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滄州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河北 滄州 061001)
天牛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昆蟲綱(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是為害林木、園林綠化樹木和果樹的一類重要鉆蛀性害蟲,目前世界已知約4000屬25000種以上,我國已記載2290種。目前天牛已成為我國林業大敵,僅楊樹天牛的年發生面積就達60萬公頃。

圖1 光肩星天牛雄成蟲

圖2 光肩星天牛成蟲刻產卵槽

圖3 光肩星天牛幼蟲

圖4 光肩星天牛幼蟲排屑
化學與物理防治是天牛類鉆蛀性害蟲的傳統防治主要手段,但天牛類幼蟲的為害具有隱蔽性,采用人工捕捉、蛀道注藥、樹干打孔注藥等常規防治手段施藥困難,效果不佳。在各種可供選擇的防治方法中,利用天敵具有環保、可持續控制的特點。而到目前為止,花絨寄甲是已發現的大型天牛的最為有效的天敵昆蟲。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花絨寄甲等天敵昆蟲是實現天牛可持續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今后天牛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
滄州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河北平原東部的黑龍港流域,在林業和園林綠化中鉆蛀性害蟲多有發生,天牛類害蟲以光肩星天牛最為普遍和嚴重,其他還有雙條杉天牛、桑天牛、桃紅頸天牛等,主要危害柳樹、楊樹、懸鈴木、復葉槭、側柏、構樹、五角楓等。嚴重影響道路綠化帶的整體美觀,對城市園林景觀效果的危害也極其嚴重。
2019年至2020年,我單位開展了“滄州蛀干性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研究”項目,經過2年多的觀測研究,證實川硬皮腫腿蜂和中華甲蟲蒲螨對天牛、小線角木蠹蛾等多種蛀干性害蟲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經過連續釋放已在試驗區域逐步形成了種群。在此基礎上,結合近年來我國天牛綜合防治研究的最新進展,2021年我單位又引進了花絨寄甲,進一步開展花絨寄甲與中華甲蟲蒲螨、川硬皮腫腿蜂協同防治天牛技術研究,充分發揮不同生物天敵的防治優勢,提高防治效果,研究不同天敵之間相互影響情況,積極探討在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天牛綜合治理工作的發展方向。
引進花絨寄甲(卵卡)、川硬皮腫腿蜂、中華甲蟲蒲螨三個天敵品種。
花絨寄甲〔Dastarcushelophoroides(Fairmaire)〕又名花絨堅甲、花絨穴甲等,屬鞘翅目寄甲科昆蟲(圖5),是星天牛類(包括黃斑星天牛Anoplophoranobilis、光肩星天牛A.glabripennis和星天牛A.chinensis)昆蟲的重要寄生性天敵。花絨寄甲分布較為廣泛,有很強的耐饑渴能力,存活能力極強,是目前發現的大型天牛類鉆蛀性害蟲最為有效的天敵昆蟲,在防治我國重大蛀干害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圖5 花絨寄甲卵及成蟲
川硬皮腫腿蜂(Scleroderma scichuanensis Xiao)屬膜翅目,腫腿蜂科。是天牛科害蟲的幼蟲和蛹的體外寄生天敵,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和搜索能力,且發育周期短,寄生率高,繁殖力強,有重要的生防價值。
中華甲蟲蒲螨(Pyemoteszhonghuajia)被稱為“蛀蟲殺手”,對天牛、小蠹蟲、木蠹蛾、吉丁蟲、天牛、長蠹、吉丁蟲、象甲等蛀干害蟲具有顯著防效。
以光肩星天牛幼蟲為主要試驗對象,在光肩星天牛危害嚴重的滄州市人民公園、雙金公園、長蘆公園、政通游園、迎賓大道、圖書館北側片林設立6個協同防治試驗區,分布于滄州市區的東部、中部、西部,均具備集中連片林地。同時設置空白對照區(不釋放天敵)。
對天敵釋放方式做3種處理以便對比協同防治效果。
2.2.1 花絨寄甲(卵卡)單獨釋放:釋放量為花絨寄甲卵80-100粒/株(1卡/株);
2.2.2 花絨寄甲(卵卡)+川硬皮腫腿蜂:釋放量為花絨寄甲卵80-100粒/株(1卡/株)+川硬皮腫腿蜂80-100頭/株(1管/株);
2.2.3 花絨寄甲(卵卡)+中華甲蟲蒲螨:釋放量為花絨寄甲卵80-100粒/株(1卡/株)+蒲螨1-2萬頭/株(1管/株)。空白對照區不釋放天敵。每個試驗地點每種處理方式選取5株作為標準株進行觀測。

圖6 花絨寄甲(卵卡)
鑒于中華甲蟲蒲螨寄生昆蟲種類較多,為避免花絨寄甲被寄生,于春季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先釋放中華甲蟲蒲螨7天后再釋放花絨寄甲(卵卡)和川硬皮腫腿蜂。
在釋放天敵后每隔5天對天牛的排糞情況進行觀測,發現排糞孔不再有新鮮糞便排出,視為天牛幼蟲被寄生致死,15天后根據停止新糞排出的排糞孔數推算寄生率,并以此來評價防治效果,同時對不同釋放時間的寄生率進行對比分析。
計算公式:
死亡率(%)=處理后死蟲數量/處理前活蟲數量
校正死亡率(%)=[(處理組死亡率-對照組死亡率)/(1-對照組死亡率)]×100

在試驗區選擇胸徑20cm以下有天牛為害的柳樹,放置花絨寄甲(卵卡),進行林間防效試驗,同時設一個空白對照區,對照區不釋放任何天敵。每個處理選取20株標準株。每隔5天對蛀干性害蟲的排糞情況進行一次觀測,停止排糞視為被寄生致死,20天后根據停止新糞排出的排糞孔數計算寄生率。
試驗結果表明(表1),在人民公園、雙金公園、長蘆公園、政通游園、迎賓大道、圖書館北片林六處實驗林中釋放花絨寄甲卵卡(80-100粒/張),光肩星天牛蟲口數量均隨著時間而減少,幼蟲死亡率為32.70%-38.97%,均顯著高于對照,校正死亡率為21.48%-25.91%。結果表明,釋放花絨寄甲卵卡對光肩星天牛幼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表1 花絨寄甲(卵卡)防治光肩星天牛效果情況
通過對6處試驗區與空白對照區的新排糞孔數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表2),單獨釋放花絨寄甲(卵卡)和利用花絨寄甲卵(卵卡)與川硬皮腫腿蜂協同防治天牛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花絨寄甲(卵卡)+川硬皮腫腿蜂協同治理光肩星天牛幼蟲校正死亡率為50.82%,蟲口減退率達57.60 %,分別比花絨寄甲(卵卡)單一治理高出75.36%和54.92%。

表2 花絨寄甲(卵卡)+川硬皮腫腿蜂協同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蟲效果
通過對6處試驗區與空白對照區的新排糞孔數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表3),獨釋放花絨寄甲(卵卡)和利用花絨寄甲(卵卡)+中華甲蟲蒲螨協同防治天牛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花絨寄甲和蒲螨協同治理天牛幼蟲校正死亡率達到40.58%,蟲口減退率達 47.44%,分別比花絨寄甲(卵卡)單一治理高出40.03%和27.60%。

表3 花絨寄甲(卵卡)+中華甲蟲蒲螨協同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蟲效果
通過試驗進行對比,在林間單獨釋放花絨寄甲(卵卡)、花絨寄甲(卵卡)+川硬皮腫腿蜂、花絨寄甲(卵卡)+中華甲蟲蒲螨三種處理方式對光肩星天牛幼蟲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花絨寄甲(卵卡)+川硬皮腫腿蜂防治效果最好,天牛幼蟲校正死亡率達50.82%,蟲口減退率達54.92%;花絨寄甲(卵卡)+中華甲蟲蒲螨防治效果其次,天牛幼蟲校正死亡率達40.58%,蟲口減退率達47.44%;兩種協同防治效果均高于單獨釋放花絨寄甲(卵卡)的校正死亡率28.98%和蟲口減退率37.18%。
利用“花絨寄甲(卵卡)+川硬皮腫腿蜂”和利用“花絨寄甲(卵卡)+中華甲蟲蒲螨”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蟲,具有協同防治作用,野外釋放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地控制天牛幼蟲危害,較化學防治有明顯的持續效益;兩種天敵協同防治效果均高于單獨釋放花絨寄甲(卵卡)。因此,建議在實際生產應用中可以同時利用兩種天敵的不同寄生特點和寄生時間,防治同一種害蟲,以取得更好地防治效果。
同時,天敵資源的開發和應用,還需以持續利用為主。在實際操作應用中,應根據田間蟲口情況,連續多年投放,建立穩定的種群,達到持續防治效果,并維持生態平衡,助增本地天敵群體功效。用該方法防治天牛類鉆蛀性害蟲,方法簡單,易于掌握,防治效果高,對環境無污染,可起到生態控制作用,在釋放技術成熟后值得在生產防治中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