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嵐
手工主要分為泥工、紙工、綜合制作型手工三個類別,手工活動是指幼兒運用各種材料與工具制作藝術作品的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幼兒想象力豐富、創造力強的特點,引導幼兒對材料進行自主加工、改造,進而創作出藝術作品。幼兒在用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時,能提升自身的表現力與創造力。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更多進行創作體驗的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運用畫筆、紙張、泥團等材料開展揉、畫、剪、粘等活動,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及時提供幫助,引導他們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
教師要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讓幼兒以輕松愉悅的情緒參與活動,充分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教師可運用民間手工藝品、雕塑圖片、幼兒的作品和幼兒在生活中收集的手工作品布置活動場所,并定期替換,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同時,幼兒在進行手工制作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安靜的音樂,幫助幼兒靜下心來參與手工制作活動。
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感受、發現、欣賞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機會,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感受季節變化。教師可帶領幼兒去社區體會民間手工藝作品的魅力,激發他們參與手工活動的興趣,讓他們從活動中獲得樂趣。教師要構建手工作品的展示區,讓幼兒有展示自身才能的機會,獲得美的體驗。
此外,幼兒在游戲中已經初步樹立了規則意識,教師過多的干預會影響他們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因此,教師要減少對幼兒的干預,讓幼兒的思維得到發散,讓他們的興趣得到激發。
教師要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材料,引導他們參與手工創作,讓他們邊玩邊思考,豐富其活動體驗。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幼兒,通過觀察、對話,了解幼兒的感受與想法,發現他們的獨特創意。

在幼兒動手操作時,教師可以觀察他們的語言、情緒、交往情況等,了解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幼兒遇到困難時及時地給予指導,為他們的手工活動提供指向。例如,在學習《玩泥巴》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要提供陶泥、面泥等制作手工作品的材料,讓幼兒隨意揉捏,捏出一個自己喜愛的小動物。教師要信任幼兒,給予幼兒充分的創作空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通過搓、壓、粘等不同方式做出自己喜歡的造型。
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當幼兒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教師要耐心地進行啟發和引導;在發現幼兒的閃光之處時,教師要多肯定、激勵他們,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的作用,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幼兒的求異思維能力不足,教師要適時引導幼兒關注事物的多個方面,啟發他們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思考和探究活動。
教師要依據幼兒的身心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設定不同難度的活動任務。小班幼兒年齡尚小,對物體的觀察不夠細致,只能發現事物的局部特征,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并讓幼兒各抒己見,表達自己在活動中的體驗與感悟。
中班幼兒的注意力有所增強,會有目的地觀察事物。大班幼兒能關注到事物的細節,在形態、色彩等方面有自己的審美。教師要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提供不同的指導,因材施教,增強教學效果。
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與工具,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促使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幼兒在折紙、撕紙、剪紙的過程中能了解紙的質地,感受紙的軟硬程度,了解紙張是否可折疊、可分解等知識。例如,在學習《云朵面包》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扮演貓媽媽,讓幼兒扮演小貓咪說說“貓媽媽將小云朵變成了哪些東西、貓咪們吃了面包會發生什么事”。教師利用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交流,將他們帶入具體的情境。教師提前在教室各個角落藏了棉花團,讓幼兒在相關環節找出這些“云朵”。教師還讓幼兒跟“貓媽媽”學習揉面,將“面粉”加入水攪拌成形,揉一揉,揉好后放在盤子里。幼兒學著揉面的樣子揉棉花、做“面包”。教師引導幼兒為“面包”加一些佐料,如“洋蔥絲、火腿”,讓他們用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紙條撕出“蔬菜、水果、火腿”等。教師再引導幼兒噴“果醬”,讓他們拿來澆水的噴壺,用自己的小手握著噴壺的把手對準“面包”噴一噴。最后,教師引導幼兒將制作好的“面包”放入“烤箱”。

上述案例中,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幼兒從中體驗活動的樂趣。在手工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實物、圖片等,加深他們對事物的印象,也可以借助語言激發幼兒參與手工制作的熱情。例如,在學習《陶泥暢想》這一課的內容時,幼兒能通過團、捏、壓等方式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陶泥造型。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圖片、實物引導幼兒了解多樣的造型,豐富他們對各種動物造型的認識。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一塊泥巴的身上長了很多氣泡,讓我們請大力士幫忙,將它們身上的泡泡摔破,讓泥巴的身體變得更加細膩、更加光滑。”,引導幼兒摔泥巴,將泥巴中的氣體排出來,為后面的塑形環節做準備。
教師要制定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手工活動目標,讓手工活動教學變得更具針對性和指向性,以增強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在設置教學內容時,要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并依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要深入淺出地講解教學內容,讓幼兒掌握知識與技能。同時,教師要從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制定目標。在認知方面,教師要讓幼兒在手工活動中運用多種材料,讓他們學會折紙、剪紙,能了解材料的基本特征;在技能方面,教師要讓幼兒學會運用多種材料、工具,進行泥工、紙工的創作活動,豐富動手操作的經驗,能與同伴合作完成一個較為復雜的作品;在情感方面,教師要引導幼兒在進行手工創作時,融入自己的想法,能用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手工制作的樂趣。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教學活動,以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
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來豐富教學內容,材料的選擇可以考慮幼兒的特點、興趣和地方的特色。教師可以依據幼兒肌肉群發展迅速這一特點,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讓他們運用身邊的資源進行手工制作。比如,泥塑手工活動的可塑性強,幼兒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創作出簡單的動物、人像等造型的作品。又如,折紙手工活動操作簡單,易于幼兒接受,對紙的材質要求不高,可以進行點畫、剪拼等活動。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運用各種廢舊的材料制作標本、布藝和玩具等。
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季節的特點,選擇當季的自然材料,讓幼兒在手工活動中感受季節的變化。比如,教師可以讓幼兒運用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樹葉制作拼貼畫,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審美素養。此外,教師可以在手工活動中融入節日元素,讓幼兒了解歷史、節日等,如端午節包粽子、元宵節制作花燈、中秋節做月餅等。
總而言之,在開展幼兒園手工活動時,教師要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幼兒提供示范和適時的指導,激發幼兒的創作欲和活動興趣。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幼兒的學習體驗,讓手工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以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教師在提供示范的同時要激發幼兒的探索欲,引導幼兒自主感受、體驗、模仿,激發幼兒的創作激情,促進幼兒的自我實現。此外,教師要尊重幼兒間的差異,理解不同幼兒興趣、構思與習慣的差異,滿足幼兒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促進幼兒審美素養的提升和創作潛能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