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苗苗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對課程創生起著促進作用,是課程創生的主要途徑之一。園內資源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教師將其作為課程資源,能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基于此,筆者從幼兒園、年級組、班級三個層次出發,從上至下對幼兒園資源進行逐步開發和利用,嘗試探索園本課程開發的一般路徑,以使課程更加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挖掘周邊的資源,更要注重對本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園級層面開發與利用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先明晰幼兒園內有哪些資源,再思考什么資源符合幼兒的能力水平,并能促進幼兒的發展。
筆者所在幼兒園地處經濟技術開發區,周邊有許多廠房、商業批發市場和拆遷小區。在開發園外資源的過程中,筆者意識到周邊的資源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距離較遠,很難生成幼兒感興趣、與幼兒能力相適宜的課程內容。于是,筆者決定回歸本園,深入挖掘園內的資源。
資源地圖是指反映課程資源內容、種類、數量、位置分布、資源利用前景等信息的載體。在選擇資源前,筆者決定先構建“資源地圖”,幫助教師和幼兒了解幼兒園大體的資源分布。在構建“資源地圖”時,筆者采用了“幼兒統計和測量—教師構建框架—幼兒自主設計”的模式,以平面的形式呈現了多樣化的資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奠定了基礎。
在構建好資源地圖后,需要進一步確定課程資源。在這一環節,教師應明白,課程資源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能力水平,且是幼兒感興趣、想探索的事物。同時,教師要意識到課程資源要具有教育價值,且符合相關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這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立足點。
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的小公園是中班幼兒最喜歡的游玩場所,這里有他們喜歡的滑索、秋千,有各種各樣的果樹,還有過家家的小屋,等等。資源豐富,同時符合幼兒的經驗與發展要求。筆者利用小公園的資源生成課程,能真正激發幼兒的興趣,有助于推動幼兒長遠的發展。
在確定資源后,年級組要進行審議,探討如何將資源轉化為課程。審議包括梳理資源、回歸幼兒、預設活動、鏈接指南等步驟,這些步驟能逐步構建起課程的框架和內容,為課程的班本化實施奠定基礎。
在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對資源的熟悉程度是影響課程開展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觀察、拍攝圖片、文字記錄、資源分類等方式,詳細地了解即將開發的資源。在“探秘小公園”課程中,筆者將小公園中所包含的資源分成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并將這兩大類進一步細分為動物、植物、其他自然資源、游樂設施、其他社會資源等,具體內容詳見表1。

表1 “探秘小公園”課程資源梳理清單
經過簡單的梳理,資源的脈絡逐漸清晰,但依舊紛繁復雜,并不適宜全部開發成課程。這時,教師需要回歸幼兒,發現幼兒的真興趣、真問題,從幼兒身上尋找課程的生發點。筆者將這一過程作為小公園的初探,鼓勵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小公園,先提出相關的問題使幼兒主動思考,再將這些問題進行歸類,最后通過幼兒自主投票,選出共性問題,并預設活動內容。
對于“預設的活動應該怎樣開展、以怎樣的形式開展”這兩個問題,在審議過程中,教師要在了解課程資源和幼兒現有經驗水平的基礎上,對比《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相關要求,思考活動是否符合幼兒的能力水平和能否促進幼兒的發展,并對幼兒的能力發展要求和目標作出判斷,使課程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認知。例如,在“探秘小公園”課程中,幼兒對螞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筆者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以“螞蟻王國”為主題,生成了一系列關于螞蟻的活動,并鏈接《指南》梳理了該主題活動的關鍵經驗和問題(見表2)。

表2 “螞蟻王國”的系列活動、關鍵經驗和問題(鏈接《指南》)
課程的班本化是整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的落地環節,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師和幼兒對課程資源的內化過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真正從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和支持幼兒,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幼兒,適時拋出關鍵問題,引導幼兒圍繞資源進行深入的探索,并鼓勵幼兒調動已有經驗,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自主探索,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新經驗。在課程資源班本化的過程中,各班幼兒在活動中所關注的點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資源,各班幼兒探索、討論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時刻追隨幼兒的腳步,關注幼兒的側重點,在預設活動的基礎上做好課程資源的整合和轉化。例如,在探索樹木的過程中,筆者班上的幼兒將重點放在公園的木樁上,進而生成了“木樁變身記”活動。由此可以看出,預設活動和生成活動是相輔相成的,這既可以避免“完全放養式”的無指導局面,又可以避免以教師為主導開展活動。
從大局著眼,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即時想法和興趣;從細節來看,教師更要關注幼兒的真實水平和個體差異。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的想法和問題做出合適的回應,同時提出相應的問題促使幼兒進一步思考。例如,在“初探小公園”活動中,個別幼兒一開始對“感興趣的問題”無法理解,筆者并沒有回避或無視這個問題,而是將其拆分為“什么是問題”“感興趣是什么意思”,并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幼兒知道了“感興趣的問題”就是“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教師應明確自身、幼兒、家長都是課程評價的主體,并將評價貫穿于課程的始終,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課程目標、課程實施過程、課程完成效果等,靈活運用幼兒表征解析幼兒活動前后的水平,為他們的下一步發展提供支持。例如,在“螞蟻知多少”活動中,幼兒在課程開展前畫的螞蟻洞是單一的洞穴,而在開展一系列課程后,幼兒畫出來的則是紛繁復雜、功能分明的螞蟻洞。在課程活動結束后,教師除了要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還要通過“主題反饋表”,請家長對本次課程進行評價,傾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并結合多方面的評價,反思課程活動的目標是否達成,進而為下一次課程的開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園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長期、深入的過程,教師應在充分把握課程資源的前提下,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鏈接《指南》的相關目標和要求,與幼兒共同創生出適合幼兒的課程,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