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花
(甘肅省古浪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甘肅 古浪 733000)
新時代背景下,醫療技術快速發展,人們的保健意識明顯增強,對醫療服務的質量要求隨之提高。在產科臨床上,胎心監護是一種常用的檢測手段,能了解胎兒在宮內的活動情況,及時發現異常,避免分娩不良事件發生[1]。胎心監護不僅操作簡單,而且可以重復使用,得到孕婦群體的青睞。相關研究稱,監護過程中做好護理工作,促使孕婦保持穩定心態,能進一步提高監護結果的準確性[2]。本研究選取150例孕婦作為對象,探討了心理護理的應用價值,為護理計劃實施提供依據。
從2019年12月—2021年3月,來古浪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分娩的孕婦中選取150例。根據入院編號奇偶性分組:奇數編號的75例進入對照組,偶數編號的75例進入試驗組。對照組內,初、經產婦分別有46例、29例,構成比為61.33%、38.67%;年齡最小21歲、最大42歲,平均(28.39±8.54)歲;孕周36-40周,平均(38.25±1.37)周。試驗組內,初、經產婦分別有44例、31例,構成比為58.67%、41.33%;年齡最小20歲、最大41歲,平均(29.15±8.76)歲;孕周36-41周,平均(38.17±1.56)周。經檢驗,兩組孕婦的產次、年齡和孕周資料相當(P>0.05),可對比研究。
(1)納入要求[3]:經B超、實驗室等檢查確診,單胎、頭位、足月妊娠,且胎盤和胎兒正常;有完整的病歷資料,知曉本研究并簽字確認;(2)排除標準:心肝腎器質性病變,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有嚴重妊娠合并癥等。
孕婦在產前均實施胎心監護,儀器使用多普勒胎心監護儀,孕婦取坐位或側臥位,一個探頭綁在子宮頂部,了解有無宮縮及宮縮強度;另一個探頭靠近胎兒胸部或背部,測量胎心率。在監護屏幕上,會顯示胎心和宮縮變化曲線,上面一條表示胎心率,正常范圍是每分鐘110~160次,出現胎動時心率會上升;下面一條表示宮內壓力,一般保持在20 mmHg左右,宮縮時會增高。
對照組75例給予常規護理,內容包括:①環境護理。孕婦胎心監護時,應處于安靜舒適的環境中,護士除了做好基礎的消毒清潔工作,還要調整室內溫濕度,每日開窗通風至少2 h,確保空氣清新。監護過程中,可以提供圖書和宣傳資料,讓孕婦了解分娩和育兒知識;及時和孕婦保持積極溝通,觀察神態和情緒變化,對恐慌、煩躁的孕婦進行積極疏導。②健康教育。胎心監護前,結合孕婦的年齡、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采取個性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健康講座、觀看宣傳視頻、一對一交談等。介紹胎心監護的方法和作用,讓孕婦知道監護過程是無創、無痛的,不會對母體和胎兒造成影響。對孕婦提出的問題,護士使用通俗語言耐心解答,及時糾正錯誤的想法和認識,確保孕婦積極配合監護操作。③胎心觀察。孕婦胎心監護時,護士應觀察屏幕上的胎心變化,告知孕婦正常胎心的圖像特點。如果發現胎心率>160次/min,且持續時間超過10 min,就說明胎心異常,主要是宮內缺氧引起的。此時護士應及時通知醫生,配合醫生進行處理。④生活指導。胎心監護完成后,護士對孕婦的生活進行指導,從飲食、運動、睡眠等方面入手。例如:飲食以高蛋白、低脂低糖、維生素豐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可以每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散步、孕婦操、瑜伽),每次20~30 min;睡眠時宜選擇左側臥位,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試驗組75例在此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內容如下:①心理評估。使用工具量表(如SAS、SDS、HAMA、HAMD等),評估孕婦的心理狀態,了解有無負面情緒以及嚴重程度。胎心監護前,叮囑孕婦保持平靜,運動后的孕婦應該休息一段時間再進行監護。監護過程中,對于有焦慮、抑郁等心理的孕婦,仔細詢問原因,通過交流走進她們的內心,然后采取緩解情緒的措施。例如:讀書、看電視、聽輕音樂、轉移自身注意力;實行認知干預,讓孕婦正確認識胎心監護的意義,采用平常心看待分娩,緩解精神壓力。②放松訓練。對不良心理比較嚴重的孕婦,如果常規干預效果不佳,可以進行放松訓練。一是在護士的指導下,學習腹式呼吸、拉梅茲呼吸法,調整呼吸頻率;二是通過打坐冥想,使身心處于放空狀態,將憂慮和擔心拋在一邊;三是讓成功分娩且即將出院的產婦現身說法,通過分享育兒經驗,將消極心理轉變為積極心理。③社會支持。一方面充分發揮家屬的作用,作為孕婦的精神支撐,多安慰鼓勵孕婦,使其感受到家庭溫馨,助其樹立分娩信心;另一方面如果條件允許,可邀請親人、好友探望孕婦,在交談中減輕孤立感,動員大家共同為孕婦打氣加油,使其對新生命的到來產生期待和盼望。
(1)觀察臨床依從性,根據孕婦表現分為優(積極主動配合護理措施)、良(在護士督促下能完成護理操作)、差(存在明顯的不配合行為)3個等級。
(2)護理干預前后,評估孕婦焦慮、抑郁心理的嚴重程度。前者采用SAS量表,后者采用SDS量表,分界值是50分和53分。如果得分越高,就意味著不良心理越嚴重[4]。
(3)比較新生兒健康情況,在出生后5 min進行Apgar評分,分值在0~10分之間,越接近10分說明越健康[5]。然后統計不良事件,常見如胎心異常、胎兒窘迫、窒息等。
將數據記錄在Excel內,用SPSS 25.0軟件完成統計學計算。其中,計數資料表示為(n,%),組間對比行χ2檢驗;計量數據表示為(),組間對比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中依從性優、良共計73例,對照組中依從性優、良共計66例,對比可見試驗組依從性優良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調研數據統計分析表(例,%)
兩組間干預前的SAS和SDS評分相近(P>0.05),干預后這兩項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試驗組評分結果比對照組還要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比較(分,)

表2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比較(分,)
注:和干預前比較,P均<0.05。
統計數據顯示,試驗組新生兒的Apgar評分稍高于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稍低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的健康情況比較
胎心監護的原理,是胎兒在宮內發育過程中,心率會受到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調節,使用監護儀記錄胎心變化,可以了解宮縮和胎動時的胎心反應,從而判斷胎兒在宮內是否缺氧[6]。目前,孕婦在孕晚期,胎心監護是常規產檢的項目之一,有助于了解胎兒的健康狀態,從而給予針對性指導。部分孕婦尤其是初產婦,由于過度擔憂胎兒的生長發育,或者受到陌生環境的影響,胎心監護時可能產生負面情緒,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提供指導和干預。
薩日娜[7]的研究稱:產婦在產前進行胎心監護,可有效防止新生兒出現降生困難的情況,提高正常降生率,對改變新生兒結局有重要作用。安碧云[8]以242例孕期檢查孕婦為對象,得到的結論是:產前胎心監護中對孕婦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改善產婦的不良情緒,同時能提高治療依從性。本次研究選取150例孕婦,對比了常規護理和心理護理的效果,從統計數據來看:兩組新生兒的Apgar評分和不良事件發生率接近,可見胎心監護的重要作用。試驗組依從性優良率更高,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優于對照組,說明后者的應用價值更高,這和以上研究的結果一致。
分析認為,影響孕婦心理狀態的因素是多種的,處于不良心理狀態下,不僅影響胎心監護的準確性,而且還有可能發展為心理疾病[9]。因此,胎心監護過程加強心理護理是有必要的,其中心理評估是基礎,能為護理實施提供依據;放松訓練能減輕精神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社會支持可以增強分娩信心,促使孕婦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在具體護理工作中,除了心理情緒外,孕婦飲食、發熱、甲亢、藥物等,也會對胎心監護的結果產生干擾[10]。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樹立高度的責任心,為孕婦提供專業化指導和干預,確保胎心監護順利進行,有效消除影響因素,為后續分娩提供支持,最終改善母嬰結局。
綜上,產前胎心監護中加強心理護理,能提高孕婦的依從性、顯著緩解不良心理,不會影響新生兒健康,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