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 煜,牟元明,王文波,吳 鵬
(華亭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華亭 744100)
橈骨遠端骨折是常見骨科疾病,指橈骨遠端關節面以上30 mm以內的骨折,多位于松質骨、皮質骨重疊處[1]。其發生后,必然影響腕關節功能,使腕關節活動受限,出現僵硬、疼痛等表現[2]。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外固定支架治療均是常用復位方法,前者在螺釘擰緊后,能形成完整的力學支架系統,軸向加壓,且能作為堅強的內固定支架;后者簡便易實施,通過軸向持續牽拉,以促進骨折復位,能預防移位,且不影響局部血液循環[3]。本研究采用鎖定加壓鋼板與外固定支架聯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現報告如下。
納入華亭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45例,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2組,A組:22例,行鎖定加壓鋼板治療;B組:23例,行鎖定加壓鋼板與外固定支架聯合治療。2組臨床資料均具有可比性。
表1 臨床資料比較(,例)

表1 臨床資料比較(,例)
納入標準:①結合影像學檢查、癥狀等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②均為單側新鮮骨折;③具備正常的表達能力;④隨訪時間均≥12個月;⑤患者/患者家屬已自愿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陳舊性骨折或惡性腫瘤患者;②無法耐受手術;③開放性骨折;④伴有皮膚軟組織缺損或感染;⑤病理性骨折;⑥伴有神經血管損傷或患有精神疾患;⑦代謝性骨折。
A組:行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具體實施步驟:①仰臥位,全麻,患肢外展;②掌側入路,找到橈側腕屈肌腱與橈動脈之間,于此處進入,逐層切開,保護血管、神經,將其牽拉至一側;③充分顯露旋前方肌,將其切斷,找到骨膜,分別向左、右側剝離,直至能完全觀察到骨折斷端;④處理骨折斷端,將附著于表面的軟組織、凝血塊逐一清除,用C臂X線機監測,手法牽引復位,復位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長度軸向不變;⑤用C臂X線機透視,取多枚克氏針,用于臨時固定,取鎖定加壓鋼板(與患者實際相符),放置后用螺釘固定;⑥縫合旋前方肌,讓其緊貼鋼板螺釘表面,逐層縫合,關閉切口,包扎。
1.4數據分析 將2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的Harris評分、Barthe評分及并發癥的發生率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2組患者的Harris評分、Barthe評分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是計數資料,應采用卡方檢驗。若組間的P值小于0.05,說明組間差異存在一定統計學的意義。
2組術后1年腕關節功能復位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員工的組織構成與原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是知識型員工在企業員工組織結構中的比例不斷提高,對企業的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也逐步把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心向知識型員工轉移,尋找適合知識型員工特點的方法,科學、合理地激發知識型員工的工作熱情,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知識價值,最終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贏[2]。
(1)2組術后不同時間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比較。術后3 d、術后1年,均拍攝腕關節X線正側位片,測量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2)2組術后3個月腕關節主動活動度比較。術后3個月,測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橈偏;(3)2組術后1年腕關節功能復位優良率比較。術后1年,用Gartland-Werley量表進行評價,依據Gartland-werley量表得分情況,分為優(評分:0~2分)、良(評分:3~8分)、可(評分:9~20分)、差(評分:21分及以上),統計各組腕關節功能復位優良率。
術后3 d,B組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均大于A組(P<0.05);術后1年,2組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與術后3 d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B組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均大于A組(P<0.05),見表2。
術后3個月,B組腕關節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橈偏主動活動度均大于A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比較()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比較()
在整個電纜的運行管理過程中,電纜的質量驗收工作是重中之重,其是一個電纜施工達標與否的重要判斷標準,更是電纜在投入使用后能夠順利運行的一個重要保證。電纜作為電力設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發生問題或者安全故障,都會引發火災。所以對于電纜的質量驗收重點體現在防火的裝置安排上。不僅要檢查電纜是否在表面涂抹了防火材料,還要在電纜敷設較為密集的地方檢查是否安置了防火板。一旦出現不合格的情況,立即通知電纜施工單位,責令其盡快返工與調整,以更好地加強電纜的敷設質量。
表3 2組術后3個月腕關節主動活動度比較()

表3 2組術后3個月腕關節主動活動度比較()
B組:行鎖定加壓鋼板與外固定支架聯合治療。具體實施步驟:①體外手法復位,找到第2掌骨基底部10 mm,于第2掌骨背側作切口,切口約5 mm;②鈍性剝離第1背側骨間肌,充分顯露第2掌骨,由引導器引導,垂直骨面,調整角度,與冠狀面切線呈45°,置入1枚Schanz釘,控制好置入深度,深至1~2個螺紋;③距該切口遠端20 mm處,與已置入的Schanz釘保持平行,按照上述步驟再次置入1枚Schanz釘;④找到骨折線近端間隔50 mm處,作縱向切口,切口約5 mm;⑤鈍性剝離橈側伸腕長短肌,找到肌間隙,于此進入,充分顯露橈骨,保護好橈神經淺支;⑥找到橈骨干橈背側,垂直橈骨,且與橈骨冠狀位切線呈45°處,置入1枚Schanz釘,控制好置入深度,深至1~2個螺紋;⑦距該切口20 mm處,與已置入的Schanz釘保持平行,按照上述步驟再次置入1枚Schanz釘;⑧安裝外固定連接桿,并合理延長調節桿,用C臂X線機透視,手法牽引復位,復位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長度軸向不變,擰緊固定螺母。上述操作完成后,內固定入路,按照A組方法實施鎖定加壓鋼板治療。

表4 兩組術后1年腕關節功能復位優良率比較(例,%)
鎖定加壓鋼板是常用復位方法,該固定系統獨特性體現在:(1)有凸螺紋的螺釘頭;(2)鋼板上預制的凹螺紋。將螺釘擰緊后,即保持鎖定狀態,此時,螺釘與鋼板便已形成完整的力學支架系統[4]。另有報道,動力加壓孔、圓錐形鎖定螺紋孔聯合,一方面能實現軸向加壓,另一方面亦能成為內固定支架,防止脫釘、骨折再移位[5]。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后已形成的鎖定結構,鋼板不必與骨面相接,接骨板不必與骨皮質相觸,在實施過程中,無需剝離骨膜,能有效保護局部軟組織及血運,最大限度減少鋼板下骨壞死的發生[6]。鎖定螺釘的螺釘帽與鋼板螺紋相適,視情況相應調整螺釘與鋼板,至二者呈適宜角度,提供成角穩定性,旨在方便骨折復位、斷端穩定[7]。外固定支架治療屬于間接復位,主要通過手術牽引關節附近韌帶實現治療目的,使關節結構固定立體,并且該方法能持續維持骨折端軸向牽引,以防范畸形愈合,防止橈骨短縮,有效復位并能良好維持橈骨長度[8]。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d、術后1年,B組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均大于A組(P<0.05);術后1年,2組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與術后3d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與鎖定加壓鋼板治療相比,鎖定加壓鋼板與外固定支架聯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更有助于改善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原因可能是,聯合外固定支架治療后,借助其產生的軸向持續牽引作用,更有助于正確復位移位骨折,調整骨小梁在應力方向排列,相應地優化解剖學參數。術后3個月,B組腕關節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橈偏主動活動度均大于A組(P<0.05)。說明與鎖定加壓鋼板治療相比,鎖定加壓鋼板與外固定支架聯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更有助于改善腕關節主動活動度。原因可能是,2種復位方法聯合后,能更好整復腕關節面,完整保留旋前方肌(功能:支配旋前功能),最大限度促進骨折解剖復位,治療結束后,遵照醫囑搭配科學的腕關節功能康復訓練,便能實現腕關節功能、主動活動度復常。2組術后1年腕關節功能復位優良率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鎖定加壓鋼板治療、鎖定加壓鋼板與外固定支架聯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術后1年腕關節功能復位優良率相當。
我們的地理課堂是地理學科知識分享的主陣地,所以學生應該成為分享的主體,更應該懂得如何去學,如何去內化,如何去完善,繼而成為一種興趣、一種習慣。地理教師用心“傳遞、授業、解惑”,他所主導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能夠“知其所以然”。中學地理屬于綜合性學科,適當強調“學法”指導,更有利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句話“教師會教不如學生會學。”以下就近年來湘教版地理教材課堂教學實踐方法方面,淺談拙見。
綜上所述,鎖定加壓鋼板與外固定支架聯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較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更有利于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恢復,改善腕關節主動活動度,但在術后1年腕關節功能復位優良率方面無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