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文梅 米峰標
身體素養是近年來在國際體育界流行并具有重大影響的理念。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特別提出了發展青少年身體素養的目標要求,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雖然身體素養將成為未來引領體育教育發展的理念,但身體素養的概念、要素及其提高個體生活質量的理論基礎等問題亟待深入研究。
目前世界各國不同組織,例如身體素養協會、英國的威爾士運動協會以及美國的健康和體育教育協會等對身體素養都給出了定義,但身體素養還沒有一個完整統一的定義。
2001年英國教授懷特海德(Whitehead)針對體育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個體一生中嚴重的身體活動不足問題,提出了“身體素養”的概念。“身體素養”的概念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激起了學者們極大的研究熱情。但目前關于身體素養仍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定義,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身體素養學術組織均有對身體素養各自的定義。采用最廣泛且被大多數學術組織認可的是由懷特海德在2015年國際身體素養大會上提出的定義,即終身參與身體活動所需要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以及理解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價值和應承擔的責任。
依據已經建構的身體素養理論,遵循懷特海德給出的國際身體素養的含義,結合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身體素養國際組織從情感、認知和身體能力三個維度給出身體素養定義的一致性,將身體素養解構為三個核心要素,即動機、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這三個要素是綜合一體的,每一個要素都不可或缺,缺之則難以形成、發展身體素養的整體性功能。其中動機因素是身體素養的重要要素之一。
動機是一種內在驅動力,一種進行特定活動的意愿和渴望,身體素養的核心正是動機中所蘊含的積極和持續參與身體活動、提高身體能力并對嘗試新運動充滿著渴望。具備身體素養的人表現出“運動樂趣”,對自身的身體運動能力有發自內心的愉悅感,同時對自身的身體能力充滿信心。具備身體素養的人,享受身體活動帶來的挑戰,樂于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身體活動之中。具備身體素養的人不僅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身體活動,而且能夠保持每周或每天參與身體活動。動機是個體積極地投入到身體活動之中并保持身體運動能力的關鍵因素。
目前許多學生表現出來的不喜歡身體活動、久坐時間過長的諸多現象均源于缺乏參與身體活動的動機。這里“身體活動”范圍較為廣泛,既指散步、園藝等各種形式的運動,也有滑雪、體能練習等身體運動。在學生時期,培養學生的身體素養使得他們養成終身參與身體活動的習慣和踏上一生的健康之旅是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身體素養也是學生一生旅程中必備的能力。在學習期間,缺乏參與身體活動的動機將影響身體素養的形成,不喜歡身體活動和身體活動較少的人,獲得身體素養的可能性甚微。
在身體活動過程中的一些消極經歷可能會影響學生參與身體活動的動機。首先,在參與身體活動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幾乎沒有體驗成功的感覺,最壞的情況還可能會受到來自教師、父母、同齡人的批評、嘲笑。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反饋,沒有及時鼓勵和指導學生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學生在身體活動過程中缺乏認可,從而未培養出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此外,有的學生對參與身體活動有內心的恐慌,如許多學生恐懼800米或1000米的身體素質測試,這些消極的身體活動經歷阻礙著個人參與身體活動的信心和內在動機。可以說,建立和維持身體素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在參與身體活動方面的經歷,如果沒有內在動機則很難建立和維系身體素養。
動機本質上來自于通過身體活動經歷獲得的自信和自尊。如果個體在身體活動過程中的努力和提高得到贊揚,則動機更有可能提高,進而自信和自尊得到提高。在個體動機不足的情況下,特別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措施鼓勵學生參與身體活動并且讓他們體驗到參與身體活動帶來的積極意義。這種動機的形式是來自于教師或同學的認可和贊揚,或某種形式的獎勵,一旦這些措施奏效,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將重新培養起內部動機,在面對身體活動時可以達到自我激勵,不再依賴他人的激勵而行動。換言之,個體擁有了積極參與身體活動的傾向,從而成為具備身體素養的人。
有專家指出,個體擁有身體素養對于提高其生活質量意義深遠。身體素養理念有其深厚的哲學基礎,從存在主義和現象學視角可以看出,人類的本性是在世間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創造了自己的生物,這意味著我們與環境之間的聯系互動非常重要,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越廣、越豐富、越敏銳,對世界的了解也就越多并能意識到自身的潛力。個體能夠充分發揮其潛能,開辟多種發展途徑并過上充實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積極與環境互動。我們自身與環境互動的能力也就是下文提到的以身體為先、思維和認知依賴于身體的具身能力,其在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
具身化理論是在批判意識哲學及傳統身心二元論的離身根基上發軔的,是當下時興的身體哲學、具身認知等理論的直接反映。具身化理論強調身體、知覺經驗與環境的融合,并力求將普遍性意義納入對實在世界的個體感知。思維和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和發端于身體的。
具身能力對生活的貢獻至少體現在兩種方式上。這兩種方式都是從我們作為一個單一的不可分割實體的本性發展而來的,在這個實體中,經驗無處不在地影響、改變著我們。首先更廣泛的貢獻在于實現了更充實的生活,其次是對我們個體發展所作的比較具體的貢獻,例如認知和語言。
身體素養作為一種基本能力的表達,是個體實現和發展其特有本質的一種載體。許多專家談到當我們鍛煉自己的任何潛在能力時,我們就會變得更加人性化。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經歷是自我肯定、內在的滿足和回饋。每一種能力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并將幫助個體以特定的方式發展,每一種能力都有助于個體幸福的體驗。例如,通過練習唱歌、欣賞藝術杰作或解決數學公式,我們就能感受到成就感。這些活動都會塑造我們自己和建立自信,身體素養也不例外。
毫無疑問,充分利用具身的潛能有利于自我感覺的形成。通過充分發揮具身潛能帶來的成就感所獲得的自尊和自信是非常有意義的。個體通過練習和挑戰具身潛能,展現了人類的獨特性。有效運用具身能力是一個整體的、有益的經驗。雖然目前對個體如何獲得能力尚未達成一致說法,但個體能力增長的經歷具有類似的性質。能力的增長可以通過首次掌握一項簡單的技能、學習使用一個新奇的小玩意、參加一項新的運動或掌握體操或跳水中的一個高度復雜動作來實現。在這些能力發揮作用的同時,個體毫無疑問地體驗到了潛在的自我滿足感。這是人類作為自身存在的自我肯定,是具身能力提升、獨立性提高和自我實現的滿足和深度體驗。
所有人參與體育活動除了能獲得經常被忽略的內在價值和滿足感經驗之外,還能帶來一系列有據可查的健康益處,如防止肥胖、增強對某些癌癥的抵抗力和保持關節靈活性。此外,在室外新鮮空氣中鍛煉既令人感到神清氣爽,又促進了心血管系統的循環,特別是內啡肽等化學物質的分泌可令人放松和精力充沛。
除了運用、發展和維持具身能力所帶來的自我肯定和其他好處,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利用具身維度的潛力促進其他人類能力的發展,如認知、語言、推理和情感表達。這一觀點建立在“精神”和“身體”是不可分割的或相互依賴的一元論哲學思想上,現在也得到了許多當代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支持。布爾基特解釋說,我們的“精神”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身體賦予了我們在世間活躍和充滿活力的潛力,探索、觸摸、觀看、聆聽、好奇和解釋;我們之所以只能成為人和自我,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處于空間和時間的一個特定位置,與周圍的其他人和事物相關聯。
這一觀點顛覆了我們的“智力”能力是獨立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優于身體能力的觀念。約翰斯通也反對“精神”和“身體”二元論的觀點,他認為失去身體的人類智慧將是智力殘疾。毫無疑問,智力在個人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沒有人能對此提出異議,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學者們反復提到具身性是智力的源泉。毋庸置疑,具身能力的貢獻是貫穿一生的重要因素。像波蘭尼解釋、吉爾詳述的那樣,具身能力是思想和認知的“持續軸心”,在生命的早期,無論是幾個月大的嬰兒還是幾歲的兒童,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尤為重要,很多研究成果中均論述了具身維度如何影響孩子的發展。
許多學者在看到具身性維度在概念形成、語言和推理等認知領域的發展中至關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看到該維度在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簡要地看這個觀點時要提到兩個問題,即情感的重要性以及具身維度在情感體驗和表達時的參與。就情感的重要性而言,毫無疑問,情感既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方面,也是我們生命的核心或本質。考慮到具身維度在情感中的參與,有必要改變將情感視為人類獨立功能的觀點。事實上,不存在所謂的“脫離身體的情感”。貝斯特支持這一觀點并解釋說,情感存在于運動本身,運動或行為是情感的實質。運動并不表現出一種情感,運動是情感的一部分。伯基特認為“情感中的身體成分對我們的體驗至關重要”,情感體驗的身體參與不是精神狀態的結果,而是情感本身的一個組成部分。他進一步解釋情緒產生于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以及我們對自己所處環境的反應。情感是一種重要的關系元素,是人類交流系統的一部分。因此,情感對于與他人進行敏感的互動很重要。在感知他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所表達的情感保持警覺和同理心。雖然所有人都有基本的情感表達,但其具體表達是由社會階層或文化中公認范式來規范的。正如伯基特所解釋的:“情感是在同一時刻產生和調節的。”我們的具身維度是情感表達的組成部分,情感表達與具身維度密不可分,同時也參與情感控制以確保情感的表達在文化層面適當地被社會接受。
根據上述觀點,具身維度不僅是情感體驗和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情感的控制和個體與他人的交流中發揮作用,可以說,從人類生活的方面對具身維度的認識是有價值的。具有身體素養的個體,在他們的具身維度上具有多功能性、自信和能力,似乎更能體驗、表達和欣賞不同的情感,也更能監控情感。擁有身體素養的個體多才多藝、自信和有能力,就具身維度而言似乎更能體驗、表達和欣賞不同的情感,也更能調節和控制情感。
有學者提出所有人都有實現身體素養的潛力,盡管事實上此種觀點中身體素養的表達將是特定個體賦予的且與居住地文化相關的潛在能力。因此,有兩個方面的內容需要考慮,一個是個體自身的潛力,另一個是文化背景。
我們的具身維度是寶貴的、必不可少的人類財富。在某種意義上,作為具身的存在,我們所有人都“活在”自身的具身維度中。與周圍環境的具身互動是我們發展的基礎,包括對世界的認識、自我意識和自信。具身維度是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重要見解之一,描述了人類存在的本質是基于具身與外界的互動。身體素養適用于所有人,無論他們的具體天賦如何。每個人都能從具備身體素養中獲益,這些源于發展他們與世界的身體互動。
關于身體素養是所有人都能獲得還是只有“身體有天賦的人”才能獲得的問題引起了比較大的爭論。我們認為身體素養在每個個體的范圍內,無論他們的身體潛能如何,但是這種人類能力的表達將因個體具身性天賦不同而不同。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爭論導致了在某種程度上許多人的潛力被低估,進而阻礙了具身能力的發展。比如媒體對高水平賽事的報道,導致許多人判斷自己“身體不合格”。由于“展示”的表現水平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許多人似乎認為體育鍛煉“不適合他們”。他們說“我不擅長運動”。他們沒有動力去參加任何身體活動,缺乏自信,感到尷尬甚至失去自尊。在他們的能力分布中關于具身維度不被視為成就、滿足或幸福感的潛在來源,這是非常可悲的。
事實上,所有人都有實現身體素養的潛力并能夠從其中受益。除了非常嚴重的身體殘疾,所有的人都具有身體素養的基礎。因此,這些能力是可供我們所有人使用和發展,超越了對生命不可或缺的自身與外界的基本互動能力。無論在身體活動的本質上還是在挑戰的程度上,通過組織某些結構的身體活動來利用具身能力的機會是多種多樣的。這說明體育教學的核心將通過組織身體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具身能力,從而使每一名學生獲得和發展身體素養。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一個或多個環境,在其中我們可以體驗到發展身體素養的滿足和回報。每個人都將踏上自己的身體素養之旅。所有人都可以取得進步,每個人都將在他們個人天賦的背景下展示身體素養。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個人旅程中取得進步,每個人都能從身體素養中獲益。從體育教學的視角看,每一名學生都將踏上自己的生命素養之旅,這說明體育教師不僅在課上注重對學生身體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課后身體活動的引導,由學生自身實現身體素養的獲得和不斷發展。
1.依據已經建構的身體素養理論,從情感、認知和身體能力三個維度將身體素養解構為三個核心要素,即動機、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身體素養的核心正是動機中所蘊含的積極和持續參與身體活動、提高身體能力并對嘗試新運動充滿渴望,建立和維系身體素養在于激發動機。
2.依據認知具身化理論,思維和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和發端于身體的,身體素養作為一種基本能力的表達,是個體實現和發展其特有本質的一種載體,并促進人類其他能力的發展。
3.從身體素養與動機、具身化理論視域下個體日常生活需要身體素養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所有人都有實現身體素養的潛力并能夠從其中受益。體育教師們不僅在課上注重對學生身體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課后身體活動的引導,由學生自身實現身體素養的獲得和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