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本的制度性:論元稹制誥改革

2022-10-13 07:47:24鐘志輝
文藝理論研究 2022年5期

鐘志輝

在唐代制誥發展史上,元稹是極為關鍵的人物。對此,學界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涉及其制誥的背景,制誥的理論,制誥創作地位和影響,元稹、白居易制誥的相似性,元稹制誥改革與古文運動的關系等。對于元稹制誥的新變,如內容上注重對士風的訓誡,提供治術的指導,對事實的敘述,及其表現出來的文學特性,上述研究也多有涉及。這為我們理解元稹制誥奠定了基礎,并予以本文重要的啟發。然而,現有研究主要是把它當作靜態的文本,關注其審美特性,而制誥作為王言之制的一種,無論是它的生成、運作,還是功用、目標,都附著著鮮明的制度屬性。如果從制度的角度切入,或有助于重新理解元稹制誥改革,這也是目前學界較少關注的地方。

關于制度這個概念和類型,本文綜合以下學者的觀點。鄧小南提倡“活的制度史”,她認為“制度基本上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之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范”,“制度既有文本的規定,也有應對現實的操作方式。有運作,有過程,才有制度”(閻步克 邢義田 鄧小南等 108—109)。邢義田則認為,制度是有不同類型的,既有經歷長久、約定俗成、無意中逐步形成的,也有依據特定權力分配關系、標準和程序而有意建構出來的多重秩序網絡(45)。此外,周雪光也指出存在于中國官僚體制中的非正式制度,即“政府官員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現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性”(228),與邢義田所論的制度有共通之處。本文受此啟發,從制度這個角度去探討元稹的制誥改革,擬從四個方面展開:首先,元稹如何看待制誥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以及在他的制誥觀中,制誥內容所具有的制度屬性是什么;其次,制度運轉的程序和環節如何影響其制誥改革及文風形成;再次,元稹如何對待約定成俗的制誥傳統;最后,元稹制誥如何體現其文學思想,及其制誥改革與同時期的古文運動、新樂府創作的聯系。由于元稹今存制誥以授官制敕為主,這也是唐代制誥保存最多的文類,因而本文便以此為主要分析對象。

一、 “訓導”與“指言”:制誥內容改革

自陳寅恪提出“公式文字,六朝以降,本以駢體為正宗[……]惟就改革當時公式文字一端言,則昌黎失敗,而微之成功,可無疑也”(115—116)這一深具慧眼的判斷后,元稹制誥的語體改革,即改駢體為散體,就成為最受學界關注的焦點(傅璇琮 590—591;鞠巖 50—57)。雖然這是元稹制誥的重要新變,但在他的制誥觀中,內容與形式的重要性存在差異,前者為重,后者次之,而前者恰恰最能體現制誥的制度屬性,這是有待進一步分析的問題。其《制誥序》是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理論文獻:

制誥本于《書》,《書》之誥命訓誓,皆一時之約束也。自非訓導職業,則必指言美惡,以明誅賞之意焉。是以讀《說命》則知輔相之不易,讀《胤征》則知廢怠之可誅。秦漢已來,未之或改。近世以科試取士文章,司言者茍務刓飾,不根事實,升之者美溢于詞,而不知所以美之之謂;黜之者罪溢于紙,而不知所以罪之之來。而又拘以屬對,跼以圓方,類之于賦判者流,先王之約束,蓋掃地矣。(元稹,中冊 1007)

這是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論述制誥的演變。他首先從制度特性而非審美特性角度去認識制誥。他將制誥源頭追溯至《尚書》,尤其是“誥”“命”“誓”“訓”等四種文類?!渡袝分形念惐姸?,尤其以前三種為夥,關于其功用,劉勰認為“誓以訓戎”“誥以敷政”“命喻自天”(上冊 358),分別是整飭軍備、施行政教和授官命職?!坝枴眲t僅有《伊訓》一篇,為伊尹陳述往古明君之德與天命之理以教導太甲。元稹認為,這四種文類“皆一時之約束”,即為當時的規章法令,也就是本文所說的“制度”。其內容可分為“訓導職業”和“指言美惡”,兩者又有明確的功能指向,“明誅賞之意”,即褒貶美惡。元稹指出秦漢以后的制誥大體遵循《尚書》確立的規范。然而,受到科舉考試的影響,詞臣(“司言者”)草詔表現出偏重辭藻雕飾的傾向,導致制誥內容偏離事實,對受官者德行政績的敘述,令人不知其所以然,從而失去賞罰功能。他還指出,制誥受到駢文的影響,與舉人應試所作的重屬對、隸事的賦、判無別。也就是說,隋唐以后的制誥偏重審美,忽略了其應有的制度性。從論制誥內容與形式的篇幅大小,可以看出元稹更重視制誥的內容與功能,語體形式則屬于次要方面。尹占華認為,元稹追用的“古道”主要不是指形式,而是指內容(蹇長春 尹占華 632),這是符合事實的。在創作上,元稹基本上踐行了其制誥觀,其制誥語體有散體、駢體和駢散兼行三類,但內容大致不離“訓導職業”或“指言美惡”?!坝枌殬I”,即訓示官職的責任、意義以及指導選人如何履行職責?!爸秆悦缾骸?,是直接敘述受官者的功過得失。接下來分析他如何在制誥中貫徹其理念。

(一) 訓導職業

不同官職有不同的職責,朝廷選擇官員首先考慮受官者能否勝任職責,是否具有相應的品德、能力。唐前期(主要指初盛唐)的官誥,較少強調或者多是泛談某個官職的職能與其所需的官員的品行,缺乏因職而異的針對性,如孫逖《授鄭巖萬年縣令制》:

中大夫行尚書刑部郎中上柱國鄭巖,形神俊秀,理識通明。標干術于公方,飾文詞于吏道。累登華省,嘗典劇曹。宜遷取則之邑,更展撥煩之用??尚芯┱赘f年縣令。(董誥等,第四冊 3142)

這可以視作唐前期制誥的典型,無論是論述受官者的品行才能、仕宦經歷,還是交代新授官職的職責(“撥煩”),孫逖用的都是比較程式化的語言。對于萬年縣的地位,他僅以“取則之邑”一筆帶過。元稹《唐慶可守萬年縣令制》對于萬年縣的地位的論述則更具針對性:

輦轂之下,豪黠僄輕,擾之則獄市不容,緩之則囊槖相聚。是以前代惟京令得與御史丞分進道路,以其捕逐之急也。(元稹,下冊 1154)

作者用較長的篇幅,相對具體地描述萬年縣治理之難,制詞具有因職而異的獨特性。

官職有朝官與外官之別,各自的事任、特征和充任所需的個人素質也有差別。元稹會根據職位與地域的差別有針對性地訓導職業,如《范季睦授尚書倉部員外郎制》:

汝其往哉,予用訓汝:夫廉賈五之,不爭之謂也;出納必吝,有司之常也。貳上下之價,則茫昧者受弊;雜苦良之貨,則豪右者受嬴。惟一惟公,乃罔不同;惟平惟實,乃罔不吉。爾其戒之,無替朕命。(元稹,下冊 1151)

元稹模擬皇帝口吻去訓示范季睦,先論倉部之職的特點,進而指出失職會帶來的弊端,最后誡勉他要做到均一公正,廉平嚴實。又如《裴注等可侍御史制》,“安可回惑顧慮于豪黠,而姑以揖讓步趨之際為塞責乎”(元稹,下冊 1156),要求他們不必畏懼豪黠與權貴,保持剛直操守。郎官與御史都是京官,其事任與權責主要受官職影響,而且大體可以從相關的律令文本中找到依據。對于刺史、參軍或縣令等地方官來說,官職只是影響其事任的一個因素,此外他們還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的風俗民情,來選擇施政理念和方式。元稹制誥會著重強調地方特性,訓示施政理念,從而改變了以往授官制誥較少根據地方民風來訓導職業的慣例。如《韓察等可明通等州刺史制》:

明近于海,懦則奸生;通邇于巴,急則吏擾;沔當津會,滯則人怨。推是三者,引而伸之,然后可以憂人之憂矣。(元稹,下冊 1175)

韓察等人被授明州、通州、沔州刺史,元稹概括不同州郡的特征及其禁忌,實際上是訓導韓察等人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執政理念,如此才能替君王分憂。

元稹《制誥序》敘述自己從《尚書·說命》中認識到“輔相之不易”之理,是說像傅說這樣的良臣賢相之難得。事實上,官員的選任在歷朝歷代都是難事。選任既是對充任者既往課績、勞資的肯定,也包含對其未來政績的期待。如何激發他們對職事的認同感,則是關乎其未來政績的前提。元稹制誥強調官職的重要、朝廷的重視以及選任之難,其實就蘊含著提高充任者的認同感的目的。如《盧士玫權知京兆尹制》:

朕日出而御便殿,召丞相已下計事,而大京兆得在其中,非常吏也。誠以為海內法式,自京師始。輦轂之下,盜賊為先。尹正非人,則賢不肖阿枉。奏覆隔塞,則上下不通。(元稹,下冊 1123)

從兩個方面論述京兆尹的價值,一是可以參加皇帝召集的丞相計事,二是京師治安為天下范式,防盜捉賊之事尤為關鍵。如果此職選非其人,就會造成惡劣影響。元稹強調職位之要,既是向受官者傳達帝王的寵任,也是提醒其職責意識,屬于“訓導職業”的一個方面。

上述官誥展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就是元稹常在制詞中敘述更為豐富、具體的職官制度的細節,如官職的地域性,如京兆尹可參與丞相計事等……這些信息在唐前期的官誥中較少出現,甚至在《唐六典》等典章制度中也不可見,它反映的是一種“活的制度”。

(二) 指言美惡

元稹認為,“指言美惡”是制誥古已有之的制度屬性。所謂的“美惡”,就是基于個人才行、政績等做出的評價與判斷。這是授官合法性的依據,因而是除授制誥應有的內容,但詞臣對此的表述方式和詳略程度有差異。一般而言,唐前期制誥對除授者功績的評述比較簡略,元稹則增加了相關的敘事成分與篇幅,如《柏耆授尚書兵部員外郎制》:

元和中盜殺丞相,疾傷議臣,齊冀之間,交以禍端相嫁。耆自青溪窖中,提《轉丸》《捭闔》之書,馳于諸鎮,使承宗累年隔塞,一朝豁然,納質獻地,克終于善。承宗既沒,承元授事,耆又將朕教告,命于承元,萬眾無嘩,一方底定。(元稹,下冊 1144)

這道制誥涉及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殺事件。李師道與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互相嫁禍,王承宗欲起兵造反。朝廷為了息事寧人,遣柏耆往見王承宗,向其陳說大義,后者被說動,于是向朝廷質子獻地。王承宗歸朝后,成德軍發生嘩變,栢耆再次前往宣諭并平息了可能發生的變亂。元稹制誥基于柏耆獨特經歷與功績,詳細地陳述其事跡,陳述中寓含褒美。又如《授王播刑部尚書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制》:

昔我憲宗章武皇帝,梟琳(楊惠琳——筆者注,下同)于夏,擒(劉)闢于蜀,縛(李)锜于吳,而又繼之以(吳)元濟、(李)師道之役。十五年間,蓋煩費矣。然而資用饒而人不加賦,朕甚異焉。謀及耆艾,以求其故,皆曰:“蜀帥(王)播是時司筦榷者八年,忠而能勤,善于其職。先皇帝咨訪委遇,用之不疑。下竭其才,而上專其任也?!笔怯谜髯砸娌?,授之刑曹,復以舊務煩之,式所以藉爾奉力之熟耳。(元稹,中冊 1103—1104)

作者以元和元年到十四年,朝廷平定楊惠琳、吳元濟、李師道等人的叛亂為背景,引述薦舉者的言語,說明王播作為鹽鐵轉運使在這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為授予他新的官職張本。

官員除授的依據,既有正面的、積極的,也有負面的、消極的。在升官的誥詞中,正面性的評述內容比較多,而對于被貶者,元稹也會比較詳細地敘述其被貶黜罷免的緣由。如《范傳式可河南府壽安縣令制》:

御史府多以法律見征,茍覆視之不明,于薄責而何逭?傳式在先朝時,嘗為監察御史,會孫革以廄牧競田之獄來上,朝廷意其未具,復命傳式理之。不能精求,盡以前卻,使岐人眾來告我,職爾之由。須示薄懲,用明失實。(元稹,中冊 1204)

監察御史孫革奉命調查廄馬使張茂宗侵占民田案,并如實還奏,引起張茂宗及其宦官同黨的不滿,后者誣告孫革所奏不實。朝廷又令范傳式復查此事,但范氏依附張茂宗,不僅推翻了孫革的調查結果,而且還增占民田,導致民怨沸騰。朝廷再遣御史調查,發現了范傳式欺罔之事,遂將其貶為壽安縣令?!案惨曋幻鳌睘榉妒媳毁H之名,制誥的主體為其被貶之實,元稹對后者比較詳盡的敘述,體現了他對“黜之者罪溢于紙,而不知所以罪之之來”制誥舊習的改革。

制授、敕授對象一般在六品以上,屬于中高級官員,他們往往是因為高級官員的舉薦而被選任。唐前期制誥很少提及舉薦者或引用其薦語,而元稹制誥意在表達除授的合理性,因此常常提及舉薦者,甚至會用較大篇幅去敘述其舉薦緣由。這分兩種情況,一是直接提及舉薦者的姓名,如《高允恭授侍御史知雜事制》,提及舉薦者牛僧孺及其薦語:

御史中丞牛僧孺首以……高允恭聞于予曰:“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監察御史時,分務東臺,無所顧慮。為刑部郎,能守訓典。復以人曹郎佐掌邦計,懸石允厘,撓而不煩,簡而不傲,靜專動直,志行修明。乞以臺郎兼授憲簡,雜錯之務一以咨之?!?元稹,下冊 1142)

二是不提及姓名,但交代舉薦者身份與職位、機構,并敘述舉薦緣由,如《唐慶可守萬年縣令制》:“執事言:‘爾慶榷束池鹵,生息倍稱,布露飴散于籬落之間,而盜賊終不敢近?!?元稹,下冊 1154)執事就是宰相,具體名諱則不可知。

元稹論唐前期制誥,批判前人過度追求審美性,“拘以屬對,跼以圓方”而喪失制誥的制度性。他在制誥中“追用古道”(元稹,《制誥序》;中冊 1007),恢復“訓導職業”與“指言美惡”的內容,就是要恢復制誥的制度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制誥的制度性優先于審美性。前面引用的例子既有散體,也有駢體,恰好可以說明,作者雖然批評前代制誥過于重視駢對的風格,但他并非要徹底改變語體,語體所承載的內容才是其最關注的。因此,元稹的制誥改革,內容優先于形式。

二、 程序與效果:制誥改革過程

從《制誥序》來看,唐前期制誥內容、形式已經逐漸凝定。元稹所作改革,從小的角度來說,是文本的改革,從大的角度來說,則是制度的改革,因此會牽涉到它的運作過程。這里所說的“制度”,包括形諸文字的正式制度,也包括約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即雖不見于文本記載,但在實際操作中,是具有影響力和約束力的規則與舊例。接下來從制度運作的過程去論述其改革:

元和十五年,余始以祠部郎中知制誥,初約束不暇,及后累月,輒以古道干丞相,丞相信然之。又明年,召入禁林,專掌內命。上好文,一日從容議及此,上曰:“通事舍人不知書,便其宜宣贊之外無不可?!弊允撬狙灾?,皆得追用古道,不從中覆。(元稹,《制誥序》;中冊 1007)

元稹的改革歷經兩道程序,即先后獲得宰相與皇帝的支持。這牽涉到王言制度的運作,需要加以論析。傅璇琮指出元稹制誥在改駢為散或者駢散兼行方面,可能受到韓愈古文運動的影響(傅璇琮 591),這是合理的推斷。然而,韓柳的改革是出于個人意志的行為,不涉及制度運作與權力關系,其改革行為本身不會遭受政治阻力。元稹要改變相延已久的制度舊例,自然會遭遇來自制度、權力層面的壓力。因為一道制誥,從其生成到宣署再到施行,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程序。在這些程序中,皇帝與中書門下構成其無法回避的環節,他們都有權力干預、影響制誥運作。引文“自是司言之臣,皆得追用古道,不從中覆”,就從反面說明,唐前期的制誥內容、文風不用“古道”的習氣已然被約定俗成為非正式制度。如果要改革,則必須獲得皇帝或者經過中書省的覆奏。因此,元稹的改革路徑也就有所不同,即首先尋求最高權力(君權與相權)的支持,否則改革便無從展開。經過元稹的努力,形成了新的不成文制度,后來者可以效仿其做法而無須專門申請權力中樞的許可。

制誥的非正式制度性,還體現在穆宗要求元稹必須考慮“通事舍人不知書”的情況。經中書門下簽署施行的詔令,往往需宣詔者宣讀,這是制誥運行的重要環節。穆宗的要求,正是考慮到詔令是否便于運轉這一現實。通事舍人,又稱“謁者”,據《唐六典》載,其職責為:“掌朝見引納及辭謝者于殿庭通奏(自注:若有大詔令,則承旨以宣示百僚)?!?李林甫,上冊 278—279)又據《太平廣記》載:

通事舍人宣詔,舊命拾遺團句把麻者,蓋謁者不知書,多失句度,故用拾遺低摘聲句以助之。及呂溫為拾遺,被喚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遺不把麻者,自呂始也。(李昉,第四冊 1398)

此事發生于唐德宗貞元年間,“麻”是書寫制誥的麻紙,分為黃麻紙與白麻紙。充任通事舍人者,就連句度都容易失誤,需要拾遺在一旁協助,這個現象值得重視。通檢兩《唐書》與《資治通鑒》,可知唐前期擔任通事舍人者,不乏進士出身或者富有才學的士人,如張昌齡、許敬宗、沈佺期、元行沖、元萬頃、王翰等。不過,中晚唐的情形發生了變化,很少有以才學著稱者充任該職,個中原因何在?筆者推測可能與中晚唐內諸司使侵占朝官職權的背景有關。

由于駢文句式多以四六為主,相對應的詞匯之間有較強的偶對關系,加上整齊的句式的連續使用,讀者在誦讀時容易形成清晰的節奏,也便于斷句。宋人謝伋論制誥等文體,認為“先唐以還,四六始盛,大概取便于宣讀”(239),明人吳訥論制誥也指出“辭必四六,以便宣讀于庭”(126),都是論述駢文適于宣讀的特征。元稹雖然批判“拘以屬對,跼以圓方”的制誥文風,但是,如果棄用屬對,可能會給“通事舍人”造成宣讀的困難。后文列舉他的部分制誥有意模仿《尚書》,使用比較拗口的詞匯與句式,可能會給習慣駢文的通事舍人增加斷句的困難,進而影響宣讀的語氣、節奏。因此,制度運行的程序,構成了制約元稹“追用古道”的前提,這也是穆宗所提要求的出發點。元稹在《制誥序》提到“余所宣行者,文不能自足其意。率皆淺近,無以變例”(元稹,中冊 1007),此言雖有自謙的意味,但也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制誥文風,二是改革的徹底性。關于制誥風格,元稹雖然模仿《尚書》,但是他沒有完全剿襲其“佶屈聱牙”(韓愈,《進學解》第一冊 147)的風格,而是形成了“淺近”文風。這種風格的形成,在內則與作者的文學思想有關,在外則應是與王言運作的現實有關,文從字順的制誥顯然更便于宣讀。真德秀指出制誥“貴乎典雅溫潤,用字不可深僻,造語不可尖新”(王應麟 407),“深僻”與“佶屈聱牙”相通,這類詞匯無疑會增加制詞宣讀的難度,與之相比,“溫潤”之詞更適合宣讀,因而此論應當也是針對制誥需要宣讀的實情。關于改革徹底性的問題,元稹批評了唐代制誥過度追求偶對的習氣,但他在制誥中并未棄用對偶,大多數的句式都是整齊劃一的。這說明元稹只是批判過度追求文學性的王言,但不是要革除審美性。具體來說,在語體方面,他較少使用精致工穩的句子,而多使用駢對色彩較弱的對偶句,如“詞源奧深,機用周敏;授之以詔而益辦,扣之以疑而益明。慎獨以修身,推誠以事朕”(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中冊 1106),只是保持疏朗的對偶,與后文列舉的中宗朝《授蘇珦左臺大夫制》(董誥等,第一冊 197)相較,其對偶的精密性是明顯弱化的。在句式上,他將少量的單行散句穿插于整齊的句式之間,而整齊的句式以四字句為主,六字句為輔,雜以其他句式。連續的整齊句式排比而形成的節奏感,是非常清晰可辨的。如前面列舉的《范傳式可河南府壽安縣令》,已引用的部分制詞,其構成是先后連續運用了一個九字句、四個六字句、一個十二字句、兩個六字句、兩個四字句、一個七字句、三個四字句。此外還有未引用的部分,“嗟乎!長人之吏,信在言前,當革非心,無因故態。過而不改,寧罔后艱”(元稹,下冊 1204),即一個二字句、六個四字句。對于這道制誥而言,駢文的色彩主要體現在句式方面,排比句是容易形成和諧整齊的段落感的。至于其中的雜言句,因為缺乏相同字數的句子作搭配,孤立無偶,不僅不能形成自身的節奏感,甚至還會破壞前后文的節奏感,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斷句的困難。不過,這些句子數量很少,以及詞匯比較淺近溫潤,所以造成的宣讀困境也是有限的。元稹的制誥大都是如此樣貌。因此,通事舍人宣讀的實際情況,是他自敘“無以變例”,也就是語體改革不徹底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制度運作的過程與環節,是如何影響相關文章的措辭、表達、風格,以及其改革效果的。

三、 古道與舊例:制誥改革的取徑

新制度的生成多建立在舊制度之上,如何處理既有的律令、規范,這是改革者無法回避的問題。元稹要變革重審美性而輕制度性的舊例,為此他遠溯《尚書》為典范,意圖恢復已經“掃地”的“約束”,這似乎表達了作者明確的態度,即他所追用的古道與唐前期的制誥文風是相對立的。白居易《余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評元稹“制從長慶辭高古”,自注云“微之長慶初知制誥,文格高古,始變俗體,繼者效之也”(《白居易詩集校注》第四冊 1801),也將元稹制誥與此前的“俗體”對立起來。但是從創作來看,元稹對于《尚書》的模仿并非亦步亦趨,對于唐前期制誥也非絕對排斥,而是吸收了其中符合其理念的成分。

白居易認為“制誥,王言也。近代相沿,多失于巧俗。自公(元稹)下筆,俗一變至于雅,三變至于典謨”(《白居易文集校注》第四冊 1928),指出元稹制誥由俗變雅,最終恢復《尚書》所確立的典范。對此,可從兩方面去理解。內容上,前論訓導職業與指言美惡的幾個方面,都能在《尚書》中找到相應的成分。形式上,元稹對《尚書》的語言表達是有所模仿和揚棄的。模仿的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詞匯,他大量使用“吾”“予”“汝”“予小子”“沖人”“爾”“若”等標志身份的人稱代詞,以及“於戲”等語氣詞,這些都是《尚書》常見的。其次,他在句式上也模仿《尚書》。比如《范季睦授尚書倉部員外郎制》“汝其往哉,予用訓汝……爾其戒之,無替朕命”(元稹,下冊 1151),當是模仿《尚書·盤庚》:“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孔穎達 357—358)這種表述形式,營造了如君主耳提面命的敘述效果,拉近了君臣之間的關系。雖然制誥作為“王言”,本應該在其中體現君王的在場,但是這種在場,卻有顯隱之分。在唐前期制誥中,君王似多是以隱身的狀態向對象不明確的他者敘論,如中宗朝的《授蘇珦左臺大夫制》:

烏臺峻秩,望總鐵冠。蒼佩崇班,威高石室。誠副相之榮級,實次卿之通任。前岐州蘇珦,詞吞楚澤,量湛黃陂。既光大廈之材,堪入巨川之用。西京展驥,道掩題輿。右輔憑熊,風超露冕。朱帷霧撤,初停州縣之勞。白簡霜凝,宜屏權豪之氣。(董誥等,第一冊 197)

從文本來看,這道制誥似乎是第三者在概述蘇珦德行政績,缺乏明確的敘述主體和敘述對象。這與《尚書》和元稹制誥的表述有顯著的差別。究竟是親切地模仿皇帝語氣向臣子發言勸喻,還是選擇以第三者的身份訓導敘述,其中就存在對“代天子立言”職分的體認程度的差別。如果從返本溯源的角度來看的話,元稹模仿《尚書》而作的制誥,無疑更為接近制誥的原本。

《尚書》的誓、誥、訓等文類,記載了不少君王或者輔臣的話語,篇幅甚至占據大半以上。元稹受此影響,在制誥中引入了君臣的言辭話語,這是他模仿《尚書》的第三方面。如《楊嗣復權知尚書兵部郎中敕》:

引用的話語為宰相對楊嗣復才能的評價,篇幅占整道制誥的泰半。又如前引《高允恭授侍御史知雜事制》,引述牛僧孺對高允恭家世、仕宦、德行的敘述評價,亦占據近半的篇幅。

身份代詞的使用、句式的模仿、話語的引入,改變了此前制誥以評論為主的表達方式,增強了敘述的色彩,賦予了制詞所涉內容的真實性,這是踐行了作者講究“事實”的理念(詳后)。

值得注意的是,元稹雖然模仿《尚書》,但并非亦步亦趨,而是有所揚棄。首先就是前面所論的“淺近”的文風,無疑就是對《尚書》“佶屈聱牙”風格的摒棄。其次是他能有所發揚,甚至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宋人王禹偁曾與同僚評比唐代元和、長慶年間“詔誥有勝于《尚書》者”,認為元稹“殺人盈城,汝當深誡;孥戮示眾,朕不忍聞”兩句源自但勝于《尚書·甘誓》“不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潘汝士 21)。后者為夏啟在討伐有扈氏前,訓誓軍士,如果不遵從帝命,不僅他們自身會被殺戮于社主前,其子孫也會被牽連誅殺(孔穎達 328),其中透露出明顯的威嚇與殘忍之意。而元稹的誥辭則戒敕牛氏勿好殺,凸顯了帝王的好生仁德,其措辭語氣更為雅正溫和。兩者兩比,高下立判。

元稹對于唐前期的制誥,雖持激烈的批評態度,但他對其中的某些成分仍然是有所沿襲和吸收的。首先,初唐除授三品以上官員,多舉行冊禮儀式,詞臣會撰寫相應的冊文,如:

爾其懸衡處物,虛心待士,求賢審官,循名責實,祗承朝寵,可不慎歟。(《冊唐臨吏部尚書文》)

皇帝若曰:“于戲……爾其勤加恤隱,勉思為政。審之以刑獄,馭之以公平。革剽悍之風,歸淳質之軌。欽茲寵命,可不慎歟?!?《冊段寶元越州都督文》)

皇帝若曰:“于戲……玉門遠控,金城遐阻,人兼北狄,地雜西戎,刺舉為難?!?《冊喬師望涼州刺史文》)(董誥等,第一冊 167、168、169)

以上為高宗朝的冊文,其中,身份代詞與感嘆詞的使用,敘述授任地方的治理之難與君王的誡勉,與元稹制誥結構相似,可以說明他對舊例的沿襲。不過,冊禮存續時間較短,“自神龍之后,冊禮廢而不用,朝廷命官,制敕而己”(劉昫等,第六冊 1804),即在中宗以后就基本停廢了。冊文被制敕取代,但是上述幾個成分沒有轉移到制敕中。同時,冊禮針對的是“三品已上,德高委重者”(劉昫等,第六冊 1804),包括都督、刺史等,使用范圍非常狹小。元稹恢復這些結構,并將之擴展到三品以下官員的除授制敕中,無疑會在形式上增強中高級官員的榮譽感。

其次,長慶之前的制誥也可見訓導職業與指言美惡的結構,尤其是初唐前期的。如高宗朝流放滑州刺史蕭齡之的詔書《流蕭齡之嶺南詔》,稱蕭氏“心如溪壑,聚斂無厭。不憚典章,唯利是視。豪門富室,必與交通。受納金銀二千余兩,乞取奴婢一十九人。赦后之贓,數猶極廣”(董誥等,第一冊 141),細數其欲壑難填的罪行,這與元稹“指言美惡”的表述相通。高宗朝以后的制誥或有保留這兩個成分,但是整體而言,措辭逐漸偏向于簡略、寬泛甚至浮夸。對于這種文風,玄宗曾表達不滿,在答張九齡的謝表中他就提到,“昔掌王言,以宣國命。頃來相習,多事游詞”(張九齡,下冊 803),足以說明唐前期的典型制誥,就是多用不切實際的游詞浮說。

以上分析了元稹如何處理《尚書》與唐前期制誥傳統,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探求同時期的人對元稹制誥可能產生的影響,其中白居易尤其值得關注。

白居易前后兩次擔任詞臣。第一次是在元和二年,他被詔入翰林。在此后五六年間,他起草、模擬了不少制誥,即保存在其文集中的“翰林制詔”(《白居易文集校注》第二、三冊 873—1184)。有的制誥出現因職因地而異的表述,如《除裴堪江西觀察使制》:

江西七郡,列邑數十。土沃人庶,今之奧區。財賦孔殷,國用所系。茲為重寄,宜付長才。同州刺史裴堪,素蓄器干,久經任遇。日者資其忠諒,入為諫議大夫。藉其良能,出為左馮翊。曾未周歲,政立績成。區區一郡,未盡其用。鐘陵要鎮,可以委之。夫簡其條章,平其賦役,徇公率正,以臨其人,而人不安,未之有也。祗服厥命,往修乃官。仍兼中憲,以示優寵。(《白居易文集校注》第二冊 974)

“江西七郡……宜付長才”部分敘述江南西道的重要性,“簡其條章……徇公率正”部分則是誡勉裴堪如何履行職責,都屬于訓導職業的部分。不過,無論是與元稹相比,還是與他自身第二次代言相比,白氏此時所作制誥更加接近唐前期的,尤其是語體,基本都是駢體。

第二次是元和十五年至長慶二年間,他陸續擔任知制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與元稹知制誥時間幾乎重合。其間制誥與前期相比,具有明顯的新變。他將此次制誥集合為“中書制誥”,分為“舊體”與“新體”,前者的語言風格、措辭內容與元稹制誥極為相似。那么,如何看待元白在制誥改革方面的關系呢?筆者認為,鑒于元白交往之頻繁以及彼此共同追求“實”的文學思想等因素,我們不能簡單判斷彼此的授受關系。元稹可能受到白氏早期制誥的影響,并從中吸取合理的成分,這也為他反省制誥的弊病提供了契機。從《制誥序》來看,元稹在代言之前對制誥弊端已經有所認識,原因可能就在這里。當元稹將自己的理念貫徹到制誥中,與其同期代言的白居易認可并實踐其理念,因此兩人的制誥才表現出顯著的共通性。元稹所說的“自是司言之臣,皆得追用古道,不從中覆”,其中應當包括白居易。

由前論可知,元稹的改革是對長慶前制誥的揚棄,而非絕對的革新。他沒有徹底擺脫他所批判的制誥的特點,雙方存在一定的共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元稹的改革是不夠徹底的。但我們不應否認其改革的意義。他的貢獻,與其說體現在革新的徹底性方面,不如說體現在改革的自覺方面。他綜合吸收了《尚書》與唐前期制誥的合理成分,在理論層面予以總結和反省,并在實踐中創造出適合制度運轉又能為后來者效仿的新體式。正是這種自覺的改革,使其與前人不自覺、缺乏理論認識的改革行動區別開來。

四、 事實與褒貶:制誥改革的用意

唐前期的制誥多施用籠統、寬泛、普適的浮詞套話去評價選人政績德行,這種表達方式逐漸形成慣例,即不成文的規定。措辭越具有普適性,就越便于詞臣模仿參考,而它指稱的內容、對象也就越籠統、越抽象,與事實的距離感也越大,從而形成浮游于事實表面的套話。讀者無法根據這些措辭去了解選人真實、豐富的仕宦履歷與績效,制誥的褒貶功能也就無從發揮。

在《制誥序》中,元稹指出制誥制度的功能是“明誅賞之意”,但是因為詞臣“不根事實”的創作,導致褒貶功能無法發揮。由此也說明,制誥功能依賴于制詞“根于事實”的表述,也就是“知所以美之之謂”“知所以罪之之來”。元稹制誥訓導職業的部分,無論是誡勉官員如何履行職責,強調官職的重要性,還是反映銓選制度運轉的細節,都著重強調官職的特異性,所使用的措辭更具有針對性。就指言美惡來說,他比較詳細地敘述選人的德行政績、薦舉者的姓名以及薦舉緣由,充分體現其追求“事實”的思想。在表述方式上,他模仿《尚書》記言傳統,大量使用標志君王身份的代詞,突出制誥為“王言”的特性,強化了文本的紀實色彩。引用君王或者臣僚的言語,則交代了更為具體的選官事實。此外,其淺近平易的文風,可以避免因為引用過多典故、艱澀詞匯而造成語義隱晦,也有助于明晰地傳達事實。

追求事實是元稹一以貫之的文學思想。長慶元年,穆宗令元稹撰寫德政碑,以嘉獎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歸朝的義舉。對于這個任務,元稹曾有過深思熟慮。他認為如果訴諸雕藻與典故,“茍務文章,廣征經典”,就無法達到宣德的效果,“非唯將吏不會,亦恐弘正未詳,雖臨四逹之衢,難記萬人之口”。因此他決定“敘事直書”,“不隱實功,不為溢美”(元稹,《進田弘正碑文狀》;中冊 953),這與其“指言美惡”的思想相通。元稹論白居易文章云“碑記敘事、制誥長于實”(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下冊 1281),“實”與虛詞、浮說相對,指風格質實,內容充實。這也是借評論他人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制誥觀,“敘事直書”或“指言美惡”的表達效果就是“實”。

元稹恢復制誥“指言美惡”的功能,通過敘述事實來表明升黜官職的合理性。其制誥難免存在隱惡虛美成分,但總的來說是擺脫了唐前期制誥程式化的表達習氣,以更為具象化、更具個人性的事實陳述與評價來達到褒貶的目的。這反映了他的以文學影響政教的思想,而其實現方式則象征著文章改革的新現象。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把它與同時期的文學活動聯系起來考察。

中唐具有復古傾向的文學活動,還包括韓柳的古文改革、元白的新樂府創作。韓柳二人主張文章載道、明道,各自理解的“道”或有不同,但是針砭時弊、濟世安民的理念則是共通的。元稹因感于李公垂所作《樂府新題》,“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序》;中冊 717—718)而和之,此舉當是要發揮詩歌批判社會、匡扶時政的功能。受此影響,白居易創作新樂府,其用意更為明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詩集校注》第一冊 78),即繼承采詩傳統,書寫時弊民困,獻納朝廷,希望能影響朝廷決策。這是一種通過文學由下而上地影響政治的思路,也是傳統士大夫以文干政的主要方式。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這兩次文學活動遭到很大的非議和阻力,并且似乎沒有影響決策層。韓愈改革文體的主要目的是排佛與反對藩鎮,他因為上表諫止憲宗迎佛骨而被貶謫潮州,就說明排佛的行為沒有獲得權力的認可。其古文改革雖然吸引了一批同道,但據其自述“仆為文久。每自則,意中以為好,即人必以為惡矣……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及示人,則人以為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韓愈,《與馮宿論文書》第二冊 816),可知其審美崇尚與時代相抵牾。當古文沒有獲得足夠的權力與受眾支持的時候,其功用也就有限。柳宗元所屬的“二王八司馬”集團主導“永貞革新”以改革弊政,該集團的某些政策與柳宗元本人的主張一致,柳氏的思想或在其中發生作用,但這不易坐實(孫昌武 102—103)。元稹樂府詩所引起的社會反應似于史無征,但白居易在李紳、元稹基礎上創作的《新樂府》及其他諷諭詩卻飽受爭議。元和十九年,他自述其《賀雨》《哭孔戡》《秦中吟》等諷喻詩,遭受眾多非議,以至于權豪“變色”,執政者“扼腕”、軍閥“切齒”,“不相與者,號為沽名,號為詆訐,號為訕謗”(《白居易文集校注》,《與元九書》第一冊 324)。由此,我們就不難想象那些同樣具有諷喻色彩的新樂府詩的下場。這也說明如果士人沒有獲取權力的支持,僅憑個人意愿,是很難以文干政的。以上兩次文學活動,均發生在元稹知制誥前,而且他自身也是參與者,揆以常理,他應當會從中吸取鑒戒和教訓。他的制誥改駢為散,當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元稹新樂府的創作理念是“直其詞”(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序》;中冊 718),白居易新樂府的措辭“直而切”、內容“核而實”(《白居易詩集校注》,《新樂府序》第一冊 267),則是他們達成褒貶諷喻目的的方式,這與元稹制誥追求“事實”、恢復制誥褒貶功能的理念有相通之處。但是在具體的程序上,元稹卻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在初知制誥時,他沒有立即改革“俗體”,而是先后爭取丞相與皇帝的支持。借助皇權、相權的威嚴,便可減少阻力和非議,進而順利地將復古理念貫徹于創作中。他的改革影響了其他司言者,從而扭轉了制誥的巧俗文風。換言之,他是利用自身處于政務運轉核心即知制誥的身份,通過公文這種媒介,由上而下地實現文學的褒貶功能。這與意圖由下而上地干預政治的古文運動、新樂府創作相比,代表著顯著的新變。

中國古代文學的不同文體,產生的語境會有不同,這也會導致它們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如我們文學研究者最為關注的以吟詠情性為主的詩文,在其創作過程中,作者個人的主觀意愿起到主導作用,這類作品也表現出顯著的審美特性。另一類以實用性為主的文體,它們的數量巨大,在古代文人的文學創作與政治生活中,意義也相當重要,如本文所論制誥以及章表奏議。我們不能否定作者個人愛好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還應該注意到的是,這類文體更多地會受外在因素的約束,如本文所論的制度,因而也會附著顯著的制度屬性。這種屬性,不僅是指這些文本是制度運作的偶然性產物或者可有可無的結果,還更多地指它們本身就是制度的載體或者體現,密切地契合制度運作的各個環節與細節。換句話說,就是文本與制度構成相伴相生的關系。我們不能否認其審美特性以及從審美的角度對其加以研究的必要性,但如果從產生的語境切入,關注制度運作與文本的關系,那么我們對它們的生成過程、美學特征、流傳演變等,就可能產生新的認識,而這些認識是僅僅從審美角度去研究所無法獲得的。本文從制度角度切入研究元稹的制誥改革,即是這樣一個嘗試。

① 參見劉曙初:《制從長慶辭高古——論元白對制誥文體的改革》,《古籍研究》2(2005):81—94;郭自虎:《元稹與元和文體新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5—58頁;鞠巖:《唐代制誥文改革與古文運動之關系》,《文藝研究》5(2011):50—57;周艷波、岳五九、胡作法:《元稹制誥文簡論——兼談元白與中唐古文運動之關系》,《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11):83—86;周京艷:《中唐元、白制誥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9.4(2012):86—94;胡佩杰:《元稹制誥研究》,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劉萬川:《唐代中書舍人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1—173頁;田恩銘:《文官職位與元稹的身份意識》,《關東學刊》2(2020):110—116。

② 胡佩杰指出元稹制誥能結合社會、政治現實,表達君王的期望、建議措施(42—43);劉萬川指出元稹的制文將前人好鋪排羅列轉變為“合理入情”(168—171);郭自虎對元稹制誥的線性敘述、曲折結構、對君王的真實心意的表述、修辭手法的使用等,有比較細致的分析(35—58);范洪杰指出元稹制誥批判清流無為、弊病重重的士風,將訓誡與政治指導結合起來,闡述治術指導內容(41—49)。關于元稹制誥的“治術”內容,也是本文所論的重點之一,但切入點、分析的文本以及得出的具體的觀點與范洪杰文有所不同。

③ 以中書舍人為例。舍人起草詔令,進呈皇帝御畫日,然后中書省將皇帝御畫日后的制書重寫一份向門下省宣奏奉行,門下寫好覆奏后再向皇帝覆奏,皇帝御畫可,再返回門下省。門下省將皇帝御畫可后的詔令重寫一份,下放到尚書省施行。在這過程中,中書令、侍郎、舍人與門下侍中、侍郎、給事中,或者相關的執掌中書門下的宰相,會在制書中署名。翰林學士草詔之后,也需要經過中書門下簽署施行。(劉后濱 316—322)

④關于駢文的形式特征,張仁清《中國駢文發展史》總結出五點,“一曰多用對句,二曰以四字六字之句調作基本,三曰力圖音調之諧和,四曰繁用典故,五曰務求文辭之華美”(16)。元稹制誥的駢文色彩更多地體現為前兩點,故本文主要分析這兩方面。

⑤ 對于高層官員的貶謫制誥,出于迎合掌權者的旨意的動機,詞臣可能會比較詳實地敘述其罪狀。如李德裕被貶崖州,崔嘏起草詔書,“坐書制不深切,貶端州刺史”(歐陽修 宋祁 5343),就從反面說明,君主的憎惡或者政敵的打壓會影響詞臣對被貶斥者罪行的措辭表述。如果排除這一重因素,詞臣出于避禍心理,擔心激烈的指斥會引來忌恨和報復,則未必會選擇激切的言辭,而傾向于用大而化之的套話。

⑥ 尹占華指出,白居易元和初任翰林學士時,創作的制誥基本都是駢體,元和十五年知制誥時,創作的“舊體”,是學習元稹的結果(蹇長春 尹占華 631),此論不為不當,但似乎沒有指出白居易對元稹的影響。因為這涉及元稹對“舊例”的接受,故本文捎帶論及。

⑦ 關于元稹制誥對同時代人及后人的影響,參見傅璇琮:《唐翰林學士傳論》,沈陽:遼海出版社,2005年,第591頁;鞠巖:《唐代制誥文改革與古文運動之關系》,《文藝研究》5(2011):50—57;范洪杰:《本源〈尚書〉:元稹制誥改革重審》,《文學評論》1(2022):41—49。

⑧ 傅紹磊認為,元稹是因為攀附元和逆黨而獲重用,從而擔任知制誥,元稹起草的部分制誥因此成為元和逆黨打擊政治對手的工具,從而喪失其中立、客觀的立場和態度(52—60)。本文不盡認可他對具體事例的分析,但是揆以情理,元稹制誥可能存在隱惡虛美的成分。

白居易:《白居易詩集校注》,謝思煒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Bai, Juyi.Collected Poetry of Bai Juyi. Ed. Xie Siwe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5.]

——:《白居易文集校注》,謝思煒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 - -.Collected Essays of Bai Juyi. Ed. Xie Siwe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1.]

陳寅?。骸对自姽{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Chen, Yinke..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78.]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Dong, Gao, et al., ed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3.]

杜文玉:《唐至五代時期閤門使的性質及其職能變化》,《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4(2018):55—62。

[Du, Wenyu.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Gemen Shi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47.4(2018):55-62.]

范洪杰:《本源〈尚書〉:元稹制誥改革重審》,《文學評論》1(2022):41—49。

[Fan, Hongjie. “Originating from: Revisiting Yuan Zhen’s Reform of Imperial Proclamation Writing.”1(2022):41-49.]

傅紹磊:《論宦官內爭與元稹及其制誥改革》,《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5(2009):52—60。

[Fu, Shaolei. “Yuan Zhen and the Reform of Imperial Proclamation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onflict within Eunuch Groups.”() 10.5(2009):52-60.]

傅璇琮:《唐翰林學士傳論》。沈陽:遼海出版社,2005年。

[Fu, Xuancong.Shenyang: Liaohai Publishing House, 2005.]

郭自虎:《元稹與元和文體新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

[Guo, Zihu.. Hefei: Anhui University Press, 2010.]

韓愈:《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劉真倫、岳珍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Han, Yu.Collected Essays of Han Yu. Eds. Liu Zhenlun and Yue Zhe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0.]

胡佩杰:《元稹制誥研究》,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Hu, Peijie. “Research on the Imperial Proclamation Writing by Yuan Zhen.” Master’s Thesis: Liaoning University, 2015.]

蹇長春 尹占華:《白居易評傳 元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Jian, Changchun, and Yin Zhanhua.;.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鞠巖:《唐代制誥文改革與古文運動之關系》,《文藝研究》5(2011):50—57。

[Ju, Yan. “The Reformation of Imperial ProclamationWriting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its Relation to Ancient Chinese Movement.”5(2011):50-57.]

孔穎達:《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冊,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31—548。

[Kong, Yingda.The Book of Documents.Vol.1. Ed. Ruan Yu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9.231-548.]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Li, Fang, et al., eds.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1.]

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Li, Linfu, et al.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2.]

劉后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公文形態·政務運行與制度變遷》。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Liu, Houbin.(-):,,Jinan: Qilu Press, 2004.]

劉萬川:《唐代中書舍人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Liu, Wanchuan..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7.]

劉勰:《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Liu, Xie.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Ed. Fan Wenla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8.]

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Liu, Xu, et al.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劉禹錫:《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陶敏、陶紅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Liu, Yuxi.The Complete Works of Liu Yuxi. Eds. Tao Min and Tao Hongy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9.]

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尹占華、韓文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Liu, Zongyuan.. Eds. Yin Zhanhua and Han Wenq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3.]

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Ouyang, Xiu, and Song Q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潘汝士:《丁晉公談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Pan, Rush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孫昌武:《柳宗元傳論》。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Sun, Changw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9.]

唐長孺:《唐代的內諸司使及其演變》,《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52—282。

[Tang, Changru. “Palace 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ir Evolutio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1.252-282.]

王應麟:《詞學指南》卷二,《四明文獻集:外二種》,張驍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83—525。

[Wang, Yingling.Ci-. Vol.2.()Ed. Zhang Xiaof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0.383-525.]

吳訥:《文章辨體序題疏證》,凌郁之疏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Wu, Ne.Preface toEd. Ling Yuzh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6.]

謝伋:《〈四六談麈〉序》,《歐陽修資料匯編》上冊,洪本健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39。

[Xie, Ji. “Preface to.”. Vol.1. Ed. Hong Benji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9.239.]

閻步克 邢義田 鄧小南等:《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

[Yan, Buke, Xing Yitian, and Deng Xiaonan, et al.:.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21.]

元稹:《元稹集校注》,周相錄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Yuan, Zhen.. Ed. Zhou Xianglu.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1.]

張九齡:《張九齡集校注》,熊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Zhang, Jiuling.. Ed. Xiong Fe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8.]

張仁清:《中國駢文發展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Zhang, Renqing..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在线国产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国产靠逼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尤物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久久黄色一级片|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a欧美在线|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国产门事件在线|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综合专区| 久久a级片|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五月天天天色|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天天更新|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狠狠色综合网|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色国产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中文字幕资源站|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九色最新网址| 98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97在线碰|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情侣一区|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久久公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