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奎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歐之間正常的人文交流大部分中斷。疫情疊加俄烏沖突、歐洲能源危機等等,使得俺進民心相通變得愈發重要。
為了加深對彼此的相互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代表團分別于今年4月和9月兩次出訪歐洲,走訪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和北馬其頓12國,對國情民意進行深入調研。訪問期間,代表團廣泛接觸當地智庫、政要、前政要、貿易和投資促進機構以及我海外投資項目現場及實際負責人等,獲得了很多切身感受。
迫切想知道彼此發生了什么
此次訪歐原計劃希望聽到、看到更多歐洲方面對中國的評論和反饋,認真了解歐洲的實際情況。在接觸當地國智庫和決策界時,中方代表團成員向對方提了很多問題,而對方也非常關心中國,迫切希望了解眼下的中國。很多會面雖然是研討,但實際上變成了疑惑解答會,需要接受來自對方的“問題炮彈”的狂轟濫炸。在中東歐大國如波蘭、羅馬尼亞都遇到了類似情形,大家圍,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語,當地國一些智庫、政界人士對中國的一些政策不理解、不清楚,希望能夠得到答案,還有一些是想了解中國為什么那么做。
例如,有人問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到底會怎么做,與“一帶一路”倡議有什么關系。在歐訪問期間,有智庫人員還主動拿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就一些內容與中方進行探討。
能感受到,上述國家的人士對中國的關心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和實際需要。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和市場開放問題、疫情防控政策變化、新能源政策等等都是他們關注的熱點,同時,也對中俄關系、中美關系等表示出較強的關注度。因為歐洲出現通脹、經濟危機,他們一直期待中國能參與解決問題。他們還希望能同中國繼續開展合作,尤其是能源危機催生了在能源領域如何加強與中方合作的思考。因為俄烏危機,歐洲各界實際上非常關注中歐關系,雖然歐洲媒體涉華報道很多,但總體上對中俄關系、中國在俄烏危機中的立場等問題,歐洲智庫和媒體存在一些誤解。
走訪中,歐洲很多智庫關心的問題有著比較強的一致性,比如“一帶一路”在歐洲還會不會做下去,中國一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如何繼續。此外,中國的經濟和疫情防控政策也是歐洲菲常關心的。在疫情防控政策上,歐洲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反饋是不一樣的。年齡比較大的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防疫政策是比較人性化的,保護了老年人免受感染致死的風險。對于中歐關系,一些人流露出悲觀態度,認為近3年時間未見,缺乏聯系和溝通,相互間的誤解增多了,歐洲對華認知也出現了不少負面化的傾向。
筆者一個深切感受是,歐洲目苞的意識形態化是比較嚴重的,地緣政治思維影響到整個學術圈和智庫工作環境,部分國家人士在涉華問題上非常謹慎。總體看,歐洲對華能夠采取政經分開的辦法,在談到經濟合作、貿易和投資時態度相對比較積極,而談到政治問題尤其是俄烏沖突時雙方分歧較大,往往不容易形成共識。
直面困難,努力恢復合作
這次調研中,有關中國一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內容較多"但在中東歐地區得到的感受不一樣,主要涉及對合作成果的看法問題。這既是一個事實問題,又是一個容易被政治化的問題。
部分中東歐國家認為有必要對現有合作機制做出調整,因為取得的落地成果較少,而且合作機制沒有突出其地位。這一點其實中外溫差明顯。從中方的統計數據看,中國一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建立;10年來,聚焦機制建設,推動務實合作,在促進雙向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過去10年,中國同中東歐國家貿易額快速增長1.4倍,2021年達1362億美元,其中,中東歐農產品對華出口大幅增長1.5倍。這些成就表明,中國一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符合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共同期盼和共同利益。
歐洲對合作的預期也是多樣化的,合作不僅要滿足這些國家的具體需求,而且在國家之間做好平衡,實現這一點有一定難度。因為企業用腳投票,哪個國家營商環境好或不好,并不是政治推動就能解決的。同時,目前的合作受到地緣政治化的影響較大,中東歐關注焦點是安全,如何應對俄羅斯,對來自中國的合作并非列為優先事項,因此還需一定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心,踏踏實實做好務實合作,多關注一些小而精、能改善民生的項目。中國推動同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信心和初衷沒有改變,因此,這兩次出訪也是傳遞信心之旅,表明中國會持續關注并增加對中東歐地區的投入。
疫情下相互投資成就斐然
盡管疫情仍在肆虐,但來自中國的投資依然在歐洲表現出良好勢頭,歐洲在中國的投資同樣如此。雙方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需求依然較大。從近幾年情況看,疫情沒能阻擋中歐之間的投資合作熱潮,這一點在歐洲媒體引發廣泛關注。大項目建設初見成效,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寧德時代的投資都體現出合作韌性,中企對歐洲充滿關注。
歐洲企業也克服困難紛紛在中國落地大項目,一方面,能源短缺和綠色轉型提升+歐中合作需求;另一方面,歐洲大型企業持續保持對華穩定的綠地投資主要原因除了有利可圖外,也是為規避地緣政治沖突和潛在能源危機的影響。因而,寇歐洲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相互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朝著供應鏈多元化方面邁進;另一方面,在市屈力量驅動下,在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領域布局中國市場,同時在有需求的領域尤其能源領域積極吸引中方投資。很多歐洲人士都承認,歐洲在供應鏈上想要脫離中國是不現實的。▲(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