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瑩
(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 200444)
兒童科普繪本主要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以18歲以下兒童為對象的繪本類兒童讀物。從形式和文體上來說,至少從目前亞馬遜英國的兒童科普圖書排行榜前100位數據來看,針對兒童的科普類圖書主要以繪本的形式出版,這是因為科普書大量依賴于圖片和圖表來表現和傳遞信息。兒童科普圖書對圖片的依賴,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繪本的起源來看,世界上最早的繪本是夸美紐斯(John Amos Comenius)于1658年出版的《看到的世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是現代標準的科普繪本。這奠定了兒童科普類書籍以繪本的形式進行創作的傳統。二是與20世紀70—80年代以來媒介傳播中對圖片的重視和圖像轉向有關,這種圖像轉向徹底改變了知識和故事傳播的方式,圖像的轉向也解釋了為什么繪本是童書領域中最具有革新精神的文體。對圖片的重視在科普繪本中更加明顯,很多時候文字甚至變成了圖片的附屬。三是繪本是被篩選過的適合“描述、解釋、報告、指導、啟發”的媒介,這和科學普及傳播知識的手段高度一致,而科普書和圖片的結合創造出了科普繪本無限的可能性。
科普繪本的界限在學術研究和市場分類中也一直存在爭議,研究者傾向于從功能和目的方面來定義科普繪本。本文英國兒童科普繪本的討論范圍,接近于英文“informational picturebooks”的概念。在英文童書出版中,“informational books”有時也與非虛構(nonfiction)或資訊書(fact books)混用。本文所指的科普繪本的范圍大部分與非虛構、資料類圖書(informational books)重合。例如資料類圖書中針對嬰幼兒的物品概念書(concept books)、字母書、數字書等被排除在出版商和大眾認知的科普分類之外,因而本文沒有涉及。本文通過觀察分析英國童書市場暢銷科普繪本的類別、創作與出版特點,總結對我國科普繪本出版的啟示。
兒童科普繪本類別下的細分類別根據目的和語境不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各類之間也難免有重合之處。大衛·雷(David Wray)和馬瑞·路易斯(Maureen Lewis)從文本內容的目的將科普繪本分為重述、報告、解釋、指導、討論和勸說幾類。佩尼·庫曼(Penny Colman)從文學特質對科普繪本進行分類,如按照虛構與非虛構,細分主題式或百科式,是否有豐富的敘事手法,作者的聲音強弱,圖片的比重等維度。約爾格·麥鮑爾(Jorg Meibauer)則從認知的角度,以描述或敘事,簡單敘事或復雜敘事,以及文字多少來進行分類,并指出,不管哪種分類,都會不可避免地有重合之處。而本文按照出版方和童書銷售渠道的標準對于英國科普繪本的主題進行分類。不過,不管按照哪種分類方法,在英國科普繪本(特別是暢銷科普繪本)的主題分類下,尤斯波恩(Usborne)、DK和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這三家出版社的書都占據著一定份額,已經形成科普繪本的品牌效應。其他常見的以科普繪本為特色的出版社還有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麥克米倫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坎貝爾出版社(Campbell)以及滴滴答答出版社(Tick Tock Press)等。整體來看,英國的暢銷科普繪本排行榜中各出版社的繪本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第一類是科學原理和科學實驗類,即解釋科學現象發生的步驟、構造和原理類的繪本,也包含科學家的發明發現故事。瑪格麗特·馬利特(Margaret Mallett)又把原理類具體分為以下四小類:“步驟和指示”類主要說明建筑的建造步驟等,《如何造房子》()就是這個類型;“敘述說明”類主要講述自然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例如國家地理兒童版本的《為什么》()系列;“解釋”類通常解釋機器的內部構造以及系統是如何建造、如何工作的,例如尤斯波恩的翻翻書(lift-the-flap)和“向內看”(look inside)系列是暢銷榜上常見的此類圖書,再如系列手電筒互動書中《飛機上》()等分冊重在揭示內部構造;“報告”類大多描述電力、磁力的運行機制等,著重揭示背后的物理現象,例如《阿克西姆博士系列之吸鐵石的神奇故事》()。除原理類繪本外,暢銷書中還有很多鼓勵兒童直接動手實踐的科學實驗類科普繪本。DK的《發明實驗》()和國家地理兒童的《可以吃的科學》()均在暢銷榜上。這類書也經常以科學小故事的形式出現,例如《阿達的科學實驗》()和因為《可怕的歷史》()暢銷而順勢推出的《可怕的科學》系列()等,用幽默和一波三折的故事來吸引小讀者。此類科普圖書的目的在于宣揚科學精神,解釋具體的科學原理,描述科學現象發生的過程等,可以拓展兒童的知識領域。
第二類是太空、地質、海洋等宇宙和地球科學類科普繪本,這是目前熱門的出版種類。尤斯波恩和DK是這個類別最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代表書目如尤斯波恩的翻翻書《太空向內看》(),以及DK的《神秘的宇宙》()和《初學者觀星》()等。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版的《兒童第一本太空書》()、《夜空》()、《知識百科:太空》()等也受到兒童的歡迎。作家個人署名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布魯斯·貝茨(Bruce Betts)的《我的第一本星球書》()等。這一類暢銷書的特點是圖片精美而專業,充滿驚奇感,為兒童打開認識宏大世界的窗口。以故事為主的繪本也可融入太空題材的創作,例如兒童暢銷書作家尼克·沙若特(Nick Sharratt)也參與了太空科普題材的創作,出版了《你來選(太空篇)》();一些繪本與兒童熟悉的卡通人物結合,其中《豬小妹在太空》()比較具有代表性;與流媒體制作和播放平臺奈飛(Netflix)合作,根據紀錄片改編的《我們的星球》()也在暢銷榜上。地球科學題材方面,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被海雀出版社(Puffin)再次創作成了繪本版本,使得低齡讀者也能理解。海洋科學也是兒童科普書常見的題材,例如原·佐韋(Yual Zower)的《藍色大書》()以超大的尺寸出版給讀者以視覺上的震撼。海洋題材針對低幼的立體書(pop-up books)也很受歡迎,如DK出版的《翻一翻海底的世界》()就是可以給3歲以下兒童動手翻一翻的科普書。火山、地震、礦石等也是這類科普書的常見主題。此外,一些意料之外的自然現象也總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例如暢銷書《了不起的真相》()和《英國讓人驚嘆的300個真相》()等。

圖1 《你來選(太空篇)》(海雀出版社,2018年7月)

圖2 《有趣的屁股,奇怪的嘴巴》(威爾貝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22年4月)
第三類是自然博物類,包含動植物以及環保等相關題材。首先,動物是使兒童有親近感的題材,其中昆蟲、恐龍更是受兒童喜愛的最常見的科普主題。針對幼兒的有聲書有《動物園的動物怎么叫》()和《叢林里小鳥的歌唱》(),幼兒通過按按鈕就可以聽到動物和鳥類的聲音。DK出版的“首次發現”(First Facts)系列的《昆蟲圖鑒書》()圖片真實清晰,很受小讀者的喜愛。而《有趣的屁股,奇怪的嘴巴》)和國家地理兒童系列的《奇怪但是真的!》()這兩本書,從標題開始就能吸引小讀者的興趣。其他的常見主題還有鯨魚、鯊魚、狼等。其次,和動植物相關的自然博物類圖書致力于傳遞自然知識,培養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英國童書的出版熱點。DK的《神奇的自然》()設計精美,DK兒童系列還出版了《地球上最神奇的地方:1000個難以置信的真相》()。這類書還經常和自然保護組織合作,例如英國有名的自然保護組織國家信托(National Trust)、英國皇家護鳥協會(RSPB)、英國皇家園藝學會(RHS)等。和RHS合作的有《神奇的樹》(),和RSPB合作的有《自然活動書》(),和國家信托合作的有《小小探索家》()等。這種和自然保護組織合作創作科普書的模式,既增強了書籍的專業性,也拓寬了銷售的渠道。由于英國絕大部分景點都屬于以上組織,可以在各大自然遺跡、景點的門口進行售賣,都有助于銷售這類自然兒童科普讀物。這類書很多以套裝的形式呈現,加入了增加互動的望遠鏡、指南針、觀察記錄本等探索工具,能讓兒童利用它們參與到自然探索中來。另外,從動植物和自然相關的題材中還衍生出了環境保護類科普書,此類圖書的愿景在于培養小讀者的社會責任感。例如DK的《太浪費了!》()、馬蒂·莫阿特(Marddie Moate)的《日常的東西》()、科普作家克里斯托弗·洛伊德(Christopher Lloyd)聯合多位插畫家創作的《取決于我們》()、馬丁·多利(Martin Dorey)的《兒童對抗氣候變化》()等。這類選題也經常和女性主義題材相結合,如“小人物大夢想”系列的《格麗塔》()以及“偉大女性”系列的《保護地球的偉大女性》()。也有不少兒童文學作家創作的環保故事書,通過兒童文學作家的力量推廣科普圖書和背后的環保理念,代表書目如朱莉婭·唐納森(Julia Donaldson)的《瓢蟲在海邊聽到了什么》()等。

圖3 《神奇的自然》(DK,2019年9月)

圖4 《自然活動書》(沃克出版社,2018年4月)
第四類是人體生理健康類。尤斯波恩的翻翻書系列有很多屬于這類題材,例如《問題和答案之人體系列》()和《人體是怎么運行的》()等。DK出版社的《知識百科之人體結構》()中有很多只有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專業圖片,體現了作者對科學性的重視和對兒童讀者的尊重。以細菌和病毒為選題,通過幽默的故事介紹人體,是此類科普繪本的一大特色,例如《細菌書》(),CBBC劇集改編的《你的絕妙身體》()以及暢銷書作家亞當·凱(Adam Kay)的若干單本《凱的神奇藥水》()和《凱的人體學》(),還有《我要一個新屁股》()等。整體來說,這類書以讓人驚奇和幽默的方式吸引了小讀者的視線,使得兒童得以接觸人體結構或器官等專業詞匯。
第五類是其他常見的信息類科普書,常見的有知識問答、食譜、百科全書、地圖、職業介紹、圖解字典、廣角場景書(wimmelbooks)等。知識問答類科普書一般選取兒童有可能感興趣的各領域的知識,或進行對錯判斷,或進行專業、幽默的解答。此類書的代表有馬特·盧卡斯(Matt Lucas)的《我的傻傻的真假書》(),集結了很多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件,讓小讀者判斷真假,這也是2022年英國“世界讀書日”的推廣書之一。凱瑟琳·貝瑞通(Catherine Brereton)創作了分具體年齡的知識問答書,如從標題就帶有吸引性的《每個7歲兒童應該知道的神奇的事 實》()等,均受到了小讀者的追捧。食譜方面和知名IP結合的有《哈利·波特烹飪書》();DK也出版了很多烹飪書,例如《一步一步烹飪》()簡單明了,即使是兒童也可以動手制作。技能訓練方面有《如何制作視頻》()、《木工活真棒!》()、《兒童簡易木工活》()等。此類科普繪本的實用性很強,也是兒童獲得全面知識、訊息的重要來源。

圖5 《兒童簡易木工活》(多佛出版社,2000年1月)
圖7描述了截至2021年底,兒童科普暢銷榜上前百位的英國兒童科普繪本的各類別數量和題材偏好。其中暢銷書榜首的10本科普繪本分別為:動植物自然博物類的《恐龍和朋友》();人體生理健康類的《不用尿布了》()、《大腦的力量》()、《凱的人體學》《凱的神奇藥水》;信息類知識問答書《我的傻傻的真假書》《每個7歲兒童應該知道的神奇的事實》《每個8歲兒童應該知道的神奇的事實》();信息類圖解書的《事物是如何運轉的》()以及宇宙太空類的《向上看》()。由此可見,動植物等自然博物類科普繪本占比最重,是英國兒童最為熟悉的科普繪本類別;其次,知識問答等信息類和身體類的科普繪本也很受兒童歡迎,占據暢銷榜前幾位。

圖6 《向上看》(海雀出版社,2019年6月)

圖7 英國科普繪本暢銷榜前百位中各類別繪本數量
觀察以上暢銷榜上的兒童科普繪本,可以看到英國兒童科普繪本的鮮明特色。
首先,英國的暢銷科普繪本強調科學性、文學性、藝術性相結合。自然科學和文學的邊界在英國科普繪本的創作中不再重要,文學中的想象力可以為科普繪本增添色彩,故事情節可以帶領讀者親近文本。無論是贊美大自然,還是描述機械物品,或是以童話等形式來講述科學知識,甚至采用文學色彩濃厚的詩歌等文體,在科普繪本中都不足為奇。如獲得凱迪克獎的布萊恩·弗洛卡(Brian Floca)的陸海空三部曲——《火車頭》()、《登月》()、《燈船》(),都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和詩歌的形式來描述科學事件,使故事讀起來朗朗上口。另外,藝術性也是科普繪本不可或缺的因素。英國暢銷科普繪本都很重視封面的設計和圖片的使用,不會因為內容是科普、讀者對象是兒童而降低藝術水準。加答·李(Galda Lee)、伯尼思·庫里南(Bernice Cullinan)和勞倫斯·西普(Lawrence Sipe)都強調,科普繪本是一種給人愉悅的藝術形式,必須要漂亮、制作精美,足以讓讀者興奮,給人以美的享受、啟迪和驚奇。設計方面,要足夠吸引人,和目標讀者的審美喜好匹配。尼古拉·凡·默爾特(Nikola von Merveldt)也強調給讀者美的感受:“一般來說,科普書用視覺和文字符號‘選擇、組織、解讀’數據,使得讀者更容易接近這些信息,給讀者以知識上和情感上的共鳴。”海倫·阿諾德(Helen Arnold)提出,當人的心和頭腦一起使用的時候,學得最好最深刻。綜合來說,科普繪本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也是為了使讀者獲得閱讀的樂趣,達到情感上的愉悅。自然科學、文學、藝術本身是獨立的審美對象,將科學知識賦以文學性和藝術性,科普繪本可以呈現出獨特的美學和閱讀樂趣。
其次,英國的科普繪本體現了趣味性和兒童性。一些人認為兒童喜歡虛構的故事超過非虛構的科普書,不過佩尼·庫曼指出,首先需要摒除這種偏見,而且也有一些實證研究表明,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喜歡非虛構的讀本超過虛構的故事。出版商也意識到了兒童喜歡看到以直接的方式呈現真實的世界。英國的很多科普繪本打破了這種偏見,改變了傳統科普圖書給人的沉悶印象,相關方法有很多。一是由夸張、幽默、卡通化方式呈現趣味性和兒童性。幽默是貼近兒童的捷徑,科普書也可以善用這一點。例如前文提到的《有趣的屁股,奇怪的嘴巴》,以及《可怕的科學》系列、學樂出版社的《著名死亡》()系列等都是用幽默的方式來講解科學知識。二是用豐富的形態(貼紙書、翻翻書、立體書、電子書及燈光輔助等)來作為媒介。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尤斯波恩的翻翻書系列,DK的立體書,還有英國夸爾托(Quarto)出版社出版的《飛機上》《火車上》()等需要用手電筒才能看到內部結構的書。多樣化的呈現形式無疑為科普圖書增加了趣味性。
再次,英國的科普繪本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科普繪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科普繪本可以利用圖文、版面空間以及聲光電等媒介的特性,呈現更復雜的敘事技巧。沈泓提出,科普繪本可利用空間進行敘事,打破文體的限制和約定俗成,去實驗和探索新的可能性。以紙質書為媒介的敘事模式大部分是線性敘事,而互聯網平臺可以擴展多種敘事模式,利用多種試聽媒介,多平臺聯合,例如3D視圖、VR/AR圖書、配套活動手冊、社交媒體等。創作者要不斷更新理念和技能,站在科學的前沿,用合適的手法拉近兒童和科學的距離。互動的科普繪本可以鼓勵兒童去提問和質疑,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有些科普繪本和活動手冊鼓勵兒童動手,如凡·默爾特所說,這類強調互動的科普繪本可以“為兒童提供接觸真實世界的機會,邀請兒童去觀察、實驗、探索書本以外的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科普繪本還需要從各年齡段的兒童的興趣點出發,適應不同的目標讀者。英國的科普繪本從來不把嬰幼兒排除在科普圖書讀者對象之外,試圖從早期就建立他們和書本的聯系。認為兒童讀不懂科普書的偏見之所以會產生,其實只是因為沒有提供給兒童適合的科普書。DK的“第一次發現叢書”系列()、國家地理兒童系列,甚至某些地圖也有嬰幼兒版本,例如暢銷書《嬰兒牛津地圖》()等。
我國的科普繪本創作和出版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市場。雖然從數量和品種來看,我國的科普圖書出版數量眾多,但是暢銷書中引進圖書占據了很大的比重。科普繪本也是如此,而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促進不愛閱讀的孩子,特別是男孩走進書本。分析英國的科普繪本的出版狀況,可以為我國原創科普繪本創作和出版提供借鑒。
首先是對科普繪本功能認知的啟示。繪本一般是成人寫給兒童的,并且科普繪本一般是具有權威知識的成人所寫的,很多暢銷書榜上的作者有博士頭銜。科普繪本因為這樣雙重的權力不對等,容易帶有說教的性質,所以如何考慮讀者的接受心理,鼓勵讀者和內容發生連接,是需要創作者思考的問題。馬利特建議評價一本科普繪本時應該問這些問題:“作者創作這本書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目標讀者現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作者有沒有思考提供路徑和方法幫助兒童進入這本科普童書的世界?書里的內容有沒有提供想象空間?”科普繪本不應只是灌輸知識、提供信息,它在傳播準確的、可信賴的、相對權威的聲音的同時,也可以邀請讀者進行思考和解讀,強調讀者的能動性,而且繪本的形式本身就讓人愉悅,可以啟發讀者的好奇心。瑪格瑞·費雪(Margery Fisher)提出類似的觀點,即作者不僅要強調科普繪本的準確性、可讀性、設計和圖像內容,還應該鼓勵讀者和所讀的內容發生關聯,也就是說,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吸引讀者去閱讀。拉塞爾·弗里德曼(Russell Freedman)強調科普書有“告知、指導、啟迪”這些功能性的目的還不夠,它“同時也賦予這個內容以生命,創造讓讀者可信的、愿意進入而不愿走出的生動世界”,“好的科普書讓讀者愉悅閱讀”。科普書可以培養讀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邀請小讀者對內容進行延伸探索和反思,而不是被動接受。因此前文提到的那些具有趣味性和兒童性,留給兒童思考和質疑的空間,鼓勵兒童參與閱讀互動的科普繪本,可以得到兒童和市場的認可,并且這種獲取知識的過程才是流動的、真實的。
其次,在科普繪本中,科學性和敘事性、藝術性三者絕不矛盾,要維持其平衡。虛構和非虛構的界限在科普繪本創作中逐漸消融。創作者可以自由選擇文體、媒介、風格、敘述方式。雖然科普繪本的主要目的是科學知識的傳播,但是實現的渠道可以是多樣的,語言也可以是優美的。僅僅偏重科學知識的灌輸,難以激發閱讀興趣,只會拉開和兒童讀者的距離。
再其次,可利用主流作家和熱門IP擴大科普繪本的讀者群體。英國的科普繪本創作不僅把主流作家,特別是主流兒童文學作家納入進來主動參與創作,還與大IP合作,系列交叉,共同吸引兒童科普讀者,這也是值得我國兒童科普繪本創作和出版借鑒的。大量兒童文學作家例如梅雷迪斯·胡珀(Meredith Hooper)、彼得·西斯(Peter Sis),還有英國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朱莉婭·唐納森、尼克·沙若特(Nick Sharratt)也都參與到了科普圖書的創作,可以從他們的固有讀者群中拓展科普繪本讀者。而例如與《哈利·波特》()系列合作的烹飪書,“豬小弟與豬小妹”系列的《豬小妹在太空》,以及《可怕的科學》等系列作品,都在通過IP的力量,再次擴大科普書的市場。
最后,須注意考慮系列科普繪本和獨立科普繪本的關系,因為系列書的優勢與不足是并存的。科普系列書創作多由工作室等集體完成,雖然其有占領市場的天然優勢,但是很多時候也意味著同質化嚴重,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系列書一般會有固定的模式,故事可以預測,很多是出版社策劃行為,并沒有個人作者的署名。套系書中個人的聲音更難發出,導致作品缺少個性。英國暢銷榜上的科普繪本中系列書比較少,單行本比較多。系列書也是需要長期累積、逐步占領市場的,不能因為是系列書而降低了對系列中每本書的質量要求。例如國家地理的《和動物面對面》() 和《怎么變成有錢人》() 系列,霍頓·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的《科學家在現場》()系列,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社的《讓我們讀完找出來》()系列出版已經超過40年,累計達到了150多本,每個單行本都保持較高水準。假日屋(Holiday House)出版社和科普作家蓋爾·吉本斯(Gail Gibbons)長期合作,已形成了每年只出版一至兩冊以作家名字命名的系列書的慣例。英國科普暢銷書中同時推出的系列書也很少,很多都是長期陸續推出的,這樣才能保證每本都是精品,贏得讀者的長年信任。
從英國暢銷的科普繪本和其特點可以看出,科普繪本不僅是科學性、文學性、藝術性的結合,也體現了趣味性和兒童性,更在細節和設計上鼓勵科普繪本與小讀者的生活、年齡相符合的認知興趣發生連接,因此受到了讀者的青睞。同時,科技的發展給科普繪本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和機會,科普繪本可以利用這些優勢,不斷開拓新的形式和媒介,給小讀者帶來智慧的啟迪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