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韓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經驗與啟示*

2022-10-12 02:47:28馬曉河馬建蕾
全球化 2022年5期
關鍵詞:農業

馬曉河 馬建蕾

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過程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必由之路。除了少數城市型經濟體外,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發達經濟體都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即使是日韓這樣擁有大量小農的經濟體也不例外。當前我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關鍵時期,加快農業現代化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國和日韓同為東亞小規模農業,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共性決定了兩國農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相似的問題,日韓在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對我國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背景情況

世界銀行從1987年開始將國家劃分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四種收入等級,并逐步提高各類別門檻。即使按照1987年的劃分標準,即高收入國家為人均國民收入6000美元,中高收入國家為1941~6000美元,中低收入國家為481~1940美元(表1),日本已于1978年進入高收入國家(當年人均國民收入7450美元)行列(表2)。對比歷年劃分標準和韓國人均國民收入情況可以發現,韓國于1974年進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當年人均國民收入550美元,高于1987年中低收入國家門檻),1981年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當年人均國民收入2030美元,高于1987年中高收入國家門檻),1993年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當年人均國民收入9010美元,高于1993年高收入國家門檻)。

表1 1987—1994年世界銀行對各收入等級國家劃分標準 單位:美元

表2 1974—1983年日韓人均國民收入 單位:美元

日本進入高收入國家前期,特別是20 世紀50 年代后期,日本經濟增長進入快車道,工業等出口部門快速發展。這使日本國民經濟中農業的地位相對下降,同時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也使農業和工業部門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與工業相比,日本農業生產停滯不前,表現為“三低一弱”:糧食供給能力低、小規模農業生產效率低、農民收入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弱(劉振偉,2018)。在此背景下,日本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工農業協調發展。1961年,日本制定了《農業基本法》,明確了日本農業政策的基本目標,即“通過提升農業的勞動生產率,縮小與非農業部門的生產率間的差距,增加農業勞動人口收入,實現與其他部門勞動者收入的平衡”。為了實現政策目標,《農業基本法》及后續的涉農法律法規出臺了強有力的支農措施。韓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背景情況與日本相似。第一、二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的完成, 使韓國經濟高速增長。然而,由于推行“先工后農” 的不均衡發展政策, 偏重重工業和增加出口而相對忽略了對農業的投資, 而且把通貨膨脹壓力以低糧價形式轉嫁給農民, 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相對萎縮, 收入分配懸殊,城鄉差別日益擴大。在此背景下,韓國政府認為應該給農民創造機會,擺脫傳統的自給自足農業,發展商品農業,以增加農民收入,建立農工并舉的基礎,從而實現農村和農業現代化(李晉國等,2006)。

二、日韓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做法

總體來看,日韓在邁向高收入國家前夕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對糧食等農產品實行廣泛的價格支持

為解決二戰后面臨的糧食緊缺問題,以及提高種糧農民收益,日本于1960年后采用“生產費用及收入補償方式”計算政府收購米價,即核算大米生產成本時用城市職工日工資代替農業日工資,并據此設定足以覆蓋成本的收購價,從而保證農民和工人消耗相等的勞動時間可以得到相同的勞動報酬。在該定價機制作用下,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收購大米的價格不斷得到提高。1961—1969年,大米收購價格由每60公斤4421日元增至8256日元,8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年均增長8.1%(表3)。除60年代末因大米生產過剩不得不在一定程度控制收購價之外,日本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時期大米價格持續提高。韓國的做法與日本相似。1964年韓國政府采用“平衡定價”方式,即在決定農產品價格時既考慮其生產成本,又參照同期非農產品價格的變動因素,計算出“平衡價格”,然后再以適當高于此的價格收購農產品。1968年又推出了“高米價政策”,連續4年大幅度提高大米收購價格,提高幅度分別為17%、22.6%、35.9%、25%(徐永祥,2009)。

表3 1961—1978年日本大米收購價格

對大米之外的其他農產品,日韓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價格支持制度。日本價格支持政策覆蓋約70%以上的農產品,主要通過三種制度來施行:一是穩定價格制度,如豬肉、牛肉等。政府規定價格浮動幅度,當某種農產品價格下降至規定的下限時,政府予以收購;當價格上漲超過規定的上限時,政府則拋售商品以穩定價格。二是最低價格保證制度,如馬鈴著、甘薯和麥子等。政府規定最低市場價格,若市場價格低于最低價格,政府就按最低價格予以收購。三是差價補貼制度,主要是大豆、油菜籽、奶類、蔬菜和雞蛋等農副產品。當這些農副產品的市場價格低于政府規定的價格水平時,低于部分由政府財政和生產者的積累基金來進行彌補(管遠紅等,2011)。韓國對豬肉、牛肉、牛奶等也予以價格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日韓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時期,農業尚游離在多邊貿易規則之外,它們可以通過進口數量限制等措施控制農產品進口,使得國內市場相對獨立于國際市場,這為其實行價格支持政策特別是持續提高大米收購價格創造了外部條件。

(二)對農業予以強大的財政金融支持

隨著日韓經濟的發展,政府有能力也有意愿加大對農業的投資。中央政府每制訂一項農業政策,都會配備相應的資金。

一是加大對農業的財政資金投入。1961—1978年,日本農業預算由1961億日元增加到26624億日元,年均增長16.6%;農業預算占農業總產出額的比重由9.3%提高到25.7%。農林水產預算占國家預算總額的比重持續保持在10%左右,有些年份甚至達到12%(表4)。韓國新鄉村運動中,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采取了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直接投資的措施,而且投資額也較大。據統計,從建設新鄉村運動開始到1980年4月為止的10年間,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財政投資達27521億韓元(李晉國等,2006)。政府資金在鄉村總投資額中所占比例一般在20%以上,最高年份達到59.2%(楊玉霞,2014)。政府還設置了水利資金、扶持貧困農民自立事業資金、農村住宅資金、營農資金、農業開發資金等農村經濟建設的專項資金和穩定農產品價格基金、促進農業機械化基金、營農后繼者育成基金、農漁村地域開發基金等。

表4 1960—1980年日本國家預算與農業預算金額變化 單位:億日元

二是完善金融支農體系。為了保障農業農村發展資金需求,日本政府在19 世紀50 年代立法創建了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1951和1952年分別實施了《農林漁業資金融通法》《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法》。1953年日本政府還全額投資成立了農林漁業金融公庫這一政策性金融機構,其業務與政府施政目標緊密配合。向有助于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項目提供中長期高額貸款,貸款期限平均為12.2 年,最長達25年,貸款金額可高達項目總額的80%(曹斌,2018)。合作性金融是日本政府補貼的農協金融機構,主要提供借換型住宅貸款、農機倉儲貸款、加工貸款、經營貸款、信用卡借貸、教育貸款等有針對性的產品。二者相互補充,較好滿足農民的融資需求。韓國政府積極支持農協金融,使其行使農業政策性銀行職能。政府為動員農協成員出資存款,規定農協金融的儲蓄年息比一般銀行要高出2%~3%,從而能吸收幾乎所有農村地區閑散資金,用于滿足農協成員必要資金需求(解安,2007)。農協還可以通過在金融市場上發行由政府擔保的農業信貸債券來籌集資金。除此之外,農協中央會還可以通過向政府和中央銀行借入優惠利率貸款,并且可以向其他金融機構貸款以滿足資金需求。農協中央會的資金通過農協的信貸部門向農民社員提供,其貸款利息低、范圍廣、種類多,主要用于農民生產經營、購買土地和機械、農業資源開發、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子女教育及與農業相關的工程項目等。此外, 政府在農協中央會設置農林水產業者信用擔保基金,專門為一些有困難的農林水產業者提供擔保。

三是加大稅收減免和貼息力度。日本國稅、地稅部門對于“振興八法”規定區域內的中小企業給予提升固定資產稅折舊抵扣比例、減免固定資產購置稅和固定資產稅等優惠。另外,1961 年,日本開始施行《農業現代化資金助成法》,對“振興八法”規定區域內滿足一定條件的項目提供貼息扶持,一般中央財政承擔貼息總額的40%~50%,地方財政承擔20%~30%(曹斌,2018)。

(三)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是日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投資者。中央政府財政直接投資主要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和農田改造,是土地改良區建設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大型水利工程一般由國家直接投資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由地方政府承擔建設,國家給予補貼,補貼額度高達80%~90%。具體來看,日本農業基本建設投資項目根據管轄權不同,主要分為兩類:各級農政部門主導的項目(分為中央、都道府縣、市町村三級)和個人、企業、社團主導的項目。農業基本建設項目投資構成與項目的管轄權直接相關,由國家層面負責的國營事業項目,其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家100%解決;由都道府縣負責的基本建設項目,中央政府投資占全部投資的50%,都道府縣本級財政負責其余的50%;由市町村負責的基本建設項目,中央政府投資占全部投資的50%,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分別承擔全部投資的25%;由企業、個人等其他團體負責的基本建設項目,中央政府投資占全部投資的50%,都道府縣承擔全部投資的25%,市町村和項目單位共同承擔剩余的25%;此外,項目單位自籌部分資金,還可以獲得政策金融公庫的長期低息貸款(毛世平等,2017)。20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在農村發起了“新村運動”,號召農民利用農閑時間、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建設新農村,政府則派出大批官員下鄉指導,并投入資金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加強農村道路建設、改進農村的水利設施、大力改進農村電網等,使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二是提升物質技術裝備條件。1953 年,日本頒布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此后又進行了兩次較大的修訂。根據該法的規定,日本中央和地方農業部門要在農業機械研發、引進以及培訓和指導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規劃。農戶購置拖拉機、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等可分別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獲得50%、25%的補貼。農戶每建造一棟大棚或溫室,可從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獲得50%、30%的補助,農戶只需出資20%即可擁有全部產權(管遠紅等,2011)。1972 年,日本政府建立了“農業機械銀行”,負責登記轄區內可租借的農機農具信息并對外發布,需要使用農機農具的農戶向機具所有者支付租金。此類服務與小規模農業相適應,有助于減少農民固定資本的投入,提升閑置農機的使用效率。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通過提供補貼或貸款等方式鼓勵農民購買農機,對噴霧器、水泵和自動耕耘機提供購買價格60%的補貼。20世紀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農機補貼減少到40%,但提供25%~40%的貸款(李莉等,2017)。從1993年開始,實行由政府補貼的農業機械半價供給制度,政府補助的比例最高可達價格的50%。1996年后,政府取消了購機補貼,但加大了優惠貸款力度。在農業用油料供應上也制定了“無稅價”的優惠政策,即農業機械農田作業用油只需支付無稅基本價(約為油價的40%),而稅收加價部分(約為油價的60%)則全部免除(王火明等,2006)。

三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1968 年,日本創立了“農民大學”,用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大學設置有農業、園藝、畜牧、經營等專業,重點培養學生農業經營管理、農業技術和信息收集等實際操作能力。農民大學學生繳納的學費較低,還可以申請獎學金和無息貸款等。韓國農業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啟動以來,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三個層次:即“4H”教育、農漁民后繼者和專業農民教育。“4H”教育是引進美國、中國臺灣地區的一種面向農村青少年的農民教育形式。教育目標是使農民具有聰明的頭腦(Head),健全的心智(Heart),健康的身體(Health),較強的動手能力(Hand)。農民后繼者教育是專門對農業后備勞動者的技術教育,培養和扶持大批年輕力壯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以緩解韓國農業勞動者的老齡化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壓力,改善韓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知識結構。專業農民教育是在后繼者教育基礎上開展的更高層次的農民教育,重點培養和扶持具有較高產業化經營和管理水平,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實力的專業種植、養殖大戶(李里特等,2001)。

四是鼓勵土地流轉及經營規模擴大。對于小規模農業而言,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日本一方面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率,有意識地引導由于生產率提高而產生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工商業流動;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土地流轉、努力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日本政府在1962 年通過法律允許農協開展土地信托事務,初步賦予農協的土地流轉中介機構的職能。隨后,在20 世紀70 年代,日本政府又繼續推進農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工作,設立了更加專業、服務功能更加齊全的農地保有合理化法人來促進農地流轉事業的發展。為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促進土地流轉,日本對農民建立了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日本早在1958 年就在農村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1961 年,日本施行城鄉一體的“國民年金制度”。1971 年,鑒于農業經營的特殊性,日本施行《農民年金基金法》,要求政府對每年從事農業生產60 天以上且自愿投保的農民補貼20%~50%的保費,鼓勵其加入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農民連續繳納保費20 年,年滿65 歲之后,可每月領到最多相當于大學應屆畢業生月工資水平的養老金。另外,為鼓勵農民離開土地,對于65 歲之前已流轉出農地的高齡農民,再額外給予補助(曹斌,2018)。

(四)調整優化鄉村產業結構

為增加農民在家門口的非農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1971年日本實施《促進在農村地區工業發展法》,鼓勵制造業、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批發業五類勞動密集型企業在農村投資建廠。該法允許地方政府適當放寬農地用途管制,對投資企業的設施用地適當給予傾斜;由政策性金融機構為投資企業提供10年期免息或貼息貸款以及債務擔保;對于轉讓農地的失地農戶給予所得稅抵扣獎勵,并且對其參加再就業培訓期間提供生活補助,承擔其求職活動的交通費、住宿費以及就職后必要的搬家費用;對于雇傭當地65 歲以上高齡農民1年以上的中小企業給予50 萬日元/人/年獎勵(曹斌,2018)。1984 年韓國政府推行了“農工地區”計劃。該計劃是指在20 萬人以下的郡、鎮所屬的農村,選定地址,由政府搞好基礎設施,以便“民間”進入區內開辦工廠企業。同時,以減免稅收的優惠辦法鼓勵大城市的工廠、服務行業往“農工地區”遷移(盧榮善,2007)。1991年,韓國政府宣布實施為期10年、總投資為42兆韓元的“農漁村結構改善計劃”,將85%的預算用于農村產業調整結構,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改善市場設施條件(徐永祥,2009)。如此既可以使全國工農業的布局合理,也可以吸納農村勞動力就地兼業。

從農業內部看,日本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保有放。《農業基本法》中關于“有選擇性的擴大生產”提到:擴大需求增長農產品的生產,縮小需求減少農產品的生產,對于與國外農產品處于競爭關系的農產品促進其生產合理化,以圖農業生產有選擇性地擴大。需求增長的農產品主要是牲畜養殖、水果類和高級蔬菜等當時被認為需求收入彈性較大的農產品。另一方面,糧谷類和薯類等由于收入彈性小而被判斷為需求減少的農產品。與國外農產品處于競爭關系的主要有小麥、大豆、油菜、飼料作物等。這類作物被認為需要降低生產成本或根據情況縮小生產規模。對于牲畜養殖、水果、蔬菜等鼓勵擴大生產的產品,日本分別制定價格支持等政策,促進其生產發展。韓國政府從1968年開始實施了“增加農漁民收入特別事業”,幫助農民發展商品農業,生產經濟作物和供出口的產品,從而迅速提高農民的收入。韓國政府動員各部委可使用的財源和行政力量,在全國各地建立90個生產基地生產43個品種的農作物。通過實施該項目,溫室栽培、養蠶、蘑菇栽培、果樹種植、近海養殖、飼養奶牛和菜牛、養兔、養殖鱒魚等都取得很大成就。1971年41萬參加農戶平均收入比一般農戶高13.2%(李晉國等,2006)。

三、日韓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成效

日韓支農惠農措施有效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在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時,日韓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縮小工農收入差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等目標已基本實現。

(一)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快速發展

在政府持續提高大米收購價格的情況下,農民種植積極性提高,播種面積有一定上升,加之水稻種植技術和品種的改良使得種植水稻的土地生產力大幅上升,日本大米大幅增產。產量由20世紀60年代初的1200萬噸左右增至60年代末的1400多萬噸(表5)。與此同時,由于國內大米消費量不斷減少,日本政府陳米庫存急劇增加,進入了“稻米過剩”時代(張建,2011),日本農業部門不得不對本國最重要農作物的生產政策實施大轉換,即實行減產。即便如此,日本大米自給率仍由1961年的95%左右增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110%左右。日本糧食不足問題得到解決,較好保障了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過程中的糧食需求。

表5 1961—1978年日本大米生產情況

(二)農業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日本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農業的政策導向,促進了工業產品和機械設備迅速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普及。農業生產中化學肥料、各種農藥以及農業機械的使用數量迅速增加。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顯著提升,每10公畝的農業固定資本額由1961年的3.68萬日元增至1978年的18.14萬日元,年均增長9.84%(表6)。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農業生產全面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和良種化,包括水稻在內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 以機械化為中心的水利、良種和栽培技術達到較高水平(朱敏,2018)。韓國“新村運動”使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1971至1975年間,全國農村共新架設了65000多座橋梁,修筑了寬3.5米的進村公路,基本構筑起了城鄉暢通無阻的公路網;通過大力改進農村電網,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已實現了電氣化;通過采取“政府出大頭、地方出中頭、農民出小頭”的建房政策,向農戶貸款幫助其建房,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韋廷柒等,2007)。韓國農民機械保有量快速增長,農業機械化得到全面發展(表7)。到20世紀90年代,韓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移植和收獲機械技術得到大力發展,基本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表6 1961—1978年日本農業集約度變化

表7 1982—1992年韓國農用機械設備保有量 單位:臺

(三)農業土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

生產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農業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從1961到1978年,日本每10小時農業勞動創造的收入由644日元增至5943日元,增加了8.2倍,年均增長14%。每10公畝耕地創造的收入由2.49萬日元增至10.75萬日元,增加了3.3倍,年均增長9%(表8)。以稻谷為例,其單位面積投入的勞動時間1960年為91小時,1966年減少為74小時,而在1970年進一步減少為62小時;大米單產由1950年的每公頃3271千克增至1978年的4941千克,增長了51.1%。1983—1992年,韓國農戶平均每小時創造的農業增加值由2042韓元增至6462韓元,年均增長13.7%;每10公畝創造的農業增加值由353084韓元增至746082韓元,年均增長8.7%(表9)。

表8 1961—1978年日本農業生產率變化情況

表9 1983—1992年韓國農業生產率指標變化情況(戶均)

(四)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在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日本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蔬菜、水果、肉牛、奶牛等符合消費升級方向的產業快速發展,在農業整體中所占比重持續提升。1961—1978年,日本蔬菜產值由2331億日元增至15979億日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1.1%增至15.4%;水果產值由1354億日元增至8238億日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6.4%增至8%;肉牛產值由460億日元增至3166億日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2%增至3.1%;奶牛產值由837億日元增至7727億日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4%增至7.5%(表10)。相應地,大米等傳統作物占比下降,由43.5%下降至37.2%,個別年份低至34.2%。

表10 1961—1978年日本農業產業結構 單位:億日元

(五)城鄉收入差別基本消除

在農業生產發展、政府支持補貼、非農就業機會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韓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日本農民純收入由1961年的46.59萬日元增至1978年的442.13萬日元,年均增長14.2%(表11);城鄉收入比值由1961年的1.51降為1978年的0.94。日本農民收入水平已趕上甚至略高于全國勞動者的平均水平(表12)。1970—1993年,韓國農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由3574.2韓元增至412645.2韓元,年均增長22.9%。在此背景下,韓國農民收入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甚至出現反超。1970年城市居民收入是農民的1.66倍,1980年下降到1.21倍,1990年僅相當于農民收入的82%(表13)。

表11 1961—1978年日本農戶收入構成 單位:千日元

表12 1961—1978年日本城鄉收入比較

表13 1970—1993年韓國城鄉收入差距變化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化以及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為日韓農民收入的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以及交通設施的完善使農戶不用離開農村就能就地兼業,同時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農戶以兼業方式完全能夠進行水稻等土地利用型農作物的生產,故大量日本農戶采用了兼業方式,既通過從事工業、服務業獲取農外收入,同時也未放棄農業生產。日本農外凈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由1961年的44.5%增至1978年的60.2%,而農業凈收入占比由47.3%降至23.8%(表11)。

四、日韓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經驗啟示

當前我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關鍵時期,加快農業現代化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國與日韓農情相似,且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面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縮小工農勞動生產率差距等日韓曾經歷的問題。盡管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具體環境條件與日韓有所差異,但日韓為解決相關問題采取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其背后的政策理念和戰略方向,對我國仍具有一定啟示,可結合我國國情農情予以借鑒。

(一)加強對農業的支持

從國際經驗看,各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農業比較優勢下降,難以吸引資金流入,對于人均農業資源不足的國家而言尤為如此,這就需要政府積極發揮作用,通過加大對農業的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日韓邁向高收入國家時期農業尚游離在多邊貿易體制之外的情形不同,當前我國農業已置于多邊貿易體制之下,既需要通過加強農業支持彌補不利的農業資源條件導致的競爭劣勢,又需要考慮農業支持政策的合規性。世貿組織規定了各成員“黃箱”補貼的上限,但對“綠箱”支持政策不作限制,可靈活運用規則。建議:一是用足“黃箱”。根據入世承諾,我國“黃箱”農業支持須保持在8.5%的微量許可水平之內,即對特定產品支持不超過該產品產值的8.5%,對非特定產品支持不超過農業總產值的8.5%。可充分利用該空間,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并逐步將肉類、奶類、果蔬等符合消費升級發展方向的產品納入價格支持范圍,同時加大非特定產品支持力度,提高農機購置補貼標準和范圍。二是用好“綠箱”。加大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范圍。三是加強農業金融服務。針對農民“貸款難”問題,參照日韓經驗成立專門的政策性農業金融機構,鼓勵扶持農村合作金融發展。

(二)多措并舉提高農業競爭力

與日韓邁向高收入時期農業發展環境尚較為封閉相比,當前我國農業高度開放,直接面對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必須練好內功,不斷提升競爭力。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確保糧食安全前提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順應消費趨勢,突出安全、綠色、營養、新鮮等特質,能夠與進口產品錯位競爭的優勢特色產業。二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二三產業的引領帶動,延長農業產業鏈,培育休閑農業、定制農業等新業態,促進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產地、留給農民。三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通過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促進小農戶生產提質和與市場精準對接,使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四是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借鑒日本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成立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對出租土地經營權的農戶進行補貼。

(三)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不僅是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需要,而且是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應借鑒日本做法,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作為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的重要政策目標。加強農民社會保障,統籌考慮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物價變動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等方面情況,逐步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允許農民的宅基地及附屬建筑物在一定區域內進行跨社區流轉交易,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一級市場,以此增加農民財產收入。進一步消除農業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的障礙,增加農民非農就業收入。

猜你喜歡
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5G+農業”:5G如何為農業賦能?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3 00:49:56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外向型農業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538国产视频|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欧美综合成人|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欧美性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啪啪|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久久青草热|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专区|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天天色天天综合|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区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999精品视频在线|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色天堂无毒不卡|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欧美97色| 久久伊人操|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欧美日本中文|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综合第一页|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夜夜操天天摸|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天堂|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