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居蘭蘭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教育的地位不斷提升,如何在活動中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如何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已成為幼兒教育的重點工作。泥塑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雕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本文分析了幼兒園開展泥塑活動的意義和作用,提出了幼兒園開展泥塑活動的方法,以期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泥塑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園教育中開展泥塑活動具有以下意義。第一,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幼兒在泥塑活動中能夠直接感受和接觸傳統藝術,產生探究興趣,進而了解傳統文化其他方面的內容。第二,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將教育活動與泥塑活動相結合,能夠讓教育活動更加立體,鍛煉幼兒的審美能力。第三,有利于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泥塑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深入探究泥塑文化,增強自身的鑒賞能力和動手能力。第四,有利于拓展幼兒的興趣。幼兒在接觸泥塑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還能拓展興趣愛好,豐富知識經驗。
幼兒時期是個體身體發育以及各項技能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幼兒園開展泥塑活動,能夠鍛煉幼兒的手指協調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泥塑活動需要腦、眼、手等部位的積極配合,幼兒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教師通過泥塑活動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泥塑活動通過視覺刺激,讓幼兒對美好事物形成初步認知,接受藝術的感染和熏陶,實現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
泥塑活動既需要幼兒動手,又需要幼兒動腦。學前階段的幼兒處于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幼兒園開展泥塑活動有助于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增強幼兒的記憶、想象及創作能力,為幼兒將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教師可通過游戲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向幼兒講述泥塑文化的發展歷史以及不同地區的泥塑制作技巧等,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學會運用泥塑材料和泥塑工具,鍛煉創造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在進行“泥巴變變身”活動中,為了讓幼兒認識不同的泥塑創作工具,筆者開展了相關的游戲活動。首先,筆者提前準備好了游戲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展示在幼兒面前,讓幼兒對這些“新朋友”的技能進行合理的猜測和想象,以激發幼兒參與泥塑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其次,筆者根據幼兒的回答,向他們詳細介紹了這些“新朋友”以及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最后,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起名游戲”,讓幼兒在充分了解這些工具用途的基礎上給它們起名字,讓幼兒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產生創作表達的欲望,為后續泥塑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教師在創設幼兒園泥塑活動時,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幼兒的泥塑作品,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提升幼兒的審美水平,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例如,在“過年啦”泥塑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對“年”的理解創作了不同的泥塑作品,有的幼兒用泥捏了餃子,有的幼兒用泥拼出了生肖動物,還有的幼兒用泥做了燈籠,等等。筆者收集了幼兒的作品,將它們分門別類地擺放在幼兒園的展柜中,并為幼兒的作品做了標注。然后,筆者帶領幼兒一同欣賞這些作品,以期提高幼兒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泥塑活動。除此之外,筆者會在家長開放日展示幼兒平時的作品,讓家長進行欣賞,或是將幼兒的作品制成電子相冊,發送到家園微信交流群等。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展示幼兒的作品,可以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增強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提升泥塑教學活動的質量。
教師可以開展不同主題的泥塑活動,為幼兒創造不同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捏制各種泥塑造型,并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以鍛煉幼兒的泥塑技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以“多彩動物園”為主題的泥塑活動中,筆者將準備好的泥巴及泥塑工具分發給幼兒,并且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制作。當幼兒完成制作后,筆者讓其整合泥塑作品,并根據這些作品創編故事,開展角色表演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幼兒扮演自己制作的泥塑角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創編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開展泥塑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自由創作,使幼兒充分發揮主體性,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作能力。例如,在“踩泥潭”活動中,為了鍛煉幼兒的自主創作能力,筆者為幼兒提供了自主創作的空間。首先,在活動開始時,筆者對幼兒說:“你喜歡小豬佩奇嗎,你們想不想像佩奇一樣在泥潭里玩耍呢?今天我們就和小豬佩奇一起來踩泥潭吧!”然后,筆者組織幼兒換好衣服,并給幼兒分發了一些小工具,告訴幼兒:“泥工坊兩棵桂花樹之間有一個圓形泥潭,可是泥潭里只有泥,沒有水。接下來請小朋友們想想辦法吧!”在活動過程中,筆者沒有介入幼兒的行為,而是扮演觀察者的角色,觀察幼兒的行為,保障他們的安全。當幼兒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是通過引導讓幼兒自己思考解決辦法。最后,經過多次實踐,幼兒成功將水引入了泥潭。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分工、合作,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泥塑是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通過手工捏制創造藝術作品,一般以動物和人物為主題。幼兒園開展泥塑活動,能夠讓幼兒充分了解傳統民俗文化,豐富幼兒藝術活動的內容,拓展他們的藝術視野。
教師在幼兒園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第一,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幼兒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活動內容。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民俗文化淺顯易懂、接近生活、反映生活,便于幼兒理解和接受,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和探究興趣。第二,教師要為幼兒選擇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內容,激發幼兒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教師要為幼兒選擇優秀、健康的內容。優秀的民俗文化能感染、熏陶幼兒,潛移默化地提高幼兒的藝術表現力。
在傳承民俗文化的背景下,筆者設計了一場以“中秋節”為主題的泥塑活動。中秋節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它既代表著團圓,又代表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筆者在中秋節到來之際,組織幼兒開展了“做月餅”活動,把泥巴當成面團,教導幼兒學做各種各樣的“月餅”。在此過程中,有的幼兒突發奇想把“月餅”做成了花朵的形狀,有的幼兒放了各種餡料等。最終,在幼兒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制作出樣式精美、口味不同的“月餅”。幼兒園將傳統文化活動融入教育活動中,加深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在幼兒園開展泥塑活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應通過泥塑活動的開展,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進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也要利用泥塑活動,使民俗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