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澤煥,蔡煜佳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乳腺癌是指發生在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1],屬中醫學“乳巖、乳癖、乳瘡、石巖、翻花石榴”范疇[2]。目前西醫治療以靶向治療、手術、內分泌治療、放化療為主[3-6],但有一定不良反應。近年來,中藥以其多靶點、低毒性和攻補兼施等優勢,在乳腺癌的治療中發揮獨特作用[7-9]。但治療乳腺癌的方劑組方復雜,規律不明確,為更科學地運用中醫藥防治乳腺癌,筆者收集《腫瘤方劑大辭典》《腫瘤良方大全》和《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乳腺癌分冊》中治療乳腺癌的方劑,運用頻數統計、關聯規則、聚類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將其用藥規律總結如下。
1.1 方劑來源本研究方劑來源于《腫瘤方劑大辭典》[10]《腫瘤良方大全》[11]和《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乳腺癌分冊》[12],篩選并整理乳腺癌方劑及其中藥物組成,建立數據庫。
1.2 文獻納入標準主治為乳腺癌(包括乳癌、乳巖、乳腺腫瘤)的方劑;處方及用量完整明確;病理分型、分期、階段不限;給藥途徑以口服為主。
1.3 文獻排除標準結合其他西藥或中成藥干預的方劑;食療方;重復的方劑。
1.4 中藥藥名規范根據標準[13-14],對中藥藥名進行規范:如赤白芍拆分為赤芍、白芍,山萸肉統稱為山茱萸,大云統稱為肉蓯蓉。
1.5 數據提取根據文獻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進行方劑篩選,制定數據提取表,將方劑名稱及組成藥物、劑量錄入Microsoft Excel 2010。為避免數據錄入缺漏,采用雙人錄入并相互核對的方式進行,以確保數據準確可靠。
1.6 頻次統計對中藥的使用頻次進行統計,降序排列后導出結果。
1.7 關聯規則分析運用SPSS Clementine 12.0軟件所提供的Apriori版塊進行關聯規則分析,以剔除無意義的中藥,挖掘有價值的中藥。
1.8 聚類分析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聚類分析,挖掘與每一味中藥具有同質性的其他中藥,以獲取有分析價值的同質性中藥組成。
1.9 因子分析運用SPSS 22.0軟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子分析,可在多變量中找到同質化程度高的代表性因子,以探究中藥組成規律。
2.1 治療乳腺癌中藥頻次統計共納入249首方劑,涉及中藥383味,對所有中藥進行頻次統計,并將頻次≥20次的中藥進行降序排列,得到33味高頻中藥,其中抗癌解毒藥8種,活血化瘀藥7種,補虛藥6種,化痰止咳平喘藥、理氣藥各4種,解表藥2種,利水滲濕藥、平肝熄風藥各1種,見表1。

表1 治療乳腺癌中藥頻次統計
2.2 治療乳腺癌中藥關聯規則分析在SPSS Clementine 12.0軟件Apriori版塊中,將支持度設為7%,置信度設為50%,最大前向數由1遞增,直至不再產生新的頻繁項集。分別提取中藥藥對和藥組關聯規則,其中藥對關聯規則44對,見表2;3味中藥藥組關聯規則43組,見表3;4味中藥藥組關聯規則6組,見表4。中藥藥對關聯規則中,支持度較高的有當歸→甘草、當歸→瓜蔞等,置信度較高的有乳香→沒藥、當歸→白術等;3味中藥藥組關聯規則中,支持度較高的有香附→陳皮+當歸、白芍→陳皮+當歸等,置信度較高的有當歸→白術+茯苓、當歸→茯苓+白芍等;4味中藥藥組關聯規則中,支持度較高的有陳皮→香附+白芍+當歸、香附→茯苓+白芍+當歸等,置信度較高的有白芍→白術+茯苓+當歸、白術→茯苓+白芍+當歸等。

表2 中藥藥對關聯規則表

表3 三味中藥藥組關聯規則表

表4 四味中藥藥組關聯規則表
2.3 治療乳腺癌中藥聚類分析通過SPSS 22.0軟件對提取的249個方劑中所用頻次≥20次的33味中藥進行聚類分析,采用系統聚類法中二分類變量資料的Ochiai算法,生成樹狀聚類圖,見圖1。縱軸表示相應中藥變量,橫軸表示中藥之間的距離。圖示代表中藥之間的同質性,距離越短表示同質性越高。將距離小于15的中藥歸為一類,結合臨床以及中醫藥理論,篩選得到7組中藥聚類組合,見表5。

圖1 中藥聚類分析樹狀圖

表5 治療乳腺癌中藥聚類分析
2.4 治療乳腺癌中藥因子分析運用SPSS 22.0軟件對頻次≥20次的藥物進行因子分析,結果為:Bartlett′s球狀檢驗的近似卡方F值為2 799.303,顯著性P值為0.000(P<0.05),可知數據存在內部因子結構;取樣適切性量數為0.627,表示適合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方差最大化旋轉,特征根大于1時,累計總方差為63.62%,并將載荷系數最小絕對值設置為0.4,共提取10個公因子。見表6。

表6 治療乳腺癌中藥因子分析
中藥頻次統計結果顯示,用藥頻次20次以上的中藥有33味,以夏枯草、金銀花、蒲公英等抗癌解毒藥和丹參、穿山甲、乳香等活血化瘀藥為主,以當歸、甘草、黃芪等補虛藥和陳皮、青皮和橘葉等理氣藥為次,并配伍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利水滲濕藥和平肝熄風藥等。古代醫家認為,乳腺癌病機與沖任失調、腎精虧虛、腎陰不足、肝脾不和、氣血凝滯、外感六淫或內生五邪有關[15-16]。現代醫家將乳腺癌病機概括為“虛、瘀、痰、毒”[17]。本研究結果顯示,抗癌解毒藥和活血化瘀藥為高頻用藥,符合古今醫家治療乳腺癌攻毒祛邪、扶正補虛的原則[18]。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清熱類中藥可誘導癌細胞凋亡、干預癌細胞生長周期、調控腫瘤血管生成、抑制癌細胞轉移和調節免疫微環境[19],如金銀花[20]和蒲公英[21]對乳腺癌細胞生長有抑制作用,黃連[22]和白花蛇舌草[23]可提高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清除識別能力。中醫認為,瘀血既是乳腺癌病因,又是病理產物[24]。活血化瘀藥多性溫、味辛苦,具有消散瘀滯、調經止痛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藥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減輕不良反應、鎮痛、改善血流變以抑制腫瘤發展轉移等作用[25],如莪術可縮小乳腺癌局部腫塊并誘導其凋亡[26];香附化瘀作用明顯并有較強的鎮痛作用[27]。同時,配伍使用補虛藥和理氣藥治療乳腺癌,體現中醫對乳腺癌“氣血虧虛、情志郁結”的病因認識[28]。當歸、甘草、黃芪補氣養血,防止乳腺癌復發、轉移[29-30];陳皮、青皮、橘葉等理氣藥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31]。綜上,抗癌解毒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和理氣藥等配伍使用,體現了中醫對乳腺癌攻毒祛邪、扶正補虛的治療原則。
此外,瓜蔞也屬于治療乳腺癌的高頻中藥。瓜蔞具有清熱滌痰、寬胸散結的作用[32]。現代研究表明,瓜蔞可調節內分泌,治療乳腺癌[33]。
在關聯規則分析中,當歸、白芍的藥物組合使用頻率最高。3味、4味中藥藥組多以此兩味中藥加減配伍。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主治血虛諸證,被稱為“婦科之圣藥”[34],可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癥瘕結聚、虛寒腹痛和癰疽瘡瘍等證;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等功效,醫家稱其“主女人一切病”[35],可用于治療血虛萎黃、脅痛腹痛、自汗盜汗、月經不調等證。當歸與白芍是一對常見藥對,同時又是逍遙散、當歸芍藥散、調經散、四物湯等經典方劑的核心組成藥物,兩者配伍使用,辛而不散、酸而不收,契合乳腺癌肝郁痰凝、沖任失調、正虛毒熾的病機特點。現代研究表明,當歸主要成分為揮發油、多糖類和非揮發性成分,具有抗乳腺癌、鎮痛、消炎、保肝等作用[36];白芍主要成分為山柰酚、β-谷甾醇,可抑制乳腺癌細胞增殖分化,誘導乳腺癌細胞發生凋亡[37]。故當歸和白芍在乳腺癌治療中應用廣泛。
另外,3味中藥藥組關聯規則分析中,支持度較高的有海藻→牡蠣+夏枯草,提升度為5.26,關聯性較高。海藻作為一種重要的抗腫瘤藥物,性寒、味苦咸,具有軟堅散結、化痰除痞、利水瀉熱等作用[38]。與平肝熄風藥牡蠣、抗癌解毒藥夏枯草配伍,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與乳腺癌痰凝瘀阻、肝郁氣滯的病機相符合。
結合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對乳腺癌治療的組方規律進行整體探究。其中,相同組合有C1-F6乳香-沒藥,C2-F7穿山甲-王不留行。乳香性溫、沒藥性平,兩者皆味辛、苦,入心、肝、脾經,皆屬活血化瘀類中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乳香-沒藥主要活性成分有甘遂醇、因香酚、扁枝杉烯等,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轉移、誘導癌細胞凋亡自噬、消除炎癥反應等作用[39]。穿山甲性寒味咸,王不留行性平味苦,皆歸肝、胃經。兩者配伍使用,更能發揮通經下乳、軟堅消腫的功效[40-41]。現代研究證明,王不留行的主要成分黃酮苷具有抑菌、抗病毒、緩解氧化等作用[42],可代替穿山甲治療乳腺癌。
此外,相似組合C7-F2當歸、茯苓、白芍和白術等配伍使用,是逍遙散的主要藥物,具有疏肝解郁、養血健脾的功效,可治療乳房脹痛、神疲食少等肝郁血虛脾弱證[43-45]。
從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中,還可以得到易被忽略的隱性用藥規律,為乳腺癌的治療提供思路。如C4-F1白芷、桔梗、天花粉、金銀花、甘草和黃芪組合。白芷具有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的作用,配合天花粉和金銀花,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功。黃芪具有行滯通痹、托毒排膿、生津養血、補氣升陽和益衛固表等功效,現代研究證明,黃芪多糖有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46]。甘草調和諸藥。以上藥物配合使用,契合乳腺癌“虛、瘀、痰、毒”病機,體現攻毒祛邪、扶正補虛的組方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