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廷巍
四川九一五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四川 眉山 620000
地質災害的出現無疑是影響生活環境的一個因素,不僅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甚至還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預估的,面臨這一問題,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和解決地質災害發生后的問題是關鍵。地質災害的發生最根源的問題是地質環境的不同造成的,因此想要預防地質災害發生,就要深入了解地質環境,做好從多方面入手加以預防和治理。
地質災害的來臨伴隨著地質環境的變化,而地質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地質災害的發生。而這些地質災害在來臨之前都帶有一定的規律性。例如,地震的到來也會伴隨時間、空間的影響,而不是迅速來臨,在來臨之前伴隨著地殼板塊的運動。而造成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除地質本身的環境影響以外,還包括人類為了尋求發展無限制的開發等造成自然環境的變化[1]。由此可見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也是人與地質環境的關系,所以在研究地質環境防治災害發生時,就必須深入了解人類以及自然活動的規律,實地考察地質環境,并且將收集的資料科學分析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地質災害,或者將災害帶給人類的損失降到最低。顯而易見,地質災害只能通過預測、治理的手段來實現預防效果,但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得到有效控制。
地質災害除受地質環境的影響外,本身形成因素也是地質災害發生的關鍵。例如地質環境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巖石、水、大氣等,這類物質是隨著地球的運動而發生變化,因此,這些環境因素也是人類無法控制與改變的[2]。而現如今,隨著環境的不斷發展,人類所接觸的地質環境都是大氣、巖石等的相互作用,物質相互之間的能量是不斷變化的,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對于人類來說帶來的災難難以想象。
近年來,由于人類無節制地開發資源,導致自然災害事件頻頻發生。這不僅影響著人類正常的生活,還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事件有如下幾點:
對于山體滑坡事件的發生,是由于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比較活躍豐富引發。對于這樣的地質結構,一旦遇見大暴雨或者水流較大,山體泥沙碎石就會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向下滑動,從而就形成了滑坡事件[3]。同時滑坡事件不只是因為環境因素,而是山體本身就存在一定裂縫的狀態下遇到較大的沖擊力后崩塌,導致滑坡現象發生。
一般情況下,崩塌事件是由于山體中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存在一定的裂縫時才會發生的,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山體本身的地質結構存在移位或者人為導致山體在原縫隙的基礎上發生較大的裂痕,即使受到較小作用力山體也可能出現局部滑移現象,導致原本的地質結構發生變化而造成山體脫離母體翻滾向下。一般是小型的山體崩塌事件,這是因為在裂縫處有一些新的植物或者雨水沖刷所導致的一種常見現象。
泥石流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尤其是每年夏天,臨山地區都會發生因泥石流而導致的人員傷亡事件[4]。泥石流經常頻繁,是因為泥石流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當地的水文、地質結構、氣象變化,以及一些人為活動等都能引起泥石流事件的發生,而一旦這些因素聚集爆發,就會因不同的因素造成不同的影響,也會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
除以上事件,裂縫和塌陷也是地質災害中較為常見的。很多時候因為人為開采或挖掘以及地殼運動造成地質結構松動,從而長期下去加上本身地質結構就不是很牢固的地質環境,在遇見外界因素時就會出現裂縫和塌陷的現象發生,這種事件的發生無疑是對人類的生活與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雖然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不可控的,但是預防和治理手段隨著近年來科技的發展也是在不斷提升與改進,關于地質災害的治理措施有以下幾個建議。
在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中,要加強區劃調整建設。①結合當地環境的發展,要根據不同的地區就其地質結構做深入的勘測與調查,了解當地發展的趨勢和周圍不同的地質環境,勘察出第一手資料;②根據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有哪些,隨著地質結構的不同預測當災害來臨時對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預測,從而結合不同的地質災害做不同程度的預防措施,這樣做的優勢就是不僅可以通過預測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防治,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資源浪費。
對于地質災害防治而言,無論是何種災害的發生,都應該形成體系化標準,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預測到災害的來臨,在檢測到可能對人員造成危險的同時也可以第一時間進行人員轉移。就自然災害而言,很有必要建立健全災害預警體系。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的自然災害體系還存在很多壁壘,各項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暫時無法做到全面監測災害,因此相關單位應加強地質災害體系健全的力度,投入資金,培養人才,通過對各種勘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加快地質災害的預警體系建立[5]。健全災害預警體系,就可以在災害來臨之前,通過科學的預警判斷,對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們及時預警,盡可能地將人們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地質災害的發生是無法控制的,除了可以通過一些預防措施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之外,對于災害發生后如何應對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這需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做好充分應對災害的預案,因為對于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其應對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就需要根據地質災害造成的嚴重程度進行調整預案。只有完善的應對預案,才能在災害發生后針對不同程度的災害有合適的應對方案,不至于造成因預案不清晰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資源損失。好的地質災害應對方案不僅能實現對于不同程度地質災害的應對措施,同時避免了資源浪費,以達到最大限度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效果。
對于不同的地區,相關的監管部門會按照當地的發展環境進行監測,一旦出現預警信號時,相關部門需要對勘測數據進行快速分析,根據數據顯示對可能發生的災害嚴重程度做相應的風險評估,然后根據不同的風險評估指數,對應不同程度的防治和應對措施。當檢測出現極其嚴重的災害發生時,相關監管部門要做好群眾疏散和搬遷措施,以充分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對于嚴重自然災害現象,對于搬遷治理方案工作的完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一切災害來臨之前充分做好應對措施,才能避免在搬遷工作中出現秩序紊亂的現象,否則不僅耽誤了搬遷時間,還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損失。
對于地質災害來說,雖然引起這一現象是由于地質結構的特殊性,以及地理環境造成所致,但是人為地惡意破壞也是造成地質災害的原因。尤其是當代社會,人們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壞自然間的平衡,導致很多地方都因為人為的蓄意破壞造成地質災害發生。所以相關環境監管部門也應該重視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認知,保護環境,減少破壞,甚至嚴重者應該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懲罰,以此告知人們加強環境保護對于我們人類發展的重要性。這樣就可以減小災害的發生,也能降低災害對人們產生的影響。
建立完整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完善地質環境評價體系也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地質環境的相關評價,有助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首先要根據當地環境、地形地貌及相關勘察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可以通過實地考察之后的勘察數據對當地工程環境做出合理的評估,并結合自己所了解的環境因素,以加強地質環境的評價體系建設。制定相應的地質環境評估體系比較煩瑣,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種實地考察有利于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與評估,可以使我們得出的數據更加準確,相應地做出的評估也就更加合理,所以完善地質環境評價體系也是地質環境應用探究的一個關鍵問題。
要想建立地質環境安全建設,提高規避風險的概率,就要學會建立和諧的共存環境。首先要清楚,人類要結合時代進行發展,但是發展不應該建立在破壞環境的基礎上,一旦出現人類在發展的同時,環境也遭受嚴重的破壞時就值得引起人類的思考,該項目的開發是否引發環境問題,所以人類的建設是與時俱進的,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要學會與環境融合,科學發展[6-7]。其次是在開發之前要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以及地質結構,并做好充分的準備,必須了解一旦開發可能會造成哪些事件的發生,也要提前做好預案,在了解到地質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再進行相關的建設開發工作,這樣不僅能在充分了解后既不破壞生態環境,也能實現發展的愿望。最后就是對于勘測現場之后完全無法進行開發和開發后帶來重大災害的地區要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禁止開發,否則可能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或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這樣不僅浪費了開發資源,還有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要想更好地實現地質災害的預防,需要建立監測網對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因為地質結構會隨著地殼的運動發生變化,而這種實時監測的方法,就能在地質結構發生變化可能對人類造成危險時做出實時預警,這樣就有充分的時間來做應對[8]。而想要做到這一點與監測技術是離不開的,只有在第一時間掌握準確的數據才能通過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判斷地質災害的易發點和頻發點,這樣就能很好地了解地質環境變化的趨勢,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從而做到有效預防。
綜上所述,我國正在飛速發展,雖然在地質災害的防治與地質環境的應用上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就當前國家的發展趨勢來看,為了保障國家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相關技術部門和工作人員還是要在科技方面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借助先進的科技力量,從而以更好的手段和方法在地質災害防治體系中取得更加優越的成績,實現因地制宜,積極開展防護工作,同時也要倡導人們保護環境,以當地生態發展的特點為基礎,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