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提出,我國新文科建設體現其跨學科、現實性和技術性特征
。新文科的“新”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傳統文科重視專業培養,專業劃分明顯,新文科建設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在教學方式上要構建跨學科復合課程群,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系統一詞指的是將凌亂的事物進行有序地整理,使其具有規則性、整體性
。任何系統都是由各因素、各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系統與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部分的變化影響著系統
。系統設計思維是系統化的設計思維方式。整體性原則是系統設計思維的核心,這一原則要求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立足整體,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來認識和把握整體
。系統設計思維包括三個構成部分:目標、要素、連接。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整體的目標,要素是包含在整體內的,系統內的各個要素存在連接關系。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系包括人與產品的關系或者產品與產品的關系。任何一個設計都是一個系統或者系統中的某一個要素,要從更廣泛的系統角度來思考,才能讓設計作品更加符合系統目標。
(1)病毒感染類型疾病。現有治療經驗表明,針對病毒感染類型的疾病目前并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因此,防疫人員可選擇使用早期發病豬群康復豬的血清進行治療[3]。為避免細菌性繼發感染,可選擇抗生素進行輔助治療,但防疫人員應避免大劑量或反復多次使用退熱及激素類藥物,這一類藥物的大量使用可能會導致豬的免疫力降低,自身難以產生有效的抗體,再次感染病毒的概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防疫人員仍應針對用藥方案對病豬肝臟、腎臟等的影響進行考量,盡量將藥物導致的肝臟損傷降低到最小。
《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在很多高校都有開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2020 年9 月開設了《文化創意產品數字化》課程;湘潭大學開設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用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意義、方法、流程和實踐;除此之外,河南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以及作者所在學校的公共藝術專業、藝術設計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均開設了類似課程,旨在將傳統文化作為創意源實現傳統元素和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提升文化審美水平。課程內容包括:文化創意產品的定義、文化創意產品的分類及特征、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方法等。用理論加實踐的結合方式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增強文化自信。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競賽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提供了訓練素材和展示機會,各大高校也都積極組織學生參賽。但是從部分獲獎作品來看,學生作品存在創新性不足、商業價值弱等問題,無法投入市場,設計成果轉化困難。證明《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的理論式教學和單一式項目訓練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根據筆者所在學校的公共藝術專業、藝術設計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內容及課程成果來看,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一般在大二下半學期或大三開設,學生經過了一個或者多個學期的專業課訓練,形成了具有本專業特征的思維特征。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將文化與裝飾圖案進行結合,設計出具有文化符號的裝飾圖案并應用在手機殼、手提袋等常見的文化創意產品品類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從市場營銷、文化傳播的角度進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一般是作為活動的宣發品,具有傳播性,但審美性及創新性有所欠缺;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將文化與裝置藝術作品結合,但產品的商品特征較欠缺。綜上,受不同專業的思維方式限制,學生設計作品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導致設計作品不夠成熟,無法從概念產品轉化為實際的商品。
另外,從課程作業設置上來看,大多是從選擇某一文化符號設計一款產品,如漢字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絲綢之路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等。由此可以看出,課題內容缺乏對目標市場的深入研究,僅從文化和產品的結合進行設計,導致設計與市場脫節。
受區域條件限制的影響,學生對于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前期的調研只能通過桌面研究的形式,無法到具體的場景中對文化及文化創意產品所面向的目標用戶進行深入研究,導致前期的設計調研過于片面。調研是設計的基礎,缺乏這一關鍵步驟也是目前《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導致最終設計方案大多是從形式上進行借鑒,將文化中某些符號化的形式與現代產品結合,而不考慮文化內涵與現代產品之間的關聯性。
目前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并未從文化符號和產品語意的匹配度這一方面進行思考,缺乏對目標用戶的定位及分析,導致設計成果轉化困難。在課程教學中缺乏對特定文化的文化創意產品目標市場的研究,導致設計定位沒有考慮用戶實際需求。目前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只從文化和產品的結合,文化符號和產品語意的匹配度進行考慮。
在設備生產運行過程中,長期存在著過載工況,原有的系統在此工況下,會長時間出現電機溫升過高,嚴重情況下甚至導致電機被動停機。新系統通過優化堵轉保護功能,在檢測到電機最大轉矩工作轉速降至200r/min后,電機主動停機,防止堵轉發生,重新調整原料多少后,再重新啟動運行,相比原系統的異步機人工拉閘動作,安全系數更高提高,避免了操作工人的緊張情緒,不再擔心堵轉發生,快速拉閘動作。
《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是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在課程中融入系統設計思維有助于打破專業壁壘,培養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同時也有助于文化創意產品去同質化,為文化創意產品創新提供新的思路。
系統設計思維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整體思維,從系統整體出發,著眼于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從整體上去認識局部,再綜合到整體
。任何一個產品設計都不是單獨存在,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間、時間、情境中,面向一定的用戶人群,需要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待設計問題、梳理關系和展開設計,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也不例外。系統設計思維包括用戶感知行為、情感體驗共識行為與認知邏輯行為,通常被應用在交互產品設計中,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中對學生進行系統設計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學會理解產品用戶,發掘用戶的潛在需求。
此外,通過培養學生的系統設計思維有助于推動概念設計走向落地,目前高校的設計實踐課程產出的設計方案大多是概念性方案,并且有些概念方案是當前技術無法實現的,有些則是與市場脫節,而系統設計思維能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而促進概念產品轉換成為落地的商品。
首先,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內容設計中引入系統設計思維相關理論,引導學生建立文化創意產品服務生態系統,再去設計這個宏觀系統中的關鍵節點——產品
。利用系統設計思維進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時,通常需要五個步驟,分別是:文化研究、用戶分析、需求分析、設計分析、概念方案。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撰寫商業計劃書,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的實用價值,推動課程實踐項目走向市場。
小麥紋枯病可發生在小麥的任何生長期間,小麥反青后進入發病盛期;拔節期以后防治相對困難。由于發病位置較為隱蔽,很難察覺紋枯病的侵入,在未得到及時處理的情況下,就會造成根莖部出現大量的水分流失,最終使小麥缺水死亡。病菌抗藥性的增強,土壤溫度及濕度過高、過大,以及錯誤的田間管理均成為小麥紋枯病產生及危害加重的重要影響因素。
生活環境變了,治理的方法也得跟著變。村“兩委”決定開展“五星居民”評比活動。劃分了遵紀守法、勤勞致富、衛生健康、文明友善、誠信節約5個方面19項具體評選內容。程序上采取“四步法”,即村民小組推薦、村民小組評議、村民代表大會審定和村委審核授牌評定,以賦分制確定居民星級。總評分25顆星為“模范居民”、20顆星以上為“合格居民”、20-10顆星為“創建居民”,低于10顆星的居民通過黨員包聯幫教,說服教育,糾正錯誤。
文化研究是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要調研清楚文化背景以及相關視覺符號。文化調研得越深入、對文化的理解越深刻,文化符號的提取也就更加準確。
5.1.2 用戶分析
5.1.3 需求分析
用戶分析就是要確定產品是為誰而設計,同一區域的文化創意產品會因為目標人群不同產生一定的差異,通過用戶分析了解其心理、行為特征以及文化認可度等,目標用戶畫像越精準,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越能符合用戶需求,設計方案才有可能落地。以區域文化為例,目標用戶人群可能是游客,游客購買文化創意產品的目的通常是作為紀念品或者禮品;目標用戶也可以是在外務工求學的本地人,兩者之間對文化的理解和對產品的需求就會產生一定的差異。
健全而完善的預算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體系對醫院的穩定、有序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醫院必須要對預算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引起重視,最大限度提高資金與資源的利用效率,并據此建立良好而健全的體系與機制,從而促進醫院的長遠穩定發展。
從增速來看,7個候選城市的勢頭均不錯,都超過了成都8.1%的GDP增速,而瀘州、綿陽、德陽GDP增速更達到9%。
需求分析包含用戶需求分析以及文化需求分析兩個方面。對于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一方面,要調研清楚用戶的需求,以此確定文化創意產品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要調研清楚文化傳播的需求,文化創意產品具有商品和文化的雙重屬性,除了要考慮目標用戶的需求之外,還要從文化傳播和投放渠道的角度思考其產品品類。例如,作為宣發品的校園開放日文化創意產品主要目的是宣傳校園,一般會作為紀念品進行發放,因此在選擇文化載體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其傳播功能以及制造成本;作為某些旅游商店售賣的文化創意產品則需要從產品的功能性及目標用戶的需求角度考慮選擇產品品類。
5.1.1 文化研究
現在市面上很多的MOOC學習平臺,比如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網易云課堂、百度傳課、騰訊課堂都是需要用戶安裝APP,對于一些計算機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掌握一個新的學習平臺的安裝、注冊和使用都是比較困難的。而“千聊”依附于微信,不需安裝,用戶掃描二維碼或者直接搜索到便可使用,如何掃碼、分享、參與活動不需要再教育,學生一用即會,更愿意參與其中。
5.1.4 設計分析
“新時代中國設計教育原創的核心要素是:學校、學生、教師。設計原創不應該僅停留在教學概念上,而需要讓原創性設計的過程在學校層面、學生群體、教師隊伍中得到實質性操練”
。設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要回歸實踐,不能僅僅紙上談兵。近幾年,各大高校都開始研發本校的文化創意產品,開設校園文化創意產品商店。校園文化是學生最容易接觸到的文化,學生群體本身是高校的主體,同時也是高校文化創意產品的主要用戶,課題訓練以校園文化產品設計為主題既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同時也能建立設計者與用戶之間的聯系,從學生自身的需求出發所設計的帶有校園文化符號的產品更加能夠迎合市場,促進文化創意產品的落地。
5.1.5 概念方案
另外,要求被試對詞語的褒貶度進行評定,-3代表消極,+3代表積極,社群性詞語和能動性詞語在褒貶度上相互匹配。積極社群性詞語(M=2.13,SD=0.50)和積極能動性詞語(M=2.10,SD=0.43),消極社群性詞語(M=-1.61,SD=0.58)和消極能動性詞語(M=-1.64,SD=0.46)在褒貶度上差異不顯著,ts(1)<0.66,ps>0.05。此外,兩類詞語在筆畫上也相互匹配,能動性(M=19.96,SD=5.28)和社群性(M=17.54,SD=4.22)無顯著差異,t(1)=3.56,p>0.05。
在確定設計方向后,開始繪制草圖,將方案進行細化,并通過模型制作、設計效果圖制作等方式呈現完整的方案。
5.1.6 商業計劃書
最后,撰寫商業計劃書,從創新創業的角度分析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等,并為自己的產品設計品牌提出適合本產品的商業模式。
這一階段包括頭腦風暴和設計方向的確定。通過前期的文化研究對文化符號進行提取,結合用戶分析、需求分析進而明晰設計方向。這個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獲取更多的創意方案,然后從中選擇更加符合文化內涵、用戶需求、設計目的的方案,確定最終的設計方向。
例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2020 年9 月開設了《文化創意產品數字化》課程。課程中學生學習了文化創意產品的概念、內涵、設計理論和方法,并以清華大學為主題設計了文化創意產品。所選擇的元素是清華大學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文字符號,設計載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適合在校學生使用的杯子、書簽、文具以及衛衣、滑板等(圖1a);另一類是為校友設計的白酒(圖1b),目標群體不同,商品品類具有明顯差別。

基于校園文化的設計實踐,首先是對校園文化展開調研,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校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四面環山,學生戲稱山中校園,成為畢業生最深刻的回憶。除此之外,校園中代表性建筑、校園活動、各個院系的文化都是文化調研的內容。然后確定目標群體,了解目標群體的需求,通過調研發現大一學生和大四學生為主要目標用戶,大一學生剛剛走進大學校園,對大學生活處于認識和適應階段,通過校園文化創意產品可以快速讓大一學生融入校園氛圍中,他們對于商品的需求大多是一些宿舍生活用品、文具、背包等;大四學生則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個學生群體,更多的是需要從校園跨入職場的一些用品,可以為其設計畢業大禮包。
針對用戶需求與校園特色,學生從文具、手機殼、手提袋、咖啡杯、畢業行李牌、雪糕等商品品類出發進行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圖2)。

設計方案完成后撰寫商業計劃書,提出適合自己產品的商業營銷模式,并開設微店,將自己的作品放在微店上進行售賣。實現從設計方案到實物,再到商品的轉換。
設計學科本身就具有高交叉、高綜合的特性
。設計課程不應僅停留在概念方案的層面,以校園文化、本地區域文化作為課程訓練更加容易落地,學生作為設計師和消費者雙重身份,更能理解用戶需求。
以往的教學都是通過學生答辯匯報、最終設計結果作為期末考試成績,新文科背景下,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中對學生進行系統設計思維培養時,應改變原有的課程評估方式,將設計過程中的用戶研究、商業計劃書納入課程評價之中,并進行綜合評分,這樣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考慮1#盤區分層高度已達到4.8 m,拉底過高導致進路兩幫垮幫嚴重,或是在滑面較大段進行拉底,為了保證進路斷面和安全生產,考慮在進路拉底過程中兩幫底角各留500 mm×500 mm的臺子,保證進路兩幫的穩定。1158分段1#盤區圍巖穩定,進路掘進工程中也有個別進路兩幫局部滑面大,礦石破碎,采用素噴支護方式進行支護,素噴厚度50 mm,砼強度等級C20。經過拉底后1#盤區三分層部分進路高度為5.6 m,防止高度過高,充填板墻強度不夠在充填過程中發生倒塌,可增加板墻厚度。保證在保證進路斷面規格標準和安全回采的前提下,做到資源綜合利用。
新文科背景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中的系統設計思維培養有助于學生將設計成果進行轉化。經過初步的課程實踐,要求學生從用戶、產品、市場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并通過撰寫商業計劃書將設計作業轉變為商品,選擇合適的渠道進行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方面,文化創意產品的品類更加豐富;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內設置的售賣攤位吸引了大批的同學,不少同學訂購了產品,讓學生獲得了設計的成就感。因此,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系統設計思維有助于將他們的設計成果轉化,同時也符合新文科建設中綜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1]方延明.“新文科”建設:何以必要以及如何可能[J].江海學刊,2020(05):122-129.
[2]劉同新.論藝術設計中的系統思維的意義[D].天津:天津美術學院,2007.
[3]王琳,鄭紹丹.系統設計思維下的區域性動漫IP 品牌化研究[J].美與時代(上),2020(05):97-99.
[4]劉萍.行政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5]梁穎,武潤軍,許迎春,等.設計師的系統思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6]馬文娟,郭麗.基于系統設計思維理念下的交互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16):105-110.
[7]龐輝.現代設計教育中的系統思維[J].設計,2021,34(11):125-127.
[8]姜菁斐,楊欣欣,高長春.新時代中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創新路徑研究——以深圳大學文創設計教育視角[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1(04):176-179.
[9]周至禹.思維與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