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 敏
專注力,指一個人專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專注力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現。專注力的培養對大班幼兒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在大班幼兒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一些幼兒能保持長久的專注力,一些幼兒容易受到周圍情況的干擾,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同時,一些家長反映幼兒雖然能保持一段時間的注意力,但專注度不夠。因此,教師應對大班幼兒進行引導教育,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幫助其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大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注意力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注意力不夠持久。在30分鐘的教學活動中,大班幼兒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3~6歲幼兒的注意力通常在10分鐘左右,因此,在幼小銜接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大班幼兒的專注度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二,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學活動中,部分幼兒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現象,他們會同時關注到不同的對象,并由于不夠專注、思考不足,從而無法做出有效的分析和判斷。第三,注意力容易轉移。一些幼兒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轉移注意力,他們未能養成專注的習慣。

幼兒的注意力受到活動的趣味性、操作性、交流性的影響,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動更能引發幼兒的關注和重視,使幼兒保持長久的注意力。教師應針對不同幼兒的興趣、經驗和發展需求,組織幼兒進行不同的活動,幫助幼兒養成專注探索的習慣。
“找不同”是大班幼兒喜愛的一種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需通過觀察、比較,找出兩張圖片的不同之處。在尋找過程中,幼兒需要認真觀察、記住特征,這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
虞永平曾提到:“幼兒園課程要充滿游戲精神,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般通過提出要求、樹立榜樣等方式發展幼兒的注意力。當前,教師應從活動的趣味性出發,設計幼兒樂于參與、主動創造的活動。
1.平面“找不同”。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他們能辨別平面圖畫的不同。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改造素材,以適應幼兒的能力和發展需要。比如,幼兒喜歡觀察自然角,教師可根據自然角中動植物的位置、種類,設計兩張具有差別的圖片,讓幼兒尋找不同之處。自創圖片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因此,教師也可組織幼兒自己繪畫圖片,以培養幼兒的專注力,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2.立體“找不同”。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他認為教育應做到“六個解放”,教師應深入幼兒的生活,促進幼兒專注力的發展。比如,生活中有許多幼兒感興趣的立體材料,如泥塑、玩偶、建筑等,教師可利用這些材料,組織幼兒進行“找不同”游戲。
立體材料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索和交流興趣,教師可引導幼兒自己創作泥塑作品,尋找和其他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與同伴交談,并分享觀察結果。同時,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師可增加游戲難度,讓幼兒觀察兩個立體娃娃家櫥柜的花紋、顏色、圖案等特征的不同,促使幼兒進行更加專注的思考。
幼兒年齡較小,容易出現注意力轉移的現象,他們難以專注地觀察。同時,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專注力也有所不同,教師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兒,要求他們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教師應根據幼兒年齡、經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使幼兒的專注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1.從開放觀察到目標觀察。筆者觀察發現,幼兒在查找兩張圖片的不同點時,會采取整體“掃視”畫面的方式,他們的觀察是廣泛、淺顯的。當筆者問幼兒看到了什么時,幼兒會再次觀察,確認自己看到的事物以及不同點。同時,幼兒與同伴交流的內容也較為寬泛,他們有時會討論自己找到的不同點,有時也會出現爭論。隨著查找速度的加快,教師可引導幼兒按照具體目標觀察兩張圖片的不同點,比如顏色、形態、大小、位置等,鼓勵幼兒積極交流,進而發展幼兒的專注力。
2.從整體觀察到局部關注。一些幼兒能較快地發現圖片明顯特征的不同,如顏色、大小、形狀等,但對于一些局部細節,即使有教師的提示,幼兒也難以找到不同點。這種狀態在幼兒的生活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幼兒會很快地洗手,卻沒洗干凈手指縫里的顏料;能畫出事物的大體形象,卻無法描繪出局部細節。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制作細節放大圖,引導幼兒按照從整體觀察到局部對比的順序,尋找一些隱蔽細節的不同,使幼兒更加積極地參與游戲活動,以提高幼兒的專注力。
3.從單個特征到多個特征。在“找不同”的游戲中,幼兒會先觀察到事物單個特征的不同,這符合幼兒直觀、單向的思維特征。隨著觀察的推進,幼兒會找到其他的不同點,進而產生深入挑戰的欲望。在游戲結束后,幼兒明白了畫面可能存在多個不同之處,進一步發展了自身的發散思維,會自主思考形態或顏色相似的地方是否存在不同點。此外,在細致觀察的過程中,幼兒的專注力也得到了發展。
4.促進幼兒自主游戲。“找不同”游戲尊重不同幼兒的觀察方式,有的幼兒喜歡觀察同一類事物,如風景類、動物類,有的幼兒偏好色彩鮮艷的畫面,有的幼兒喜歡尋找局部細節,有的幼兒喜歡自創畫面。對每一名幼兒來說,他們的選擇都是自己興趣、經驗、能力的體現。教師應基于幼兒的現狀,收集、創作適合不同幼兒的“找不同”游戲素材,支持幼兒自主開展游戲,在游戲中發展專注力。
1.不打擾幼兒的專注活動。幼兒的專注力可能被成人的介入、干預破壞,導致他們無法專注于活動。當幼兒進行“找不同”游戲時,教師要做一個合格的觀察者、陪伴者,為幼兒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允許幼兒在一定時間內進行專注的探究,從而增強專注力。
2.給予必要和隱性的幫助。在運用“找不同”游戲培養幼兒的專注力時,教師需時刻關注幼兒是否專注于活動,是否產生言語和交往行為。同時,教師要分析幼兒未能投入游戲的原因,并及時進行調整。比如,幼兒較為依賴同伴,沒有進行獨立思考時,教師需對幼兒進行引導,讓幼兒專注于自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教師不應將“找不同”游戲看作單一的活動,應設置全面的教育目標,著眼于幼兒的全面發展,進行積極客觀、建設性的評價。
1.發現幼兒的專注力細微變化。教師應重視幼兒在不同探究階段經驗與能力的變化,比如幼兒以往只能找到明顯特征的不同、觀察時間較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等。隨著游戲的進行,幼兒能專注于觀察、積極參與交流、大膽表達自身見解,并發現細節的不同,這些變化表明了幼兒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對此做出積極的、縱向的評價。
2.肯定幼兒為專注做出的努力。教師不能用統一標準衡量幼兒在“找不同”游戲中的表現,比如一些原本能力較弱、缺乏經驗的幼兒,可能表現沒有同伴突出,但他們始終在積極參與活動、努力尋找不同點。對此,教師應給予其肯定和贊揚,對每一名幼兒付出的努力都給予熱誠的肯定和支持。
3.發揮團隊合作的價值力量。大班幼兒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在“找不同”游戲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團隊合作,通過自主分配任務、一起分析特征差異,在交流中獲得新經驗并發展各項能力。同時,這種團隊合作方式能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
總之,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專注力對幼兒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利用“找不同”游戲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助力幼兒快樂成長,順利過渡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