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怡男
在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中,健康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項內容。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幼兒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教師基于幼兒健康領域的核心經驗,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擁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健康的體魄,為幼兒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在學前階段,教師開展幼兒健康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形成具有班級特色的課程內容,還能幫助幼兒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幼兒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性等身體素質的發展,推動幼兒在健康領域的發展。《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指出,幼兒在健康領域的核心經驗包括身體控制與平衡能力、身體移動能力、器械(具)操控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安全和自我保護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基于幼兒健康領域的核心經驗,為有效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成人應為幼兒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保證幼兒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煉,滿足幼兒生長發育的需求;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其能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教師要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活動,不僅要有戶外自主活動,也要有室內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關注幼兒大肌肉運動發展,也要關注幼兒身體多種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開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健康教育活動,能提高幼兒身心健康水平,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許多幼兒存在挑食現象。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健康教育活動,讓幼兒知道食物對身體發育的作用,初步感知營養均衡的重要性,從而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飲食習慣,做到吃飯時細嚼慢咽、不撒飯菜。對于中、大班的幼兒,教師可以選出一名幼兒當“食物播報員”,定期對幼兒進行食物營養和飲食健康方面的宣講活動,開展“節約糧食,我會光盤”活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節日,對幼兒開展健康知識宣講、自我保護教育,幫助幼兒了解節日的意義,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比如,在3月3日全國愛耳日,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開展了“耳朵小聽神”主題活動,通過制作《我會護耳》小報,引導幼兒關注耳朵、愛護耳朵,掌握愛耳常識;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教師和幼兒一起了解了睡眠對人體免疫力的好處,幫助幼兒了解了睡姿的重要性,引導幼兒自查自己的睡姿,督促幼兒養成早睡早起、按時午睡的良好睡眠習慣;在9月20日全國愛牙日,教師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愛牙活動,通過繪本學習、正確示范等方式,讓幼兒了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的刷牙方式,提高幼兒保護牙齒的意識。
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每日不應少于2小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幼兒參與戶外活動,培養幼兒的運動興趣,讓幼兒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促進幼兒身體發育,增強幼兒的體質。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保存個體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幼兒健康領域的核心經驗之一。為了保證幼兒在戶外運動中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教師應加強對幼兒的自我保護教育,培養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比如,在戶外運動中,有些幼兒跑得滿頭大汗卻不脫衣服,有的幼兒脫了衣服卻不知道穿回去,這種情況很容易感冒。對此,教師可以開展“運動中的穿衣脫衣”主題健康活動,引導幼兒了解在運動中穿衣和脫衣的時機,讓幼兒掌握穿衣和脫衣的小技巧。又如,在戶外運動中,幼兒玩同一種運動器械時容易出現你推我擠的現象,在攀爬和跑步活動中也容易出現安全隱患,這就需要教師善于觀察,提前和幼兒進行交流,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和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并盡力消除安全隱患。
幼兒若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必須具備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要引導幼兒掌握生活自理技能,提高動手能力,樹立自立意識,養成“自已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習慣,不斷積累生活經驗,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比如,針對幼兒吃飯掉米粒的問題,教師可以開展“公雞漏嘴巴”主題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保持桌面干凈;針對飯前便后洗手的衛生問題,教師可以用《七步洗手歌》指導幼兒在歌聲中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針對幼兒不講個人衛生的問題,教師可以開展“指甲真干凈”主題活動,督促幼兒每周一自主簽到打卡剪指甲,讓健康教育活動來源于幼兒實際生活,又服務幼兒生活。
幼兒健康是指幼兒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幼兒階段是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人生態度的重要階段。幼兒健康領域核心經驗中的情緒管理能力,重點體現在“情緒安定”“保持愉快情緒”“恰當表達”和“調節情緒”等方面。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允許幼兒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并給予正確的引導。當發現幼兒情緒不佳時,教師要主動詢問情況,幫助幼兒化解消極情緒。當幼兒發脾氣時,教師不要硬性壓制,可以等其平靜后告訴幼兒什么行為是不對的。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設置“我的心情加油站”心情主題墻,鼓勵幼兒每天到主題墻打卡,如果高興就把笑臉卡夾在自己的學號上,如果不高興就把哭臉卡夾在自己學號上,并且在邊上用符號標記出來。對標記了哭臉卡的幼兒,教師要重點關注,及時進行溝通和疏導。同時,教師可以在班級角落設計一個“心情帳篷”,幼兒不開心時可以邀請自己的伙伴一起坐在里面聊聊天,讓同伴幫助其一起解決問題。
教師需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不斷滲透健康教育,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在幼兒午餐前,教師可以先播放相關視頻,其中包括如何正確使用水龍頭和如何正確洗手,然后挑選幾名幼兒,讓他們扮演“洗手指導員”,為其他幼兒進行演示,同時積極指導其他幼兒在用餐前正確洗手。在幼兒午餐時,教師可以選取適當的時機,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此外,教師要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鼓勵家長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
體育活動是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體育活動不僅能提升幼兒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還能增強幼兒的健康意識。比如,在“幫助皮球回家”體育活動中,教師在活動開始前要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提示幼兒在活動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項。在活動過程中,當幼兒出汗時,教師應用汗巾幫幼兒擦拭汗液,同時提醒幼兒勿將雙手放進嘴里,以免細菌進入口腔。當幼兒在游戲中發生沖突時,教師要及時解決,避免幼兒受傷,提高幼兒的運動積極性。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可以增強幼兒對戶外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肢體協調性、靈活性,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游戲是幼兒的重要活動,教師利用游戲的方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在良好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比如,在“我是動物管理員”主題活動中,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幼兒耐心講解某些動物的生活習性,還設計了“背對背跳舞”等游戲活動,讓幼兒明白了如何在一個安全范圍內與動物和平相處,從而增強了幼兒的安全意識。
教師要在主題活動中滲透健康教育,以提升幼兒的個人素養,為幼兒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中西方文化啟蒙”主題活動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和實物展示等方式,向幼兒講解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詳細介紹了餐桌禮儀。幼兒通過主題活動學習了科學的飲食方式,提升了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養。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成年人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為幼兒做出榜樣。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可遷怒他人,要以正面的形象出現在幼兒面前,為幼兒樹立榜樣。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用積極向上的情緒感染幼兒。其次,幼兒的自我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幼兒的情緒變化,并主動給予關注,建立良好的師幼、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最后,教師要善于營造輕松愉悅的班級氛圍,利用動聽的故事、悅耳的音樂等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健康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發揮肢體語言和音樂等相關藝術的作用,將健康教育與游戲活動充分融合,為幼兒營造和諧愉悅的班級氛圍,激發幼兒對健康教育的興趣,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幼兒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