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津,王海明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隨著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人數的不斷增多,使該類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成為了各大醫院關注的焦點。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由吸煙、粉塵和化學物質的吸入、空氣污染或呼吸道感染所致,一旦患有該種病癥,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令其生活和工作均受到極大的影響。而采用人文醫學診療模式,能夠對患者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使患者的身心狀況都得到顯著改善,促進患者的早日痊愈。本次實驗分析了人文醫學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以此為增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診療水平提供信息參考。
本次研究的開始時間為2019年5月,結束時間為2019年10月,選取該期間甘肅省中醫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0例,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在對照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數為23例,女性患者人數為22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48歲,平均年齡為(63.21±1.02)歲。患者的最大病程時間為10年,最短病程時間為5年,平均病程時間為(7.3±1.2)年。在觀察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數為22例,女性患者人數為23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1歲,最小年齡為49歲,平均年齡為(63.52±1.13)歲。患者的最大病程時間為10年,最短病程時間為6年,平均病程時間為(7.9±1.5)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病程時間等方面的數據,均無任何明顯差異(P>0.05),可以用于對比研究。本次實驗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診療模式,觀察組患者采用人文醫學診療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2.1 體征觀察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入院后的24 h內,醫護人員需要按照規范的操作流程,利用各類醫療儀器設備,對患者的體征參數及基本資料進行全面完整的搜集與匯總。為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具有重要價值的信息參考[1]。并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展開溝通交流,引導患者熟悉醫院內部的各處環境、科室規章制度及醫護人員,從而減輕患者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消除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抵觸心理,確保各項臨床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若患者對某項條例內容存在疑惑時,醫護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適當的解答,使患者的情緒狀態保持平穩,令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臨床依從性顯著提高。
1.2.2 運動鍛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運動鍛煉內容,主要由耐力訓練和呼吸體操兩部分構成。呼吸體操訓練是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具體病癥情況,通過完成擴胸、彎腰和伸展等一系列運動,使患者的肺功能明顯提升,令患者自身的呼吸能力得到較好的改善。而耐力訓練通常以慢跑和散步的形式進行,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環速度得以加快,顯著提升患者的肺活量,促進患者的身體狀況盡快改善[2]。在開展這一系列鍛煉運動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身體耐受度,著重控制患者的練習頻率及單次練習時間,防止患者因運動過度而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使臨床護理安全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令患者免受額外的疼痛折磨,促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身體狀況盡快改善。
1.2.3 人文醫學理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病癥疼痛或認知水平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產生焦慮、壓抑和煩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了整體的治療效果,令患者的康復周期大大延長,對臨床工作的后續開展也造成極為不利的干擾。
而將人文醫學理念融入醫護人員的臨床治療工作中,能夠利用溝通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導致患者不良情緒的具體原因。并以此為依據采用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措施,使患者的各種不良情緒得到盡快的緩解,令臨床護理工作得以順利有序開展。
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文化程度,借助視頻、圖片、文字和手冊等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產生原因、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可以使患者的相關認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令患者對自身病癥的畏懼心理也隨之消除。醫護人員采用講解成功案例的方法,可以顯著增強患者戰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決心,提高患者對臨床工作的依從性,進而令整體治療效果得到明顯的改善,也能夠有效避免護患糾紛事件的發生。同時引導患者通過聽音樂、看電視和冥想等方式,使患者的身體和情緒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令各類不良情緒被逐漸緩解,讓患者對臨床工作的滿意度也大大提升。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可以通過鼓勵與表揚的方式,邀請家屬參與到患者的護理工作中,使患者感受到親人的悉心陪護,令其心態變得更加陽光積極,促進臨床工作的順利有序進行。
1.2.4 延續治療
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可以采用電話的方式與患者保持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并以此為依據為患者提供服用藥物、日常飲食和活動鍛煉等方面的指導工作,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出現較好的改善。若在電話隨訪的過程中,患者對某些內容存在疑問或不解,醫護人員應采取適當的方式及時給予患者相應的解答,使患者的自我護理工作變得更加科學規范,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逐步提升。在進行延續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除了采用電話的方式與患者保持聯系,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組建病友群、發微信消息和家庭走訪等形式,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關知識全面完整地告知給患者,使患者對自身病癥的產生原因、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能夠有更深層的認知。從而有效防止日常生活中的各類安全事件,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身體狀況逐漸改善[3]。
統計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護理效果,主要以治療滿意度評分、治療有效率、平均住院時間及半年內再次入院次數四種指標進行評價。通過向患者發放調查問卷表的形式,搜集統計所有患者對治療工作的滿意度,該量表共計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對治療工作越滿意。并根據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身體狀況,匯總分析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若患者在治療后,各項臨床表現均已出現顯著改善,則將患者劃分至顯效范圍內。若患者在治療后,各項臨床表現均已出現略微好轉,則將患者劃分至有效范圍內。若患者在治療后,各項臨床表現均無任何變化,則將患者劃分至無效范圍內。同時通過公式:(顯效+有效)÷例數×100%=治療有效率,可以分別計算出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除此之外,對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及半年內再次入院次數予以統計,為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研究,提供具有重要價值的信息參考。
在本次實驗研究中,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各項數據,均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專業分析。并以(%)和(,分)標識效果,經χ2和t/χ2檢驗后,以(P<0.05)標識數據之間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1)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評分。住院時間和半年內再次入院次數,與對照組患者的相關數據,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評分、住院時間及半年內再次入院次數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評分、住院時間及半年內再次入院次數對比(,分)
2)從表2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相關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醫院呼吸內科的常見病癥,患者通常為40歲以上的人群。該病癥的常見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氣短或呼吸困難等,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作息均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令患者的身體狀況顯著下降[4]。一旦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應立即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療,否則病情會在短時間內急劇惡化,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令患者的身體狀況再度下降,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5]。
面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規護理方法主要是通過用藥指導和生活干預等措施,使患者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患者的生活質量也隨之改善。而人文醫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身體狀況及文化接受程度,利用各類先進的醫療的設備,通過體征觀察、運動鍛煉、心理疏導、家屬關懷與延續治療等手段相結合,使患者的情緒狀況和身體素質都得到顯著有效地改善,促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早日康復。而且,人文醫學理念在臨床工作中的運用,也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了朋友般溫暖關懷,很大程度提升了患者對治療工作的整體滿意度。令兩者之間的心理隔閡得以消除,有效避免了護患糾紛事件的發生[6]。相比于常規護理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人文醫學,在緩解患者各種不良情緒、增強整體治療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住院頻次等方面效果更為顯著,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從本次實驗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評分為(95.31±1.01)分,平均住院時間為(40.02±1.32)d、半年內再次入院次數(1.48±1.11)次,治療有效率為(95.56%)。而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評分為(81.23±1.65)分,平均住院時間為(53.98±1.73)d,半年內再次入院次數為(2.98±1.84)次,治療有效率為(77.78%)。經對比可得,兩組數據之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人文醫學,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顯著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半年內再次入院次數。并大幅度提升患者對治療工作的整體滿意度,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值得在后續的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