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秀
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手段。興趣是幼兒學習音樂的前提,但在教育實踐中,常??梢园l現,大多數幼兒雖然很喜歡音樂,但是對音樂的興趣很難長久保持。興趣是一種學習動力,對人的學習活動具有定向作用和愉悅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的智力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這一點在幼兒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本文根據筆者的親身實踐,探討了如何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以供參考。
我國古代教育學家荀子曾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避而近中正也?!边@說明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環境對幼兒成長的影響。幼兒興趣的產生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如幼兒早晨來園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歡快活潑的樂曲,使幼兒感到輕松愉快;在自由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播放節奏感強的歌曲,如《收拾歌》,讓幼兒在音樂中整理好玩具等;午餐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輕音樂,如鋼琴曲《瞬間的永恒》等,以促使幼兒在優美的旋律中愉快而安靜地用餐;午睡前,教師可以播放安靜優美的《搖籃曲》,讓幼兒伴著美妙的旋律進入甜蜜的夢鄉。良好音樂環境的創設,能夠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初步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知力,使幼兒萌發對音樂的興趣。
幼兒年齡小,心理不成熟,他們的學習動機受到教學活動和興趣的影響。教師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以教材為基礎,設計適合幼兒的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在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對教材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幼兒對課程的興趣。教師選材時應注意幼兒對音樂的可接受性、可接納性。由于幼兒年齡小,音樂經驗有限,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基本處于籠統、模糊、單調的水平。因此,教師要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符合幼兒口味的音樂作品,以吸引幼兒的興趣。筆者在實踐中選擇幼兒喜歡的作品進行音樂教學,抓住了幼兒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如歌曲《蘋果》屬于輕快、簡單的風格,加上蘋果又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對小班幼兒有很強的吸引力,符合小班幼兒的喜好。
教學活動的設計,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筆者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以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如“森林舞會”主題音樂活動,筆者以活動中的主要游戲情景為線索,根據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對活動命名。這個故事講的是,“小動物們聽說有個森林舞會,大家在家精心準備,然后趕到現場參加舞會。在舞會上出現了蚊子,大家停止舞蹈去拍蚊子”。游戲情景共分為三部分,每部分配有不同的音樂。筆者引導幼兒用心感受這三段不同的音樂。A段是歡快的音樂,就像帶來一個好消息,讓小動物們為森林舞會做準備;B段音樂更加歡快活潑,幼兒說:“這就是舞會里的音樂,我聽著就想跳舞。”到了C段音樂,出現間斷“啪”“啪”的聲音時,幼兒說:“老師,這是拍蚊子的聲音?!痹谟腥さ那榫昂嫱兄拢變汉芎玫貐^分出音樂的不同,說出了每段音樂里正在發生的情景,然后把各個情景連在一起形成一段完整的音樂游戲情景。整個活動中,幼兒積極投入游戲情景,聆聽音樂時專注安靜,參加游戲時手舞足蹈,興趣盎然。筆者利用游戲情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取名時也考慮到了幼兒感興趣的話題,使整個活動符合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的音樂能力得到發展。
幼兒天真可愛、活潑好動,但自控能力較差,這就要求教師運用動靜交替、情景交融等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牢牢地抓住幼兒的興趣。如在歌曲《我愛我的小動物》中,筆者引導幼兒靜下心來學習歌詞,幼兒唱過兩遍之后,興趣逐漸減弱。筆者繼續引導幼兒配上肢體動作,手舞足蹈地演唱歌曲,幼兒一下子又興奮起來了,紛紛帶著激情,配上自己創造的動作再次演唱歌曲。
教師還應適時地利用教學語來豐富教學過程。所謂教學語,就是指音樂活動中點綴性的音樂語言,如活動前、后師幼問好的發聲練習就可以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現。教師也可以放一段歡快的音樂讓幼兒做律動,表示音樂活動開始了。音樂活動中的教學語還包括節奏語、手勢語、體態語等。教師用拍擊身體的節奏語,可以使幼兒感受音樂的速度、力度,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節奏感。教師也可以用手勢語或者體態語,通過手勢或者表情向幼兒表露和傳遞內心的情感。教師豐富的肢體語言、鼓勵的眼神和親切的笑臉,能使幼兒情緒激昂,精力倍增。
幼兒比較依賴教師,教師的情感對幼兒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挖掘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然后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情感,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幼兒,創設出一種與作品相協調、帶有整體審美情境的教學情緒場。教師可隨著優美的音樂,用簡潔美妙的語言引導,把樂曲的意境與周圍環境和諧融合在一起,讓幼兒在美妙的音樂意境中暢想,感受樂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如在歌曲《小樹葉》中,在教授歌曲的第一段時,筆者就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用悲傷的語調給孩子講述樹葉從樹上飄落,傳達悲傷的情感,以感染幼兒。在學習第二段時,筆者就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暗示孩子,“小樹葉很勇敢的,不怕艱辛,春天來了它還會回來的”。幼兒受到筆者的感染,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表演歌曲。筆者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渲染音樂中的情緒,激發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幼兒天生就具備音樂細胞,一聽到節奏明快、活潑、優美、抒情的歌曲,幼兒就會手舞足蹈,搖頭晃腦,表現出音樂的律動性。對于像《小燕子》這類耳熟能詳的兒歌,幼兒有很強的表現欲。但由于年齡小的原因,他們對音樂的興趣通常易轉移。因此,教師要通過觀察及時發現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使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保持穩定并不斷地發展。每名幼兒都有自我表達和表現的需求,而音樂活動恰好能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因此,筆者為幼兒準備了很多他們熟悉并感興趣的音樂,給幼兒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幼兒雖然年紀小,但他們對音樂也有自己的見解。他們會相互交流,向筆者征詢意見。琪琪對筆者說:“老師,我要聽《請你和我跳個舞》。” 筆者問:“為什么要聽這首歌???”琪琪說:“我喜歡女孩子邀請舞伴的動作,我要和明明一起跳邀請舞?!庇變旱难哉Z是稚嫩的,卻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和見解。筆者聽后立即幫琪琪播放了這首歌。當琪琪和同伴一起跳舞時,筆者用“跳得不錯”“真好看”等語言給予鼓勵,使琪琪的興趣更加濃厚。

每名幼兒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被教師認可。教師及時有效的評價可以激勵幼兒產生進一步的興趣,促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投入更多的激情,使幼兒的興趣得以鞏固,從而建立對音樂學習的自信心。例如,君君每次學習完新的歌曲或是舞蹈后,總是喜歡悄悄地站在筆者身邊,并輕輕地碰碰筆者,讓筆者知道她的存在,然后會在筆者面前主動表演。筆者總是微笑地看著君君,及時評價她的表演,先表揚她好的地方,提升她的表演興趣,再以親切的語言和鼓勵性的話語,糾正她的不足之處,如“你能夠跟著音樂的節奏,很棒!但如果能不快不慢,就更棒了”。筆者利用及時有效的音樂評價,巧妙激勵幼兒,鞏固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音樂來源于生活,生活之中處處有音樂。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用耳朵聆聽大自然中的音樂,如悅耳動聽的蟲鳴聲、清風拂動的呼呼聲、叮咚叮咚的泉水聲、嘰嘰喳喳的小鳥聲、轟隆轟隆的打雷聲,這些都是大自然饋贈的音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從生活中尋找音樂元素,如碗筷敲擊的當當聲、開門關門的吱呀聲、鈴鐺碰撞的叮叮聲等。教師應創設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和興趣的探索活動,讓音樂學習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情。幼兒從生活和大自然中尋找音樂元素時,不僅可以了解不同材質和大小的物品所發出的聲音,還能加深對音色、音高、節奏的理解,實現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真正做到了“讓音樂生活化,讓生活音樂化”。
陳鶴琴先生曾說,“幼稚園應該是有音樂的環境,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技能。需引導幼兒在藝術的環境中,有興趣地與環境發生互動,充分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表現能力。”這說明興趣在幼兒音樂活動中的重要性。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幼兒教師,在新課程深入實施的今天,更應該把最美的笑容留給幼兒,把最深的關懷留給幼兒,運用各種手段和教學方式培養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帶領幼兒走進美好的音樂世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