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滔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創設和幼兒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為幼兒參與建構游戲營造良好的氛圍,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本文以建構游戲為例,探討不同問題情境對幼兒學習的促進作用,以期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增強幼兒的學習能力。
教師在幼兒教學中融入建構游戲具有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建構游戲中,幼兒要通過交流、溝通表達自身的看法,這有助于增強其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他們與人交往的自信心。第二,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建構游戲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使他們學會與同伴相處,提高自身的交際水平。第三,有利于鍛煉幼兒身體,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建構游戲的材料豐富多樣,幼兒在實際的搭建過程中能夠鍛煉手臂、肌肉的力量。第四,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搭建材料前,幼兒需基于以往的經驗進行設想,再開始具體化的操作,這對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具有一定作用。第五,培養幼兒不怕困難、團結協作的品質。在建構游戲中,幼兒需要和同伴一起解決問題,這能夠提升幼兒的協作能力,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

當前,幼兒園開展的建構游戲主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一是材料單一,缺乏趣味性。比如,在開展建構游戲活動時,一些教師投放的材料過于單一,無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保持長久的興趣。二是游戲時間短。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可以在建構游戲中獲得發展。但是部分教師在開展建構游戲活動時,沒有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時間,導致幼兒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作品的搭建,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的積極性。三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實際的建構游戲活動中,受幼兒園師資力量、辦學質量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一些幼兒搭建的作品具有同質化現象,缺乏獨創性。四是活動主題與環境不匹配。在開展建構游戲活動時,教師應根據活動主題為幼兒創設相應的環境,以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但是,一些教師在創設環境時,忽略了幼兒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搭建能力,無法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導致幼兒參與建構游戲的積極性不高。另外,教師要合理把控游戲難度,否則也會影響幼兒的積極性。
近年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設置問題情境這一教學方式,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發幼兒的思考。在以“橋”為主題的建構游戲中,教師先向幼兒提出問題:“橋是什么樣子的呢?”鼓勵幼兒自行尋找合作伙伴在建構區選擇材料進行橋梁的搭建。在橋梁的搭建過程中,小組成員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很快完成了搭建任務。此時,一名幼兒拿著拱形積木對同伴說道:“用這樣的材料當橋洞吧。”他將拱形積木放在橋面的邊緣位置,但是嘗試多次都無法保證橋洞的牢固性。對此,教師要及時介入進行指導,向幼兒列舉生活實例,讓幼兒再進行思考。之后,幼兒及時改變了建造方式,將拱形橋洞嵌入橋面下面,保證了橋面整體的穩定性。在幼兒完成搭建后,教師需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的作品,并鼓勵幼兒對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你們的橋怎么這么短呀?”“你們搭的橋沒有橋墩。”“你們的橋好漂亮,我喜歡。”幼兒紛紛對其他小組搭建的橋梁表達自己的看法。基于此,教師再次對幼兒提出問題:“橋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橋一般建立在哪里呢?”幼兒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橋有橋墩”“橋都建在河上”“不對,橋都建在馬路上,橋上還要有路燈和石墩”“橋都是特別特別長的,有上坡和下坡的”對于幼兒的不同觀點,教師可布置任務,請幼兒周末和家長一起去看看生活中的橋,然后進行探討。
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幫助幼兒聯系生活,引導幼兒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實現知識遷移。教師需要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確保創設的情境能夠與幼兒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幼兒思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在實際的建構游戲中,教師要創設挑戰式問題情境,引導幼兒進行主動學習、探究,通過深度探究增強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橋梁建構游戲中,當幼兒完成橋梁的建造后,教師要首先對幼兒的成果表示肯定,增強幼兒的自信心。然后,教師可向幼兒提出問題“哪個小組的橋梁安全性更好呢,為什么?”幼兒通過觀察、對比可以發現,有的橋梁上面有橋塔,有的上面有護欄,還有的采用的是半圓與三角形積木相結合的搭建方式。教師還可以通過巡視的方式,為幼兒提供及時的指導。比如,當幼兒采用長方體積木與橋面邊緣相接時,出現橋坡滑落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耐心引導幼兒:“橋面為什么會發生滑落呢?是因為它有坡度嗎?”指導幼兒選擇較短積木與橋面連接,保障橋坡的穩定性。
在建構游戲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多傾聽,提高對提問的重視程度,關注幼兒的整體狀態,促使幼兒進行持續探索。教師應創設挑戰式的問題情境,通過傾聽和提問的方式及時了解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大膽發表意見,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當幼兒完成橋梁的搭建后,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學習同伴作品的長處,積極借鑒同伴經驗,不斷優化和完善個人作品。在建構游戲中,幼兒要不斷的摸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完成搭建任務。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豐富他們的經驗,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此外,教師可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增強建構游戲的教學效果。
在游戲記錄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利用畫筆表達自己參與建構游戲的感受,并指導幼兒總結經驗,為下一次建構游戲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教師要幫助幼兒找出游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形成聚焦式的問題。如:“你在游戲開始前做了什么樣的準備,你會選擇什么形狀的積木搭建橋墩和橋面?”“你為什么選擇這些材料?”“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種方式能夠讓教師對幼兒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從而制定出更適宜的游戲規則,確保游戲的合理性、科學性。如在以“橋”為主題的搭建游戲中,教師發現幼兒對橋的穩定性和橋的結構缺乏了解,于是在后期的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探討提高建筑穩定性的方法,以進一步增強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將幼兒的游戲記錄當作相關經驗進行分享,采取談話、溝通等方式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讓幼兒體會到游戲的樂趣。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設置問題情境有助于增強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使幼兒在建構游戲過程中收獲成長。教師應在建構游戲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生活化、挑戰式、聚焦式等問題,進一步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