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宗花,邵彥坤,于 歡
(河北醫科大學圖書館,河北 石家莊 050017)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館的讀者服務方式在逐漸發生改變,基于移動網絡的互動服務逐漸成為圖書館讀者服務的一個亮點[1]。在這種服務方式的轉變下,互動形式是否能成為亮點直接影響互動軟件的使用率,也直接反映館員與讀者的互動質量和館員的服務質量。在“互聯網+”環境下,平臺是連接一切的支撐基礎。面對大數據帶來的壓力,圖書館必須以智能化服務為主導,善于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搭建統一的智能交互平臺,支持自身的知識服務創新[2]。交互平臺能夠給讀者提供獨立的互動專區,以便于讀者能夠精準捕捉到圖書館的亮點動態,同時有助于圖書館活動的線上交流和開展,滿足交互需求,增強交互體驗,提高讀者對圖書館的滿意度。
讀者需求永遠是圖書館存在與發展的意義所在,讀者的行為與圖書館行業的生存與發展直接相關[3]。在眾多互動平臺中,官網和官微是館員和讀者進行互動的主要軟件,但是官網的內容繁亂,官微的推送內容零碎,都不利于讀者對內容的篩選和追溯,影響讀者體驗。為了優化讀者體驗,許多圖書館網站在建設時不滿足于傳統、單一的信息查詢等服務,已將視線轉移至互動式交流欄目的建設。
基于以上情況,本研究分兩個方面對圖書館的交流互動現狀進行調研,一是選取館員和讀者素質都偏高的“雙一流”高校,從官網和官微兩個互動軟件著手,對閱讀推廣專題、互動模塊設置、意見采集、智能客服、年度報告推送5個方面進行詳細調研;二是從圖書館與讀者在交互方面的文獻研究現狀進行調研分析。
將42所“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作為抽樣對象,對官網和官微兩種平臺在互動交流欄目、咨詢方式、推薦內容等方面進行調研,時間截止到2021年6月18日,其調研結果分析見表1。

表1 調研數據統計分析
通過調研發現,總體來說,42所高校圖書館都有向讀者推送動態這種服務業務,但是推送方式、時間和內容雜亂無分類,且多數推送信息被淹沒在各種微信公眾號中,點擊量不斷下降。在內容處理方面,設置跟閱讀推廣有關專題的占比不到一半,有互動模塊的高校圖書館更少;設置意見采集的圖書館進一步減少。與讀者相關的內容,涉及個人年度閱讀報告的只有6所,其中存在固定訪問路徑的有4所,數據占比小。與館員相關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有兩所高校專門設置了館員空間,即館員專區,與讀者區分開來。總體來說,設置交互專區的圖書館較少,占比為23.8%,而且互動內容不夠全面,圖書館沒把交互服務作為特色服務。
通過搜索得到與交互、互動和圖書館直接關聯的文獻大約80篇,將檢索結果的主要主題進行共現矩陣分析。微信公眾平臺與高校圖書館共現13次,微信平臺與圖書館共現7次,用戶交互與圖書館共現8次,用戶體驗與圖書館共現8次,可見目前圖書館主要通過微信平臺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
趙雪芹等[4]對90所高校圖書館網站的10項互動交流欄目建設情況進行全面調查與分析,并提到規范欄目設置,提升用戶的互動體驗。周同[5]提出圖書館館員也是交互式信息服務的另一主體,充分體現了圖書館創建交互平臺的重要性。
通過對館內工作人員的工作需求進行調研,主要發現以下問題:①館員之間的線上交流主要采用QQ和微信等聊天軟件,互動形式不統一,沒有專用的互動工具;②館員的日常工作通常比較瑣碎繁雜,工作記錄沒有統一的格式和存儲空間,如勤工助學登記、閱讀活動登記、保修問題流轉等。上述問題會影響館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積累,以及重要工作的追溯。
根據調研結果,結合圖書館實際工作情況出現館員工作記錄分散,沒有匯總分析,館內通知和問題流轉,不易追溯,工作平臺缺失等問題,本研究進行了以下設計。
平臺從功能上分為館員之家、互動空間和個人中心三大模塊。其中,互動空間是系統的核心部分,直接影響平臺實施效果和讀者體驗滿意度。平臺從角色上主要分為:館員、游客和讀者。館員權限最大,其次是讀者。其訪問權限如圖1所示。

圖1 訪問權限設計
從設計圖上可以看出,游客訪問只能訪問互動空間的內容;讀者登錄后,可以訪問互動空間和個人中心;館員訪問權限最大,能訪問所有功能。除此之外,個人中心存在個人隱私,只能訪問當前用戶個人中心的內容。
在大量繁雜網絡信息的沖擊下,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基礎,以提高館員工作效率和與讀者互動質量為導向,以“為人找書,為書找人”為服務宗旨,對平臺的具體功能進行梳理和設計。具體分為館員之家、互動空間和個人中心3個模塊,且模塊在功能上是分開的,但后臺數據相互關聯,如圖2所示。

圖2 平臺功能設計圖
3.2.1 數據關系設計
平臺的數據包括館員導入的數據、讀者操作生成的數據和從其他系統同步的部分重要數據。數據關系設計過程即數據分析過程,是前臺頁面實現的數據基礎,主要目的是梳理數據之間的邏輯依賴關系,便于數據庫表的設計和數據在數據庫的存儲。在數據關系設計的基礎上,完成數據庫表關系設計。
3.2.2 館員之家的設計
館員之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館員的工作效率,為圖書館的高效運轉提供基本保障,便于工作的積累和總結,彌補傳統記錄方法在數據積累和數據展示方面的不足,特點在于便捷實用、簡單明了。館員之家主要分成4部分:一是館員工作數據的采集,包括勤工助學數據的登記,學生現場咨詢問題的登記,舉辦活動時參與的人數及遇到的問題等數據的登記,圖書館設備的報修及流轉;二是館內動態展示,主要是為了方便圖書館內部通知文件的處理和圖書館內部動態信息展示,如課題項目的申請通知,館內活動的照片發布,館員之間的互動等;三是收集匯總讀者的意見,對意見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進行可視化展示;四是后臺消息發布以及數據統計等。
3.2.3 互動空間的設計
互動空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館員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質量,同時清晰有序地展示圖書館舉辦的各種活動內容,滿足讀者高效獲取信息的需求,而且可以隨時獲取讀者的意見,有助于圖書館業務工作的改善,特點在于讀者能夠有效獲取信息和實現讀者的自主互動。互動空間分為4個部分:一是圖書館數據報告。通過對圖書館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形成能夠反映圖書館總體的運轉狀態,如圖書館年度報告、月度報告等;二是閱讀推廣專題。該部分主要是閱讀推廣活動的動態發布,包括讀書節、開學季、畢業季和其他時段舉辦的特色活動等,館員可以根據讀者的活動參與情況建立活動小組,以便及時溝通、交流和評價;三是圖書館實時數據展示。通過采用柱狀圖、折線圖、餅圖、表格等多種形式對在館人數、空間預約人數、到館人數等進行可視化展示;四是咨詢臺和意見采集。主要包括智能咨詢及留言、問卷調查、參與活動的評價三種方式,其中智能咨詢及留言、活動評價屬于動態采集,給讀者提供固定問題的調查問卷屬于靜態采集。
3.2.4 個人中心的設計
個人中心的特點在于人性化,其主要目的是給予館員讀者自由操作的空間,有助于使用者養成積累和總結的好習慣。對于讀者來說,主要包括個人數據的可視化展示,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個人年度報告,指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及計劃的完成情況,也可以隨意了解個人借閱排行,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還可以進行活動申請及查看自己參與的活動情況等,同時在參加活動之后給出本次活動評價;而對于館員來說,除了具有讀者的功能外,還能查看自己的工作內容和積累情況,收集統計讀者的意見并進行展示。
3.3.1 內容模塊化和平臺化
根據角色把交流互動的內容抽象成模塊,將模塊融入平臺,訪問路徑更清晰,館員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途徑更簡捷,內容更有針對性。
3.3.2 交互形式多樣化
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館員和讀者之間的智能問答,問卷調查靜態采集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整體意見,滿意度評價精確采集讀者對服務細節的認可度,實現館員與讀者之間的多形式溝通。
3.3.3 讀者閱讀自主化
向讀者提供閱讀計劃的制定等功能,讀者可任意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隨意查看個人數據及報告,提高讀者閱讀的主動性。
3.3.4 館員工作規范化
館員通過使用平臺,把重要工作數據錄入平臺匯總分析,館內問題實現可追溯性地流轉,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規范化的工作流程。
圖書館的服務理念一直是以讀者為中心,讀者的需求和體驗是促進圖書館與之俱進的重要動力。在“互聯網+”時代,讀者的交互方式和閱讀方式呈現多元化特點,圖書館要充分利用先進的媒體環境,打造符合自身的交互平臺,提高館員服務效率,滿足讀者互動需求,優化讀者閱讀體驗,進而挖掘出圖書館的亮點服務,提升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