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波,周明杰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19)
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應用所學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一背景下,高校牢牢地把握著這一原則對學生進行教學與引導,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建設和發展。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之后,就能夠對個人的思維素養、學習的方法策略、問題的探索深度、思想的發展延續以及理想信念的構建產生深入的影響。但在教育體制改革的當下,面向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某一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是否可行仍未涉及。
本研究圍繞PBL 教學模式的核心特點,結合PBL 高等教育模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可行性展開研究,同時以遼寧省“金課”“管理哲學”課程為案例,從理論與實踐層面雙重論證,為工商管理專業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提供參考,為后續高校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批判性思維”譯自“critical thinking”。其中,“批判”是評判、評估或辨析的意思,不等同于否定。批判性思維有兩點本質特征:
第一,批判性思維首先敢于“大膽質疑”。要合理提出提問,應對挑戰,要敢于合理質疑,但并不意味著全盤皆否。敢于提出問題且善于提出問題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起點。
第二,批判性思維要“謹慎斷言”。針對別人提出的觀點,率先考慮論據的真實性、充分性,再進一步做出個人決斷。即在第一特征下,已提出疑問后,用科學性、有說服力的論證和推理給出解釋,得出判斷,其間囊括與眾不同的解釋和個人判斷。
將批判性思維的兩點顯著特征相結合,批判性思維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以分析推理為過程,以做出科學論斷為結果的建設性、思辨性、審辯性思維能力。
當下信息繁雜,實施高等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知道知識內容的“知道分子”,而是著力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充滿創造性、活力的理性人。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打破學生的固有“接納”意識,培養學生透徹審查已有觀念的能力和心智模式。基于此,教師可以以問題或項目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判斷能力,從而打破思維慣性,挖掘問題、確定問題并解決問題。
PBL 教學模式正逐年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此教學模式起源于1969 年加拿大一所醫學院。該模式率先在醫學領域成功實踐,現已被多學科廣泛采納,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PBL教學模式有以下三點顯著特征:
第一,以問題為基礎。PBL 教學模式率先由拋出的問題作為切入點,把知識融入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解決問題。
第二,以學生為主體。PBL 教學模式通常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查閱大量資料,開展調研,以形成獨到的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范圍更廣泛,知識的攝取嵌在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相較傳統講授會更深刻。
第三,以教師為輔助。在PBL 教學模式中,教師起引導作用。相關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由各小組長牽頭,學生自發性、主動性較強,教師收集討論過程中產生的相悖的觀點傳遞給學生引發新一輪深入討論。
PBL以實際問題為基礎,學生小組合作和教師共同推進,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團隊實踐和合作經驗中學習,形成個人能力。不僅強化了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識,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主動探索、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致、熱情、主動性、團隊協作意識、自學能力、思想深度均有提升,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恰好對應批判性思維的兩點特征。基于此,將PBL 教學模式融入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中具有理論可行性。
傳統的高等教育側重知識的單向傳輸,缺少實踐案例的引導。批判性思維能力要以參與、自主、開放為特質融入,注重學生團隊實踐、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強調個人責任感,對于高等教育的教學形式及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重心從“灌輸式教學”轉向“體驗式學習”,從“知識輸出”轉向“學生為主”的PBL教學模式,從問題出發,合理提問、敢于質疑、科學決斷,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遼寧省“金課”——“管理哲學”課程為例,“管理哲學”課程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是管理的哲學世界觀、融合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學科。該課程立足管理實踐,旨在幫助學生從理論和實踐雙維度掌握管理現象的主客觀關系、辨別矛盾的次序和發展,提高學生的哲學素養和科學管理水平,打造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掌握多重知識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以適應時代需求。
“管理哲學”作為一門實踐性的課程,是對東方的傳統人文、管理藝術和西方的現代科學、管理科學進行融合的課程,是典型管理類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洞察能力、思維敏捷性。管理學從來不是亙古不變的,是隨著管理實踐的演變不斷涌現的新理論、新思維和新的方式。此類課程面向實踐、動態變化,與PBL 模式相結合具有典型性、匹配性。
首先,在課程準備過程中,要預先根據課程目標設定探究主題。可以圍繞教學目標,將現實事件典型化處理,教師率先拋出實際案例,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第一輪探討,通過在開放氛圍下無壓力討論,學生們初步掌握課程方向,在爭辯中明晰眾多問題中的核心問題是哪些,哪些問題對當下而言研究價值最大,哪些問題可以在下一階段再研究,哪些問題不具備研究意義。如:在“管理哲學”課程上,由教師率先拋出“汽車與洋樓,豐田與德勝的比較”這一現實案例,引導學生們展開首輪針對案例的討論,通過對德勝與豐田的比較,究其根源發現是由兩公司的制度管理差異導致。為探究此問題,學生們考慮管理中的激勵、薪酬、招聘等多模塊,通過對“有價值的主題”討論后選擇“制度管理”這一核心主題,即達到第二階段發現問題。
其次,教師根據教學安排計劃,設定小組完成任務的時間限度,教師在學生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流動觀察并參與,對學生難決斷的結點問題給予隱性引導,從批判視角分析問題。將PBL 教學法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通過課程有機鑲嵌,對問題的分析逐步深入。如:在“管理哲學”課堂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自我發現問題——“什么是管理哲學?”而展開深入討論時,教師流動觀察、傾聽并記錄,從隱性問題切入點為主,率先回答“我是誰?”“誰是我?”這一看似簡單卻蘊含“大道理”的思辨問題,學生在激烈的小組討論中培養批判性思維,洞察哲學魅力,將“什么是管理哲學”的問題分解到“我是誰”“誰是我”的辯證問題,最終溯源到原問題“什么是管理哲學”。無形中運用“整分合”的管理哲學思想回答看似簡單的問題,學生充分考慮論據的真實性、充分性、科學性給出最終答案的思維方式恰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的印證(圖1)。

圖1 PBL 模式課程設計路線圖
最后,以項目組為單位提交項目研究報告,教師按組考評。學生成績由個人在組內表現、小組整體表現、批判性思維能力打分及項目報告分項完成情況等多維度賦權綜合得出。由單課程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難點在于讓學生學會問題的挖掘、轉化、質疑及小組協作。對于管理類課程而言,可以加大“管理哲學”這類具有管理學、哲學多學科背景的課程投入,將批判性思維能力嵌入PBL模式的教學培養中,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可行性。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測試并不關注知識本身,而是側重對學生判斷能力、思維推理的考察。符合本土管理學情境下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測試較少,需針對管理學領域,結合課程設計,通過詳盡的文獻梳理適宜框架。在此基礎上開展實證工作,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項確定、題項維度賦權、問卷調查與師生定向訪談。其中問卷調查量表從計劃題項、建構問卷、預調查量化、最終問卷評估和驗證四方面展開。數據分析即完成信度、效度檢驗,對收集的數據用軟件進行處理,給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綜合得分。最后,總結學生個體成績、項目小組成績并分析反饋,得出學生個體對所在團隊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激勵和阻礙權重,進而分析出如何高效應用PBL教學模式培養高校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至關重要,能激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敏銳辨識問題,分析性、整體性解決問題的能力。PBL 作為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恰好符合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以“管理哲學”這一典型管理學課程為例,融合PBL教學模式,以實踐性為核心導向,通過關鍵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調整、批判性思維能力測評有機融合,通過常態化教學實施,有效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以高效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