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秋,韋 杰,莫奕秀
(廣西來賓市人民醫院 放射科,廣西 546100)
前列腺癌是指發生在前列腺上皮的惡性腫瘤,常見病理類型包括:腺癌、尿路上皮癌、導管腺癌及腺鱗癌等[1]。目前,臨床上對于前列腺癌發病機制尚未闡明,可能與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及性活動有關,常見癥以血尿、尿頻尿急為主,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健康[2]。病理組織檢查是前列腺癌診斷“金標準”,能確定病灶的類型、分期等,可指導臨床診療,但是病理檢查對醫院儀器設備要求較高,且檢查前患者不宜使用激素治療[3]。MRI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采用彌散加權成像(DWI)及波譜成像掃描(MRS)等新技術,能鑒別良惡性腫瘤[4]。國內學者研究表明,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臨床使用具有諸多優點,是一種用于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的醫學科研儀器,廣泛用于研究各人群的腦認知和結構、認知心理學、腦疾病中結構和功能代謝等。但是,當前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為對象,探討3.0T磁共振多種功能成像技術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應用,報道如下。
以2020年6月-2021年3月疑似前列腺癌患者89例為研究對象,年齡39-78歲,平均(53.27±5.61)歲;病程1-13月,平均(6.13±0.71)月;體質量指數(BMI)(18-27)kg/m2,平均(23.26±2.61)kg/m2;合并癥:高血壓7例,高脂血癥5例。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前列腺癌診斷標準;②入組患者臨床多表現為排尿困難、尿潴留及尿頻;③均經病理組織檢查最終確診,且直腸或前列腺超聲檢查可見不同大小的結節樣病灶;④符合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檢查適應癥。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老年癡呆者;②檢查前行放化療、免疫治療者;③存在磁共振檢查禁忌癥或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
以病理組織檢查為金標準,且檢查前對患者完成3.0T磁共振檢查。采用3.0超導磁共振儀(購自德國西門子,型號為:MAGNETOM Skyra 3.0T);儀器配備彌散張量成像(DWI,DTI)、磁敏感加強成像(SWI)等高端應用軟件。檢查前一天加強患者腸道準備,指導患者進食少渣飲食并口服緩瀉劑,完成常規序列掃描、DWI、MRS,根據患者情況設置相關參數,具體方法如下[5]。
1.3.1 常規序列掃描
①軸位位T1WI。設定TR為500ms,TE12ms,FOV 400×400,層厚5.0mm,矩陣為320×320;②橫軸位T2WI。設定TR為4000ms,TE 96ms,FOV 400×400mm,層厚5.0mm,矩陣為320×320;③冠狀位T2WI。設 定TR為3000ms,TE 96ms,FOV 400×400mm,層厚5mm,矩陣為320×320;④矢狀位T2WI。設定TR為4000ms,TE 96ms,FOV 400×400,層厚5mm,矩陣為320×320[6]。所有操作均遵循儀器操作說明書完成。
1.3.2 DWI檢查
常規序列掃描完畢后,采用EPI-SE完成患者DWI檢查,設定彌散感應系數(b)為50、400、800、1400s/mm2,分別在X、Y、Z不同方向完成彌散梯度,ADC參數設定與DWI相同;勾畫感興趣區域,測定DWI信號強度,并測定ADC值(每例患者測定3次,取平均值)[5]。
1.3.3 MRS檢查
上述操作完畢后,對患者行MRS檢查,采用csi-se序列,TR 750,TE 145,Averages 6完成患者多體素MRS檢查。掃描完畢后將獲得的數據傳輸到專用處理軟件中進行后處理,獲得前列腺相關的MRS,得到Cho、Cre、Cit,并計算(Cho+Cre)/Cit值。比較不同病灶組織DWI信號強度,表觀彌散系數(ADC)及(Cho+Cre)/Cit值[7]。
1.3.4 診斷效能
為了進一步分析磁共振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價值,本研究引入并繪制ROC曲線,分析3.0T磁共振多種功能成像技術在前列腺癌患者中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
采用SPSS24.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繪制ROC曲線,分析3.0T磁共振多種功能成像技術在前列腺癌患者中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9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經病理組織檢查確診61例,確診率為68.54%;3.0磁共振常規序列確診54例,與病理組織檢查診斷符合率為88.53%。
DWI用于前列腺癌檢查中病灶部位呈高信號,ADC值低于周圍帶、移行帶(P<0.05);周圍帶ADC值高于移行帶(P<0.05),見表1和圖1。

表1 不同前列腺組織中ADC值比較(×10-3 mm2/s,)
患者均完成MRS檢查。結果表明,前列腺癌病灶組織中Cit值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但是Cho值呈上升趨勢。病灶組織中(Cho+Cre)/Cit值高于周圍帶和移行帶(P<0.05);移行帶(Cho+Cre)/Cit值高于周圍帶,見表2和圖2。

表2 不同前列腺組織中(Cho+Cre)/Cit值比較
為了進一步分析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檢查在前列腺癌中的診斷價值及效能,本研究引入并繪制ROC曲線。結果表明,常規序列掃描、DWI及MRS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診斷靈敏度與特異度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3.0T磁共振中常規掃描序列、DWI聯合MRS檢查診斷靈敏度、特異度高于單一方法檢查(P<0.05),見表3和圖2。

圖2 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檢查在前列腺癌中的診斷ROC曲線

表3 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檢查在前列腺癌中的診斷效能
根據臨床資料顯示,我國前列腺癌發生率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再加上多數患者發病早期癥狀不明顯,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病理組織檢查是當前診斷前列腺癌的“金標準”,但是診斷結果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診斷對儀器設備要求較高,難以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8]。同時,病理檢查前患者不宜進行激素等方法治療,容易耽誤病情,增加臨床診療難度,且病理檢查本身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創傷性,導致患者診斷耐受性與依從性較差。
近年來,3.0T磁共振在前列腺癌患者診斷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11]。本研究中,89例疑似病理確診61例,3.0磁共振常規序列確診54例,與病理組織檢查診斷符合率為88.53%,提示MRI用于前列腺癌患者中具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MRI是一種新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經掃描后可得到相應的電磁信號,經圖像后處理后能獲得相應的圖片,從而實現疾病的診斷。利用磁共振(NMR)原理,根據能量在人體不同部位釋放、衰減不同,通過外加磁場測定發出的電磁波,能獲得物體原子核的準確位置,獲得相應的內部結構[10]。既往研究表明[2],核磁共振在自然界中常見,且應用領域較廣,通過人體在靜磁場中脈沖不同,能產生磁共振現象。因此,借助相應的設備完成MRI信號的接收、轉錄及處理,能清晰顯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指導臨床診療。DWI屬于MRI檢測的一種,其基礎為水分子運動,能提供基于器官組織生理狀態信息,可靠地鑒別蛛網膜囊腫,硬膜下積膿及壞死組織等。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檢查用于前列腺癌患者中,借助磁共振能確定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可提高臨床檢出率,為后續診療提供影像學依據。
MRI能將獲得的信號均勻地分布在不同的像素中,根據擴散敏感強度不同,能顯示不同的組織[11]。有研究表明:擴散敏感梯度場檢出率與組織持續時間有關,且持續時間越長,組織信號衰減越明顯;DWI則能根據分子的擴散運動成像,了解組織不同角度的水分子運動[12];DWI聯合T2WI用于前列腺癌患者中能獲得較好的診斷靈敏度。本研究中,病灶組織ADC值低于周圍帶、移行帶(P<0.05);周圍帶ADC值高于移行帶(P<0.05)。而MRS是磁共振成像技術與磁共振波譜技術相互結合形成的一種活體軟組織無損傷檢測新技術。因此,通過MRI能有效診斷出前列腺癌術后殘留腫瘤組織,較好地預測術后復發,可指導臨床診療。MRS亦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該檢查方法基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并結合磁共振波譜技術,能充分發揮磁共振、磁共振波譜技術優勢[13]。組織中不同的物質常受到其含量、濃度的影響,導致磁共振波譜下存在差異性,并發生化學位移。但是,在MRS中其峰值會發生微小的變化,峰值和化學濃度的微小變化經磁共振掃描儀采集后,能轉化為數值波譜,反映組織細胞的代謝狀況。本研究中,病灶組織中(Cho+Cre)/Cit值高于周圍帶和移行帶(P<0.05);移行帶(Cho+Cre)/Cit值高于周圍帶。為了進一步分析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檢查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診斷效能,本研究繪制ROC曲線。結果表明,3.0T磁共振中常規掃描序列,DWI聯合MRS檢查診斷靈敏度高于單一常規掃描序列、DWI、MRS檢查(P<0.05)。因此,臨床上對于疑似前列腺癌患者應給予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檢查,指導臨床診療,避免基礎疾病對前列腺診斷效果產生影響。但是,對于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檢查難以確診的患者,可聯合病理檢查確診,為后續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3.0T磁共振多功能成像技術能提高前列腺癌確診率,獲得較高的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可指導臨床診療,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