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曦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武陵山民族地區是“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的重點區域,也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要少數民族地區群眾主動配合參與,具有強大生命力且影響力的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文明建設的優質思想資源。鄉風文明建設具有多重現實價值,一是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動力并促農增收;二是優化人居水平助推打造生態宜居環境;三是繁榮新時代鄉村文化并彰顯文化價值;四是促進社會治理并體現政治價值。著重抓好鄉村文明的建設工作,關注農業提質增效,重視農民的綜合發展,促進農村社會文明進步。本文研究武陵山民族地區的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來推動武陵山民族地區的鄉村文明建設,助推武陵山地區民族村落振興。
國外發達國家進行鄉村建設的歷史悠久,建設內容涵蓋內容廣泛。20 世紀70年代末開始日本的造村運動,關注農村發展、注重開闊國際視角、重視教育,著眼未來是造村運動的要求(韓秀蘭等,2011)。同時段韓國實行的新農村運動,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借鑒案例(李秀峰,2014)。韓國新農村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村地區提高生活水平,促使農村邁向近代化發展(2014,胡國云)。同時對于農民的豐富精神文化高度重視,主要體現為“勤勞、共進、互助”的建設精神,消除部分農民甘愿落后、不求上進的腐朽思想。韓國新農村運動的精髓值得借鑒,但也需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開展新農村建設,促使農民形成自立上進、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積極主動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2010,安虎森等)。通過技能培訓,促使農民的執行力提升。在農村地區引導村民形成勤儉、綠色的生活習慣,廣泛參與村內活動,匯集凝聚力,讓村民具備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互幫互助的集體意識(趙廣帥等,2018)。
國內多數學者從鄉風文明的內涵及建設路徑等方面進行研究。鄉風是一個文化概念,其彰顯一個地域文化的特性,受到傳統文化、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陳炳水,2007)。鄉村文明可依據不同角度進行劃分。多層面即多重理解,可從物質與精神、家庭與鄰里、傳統與現代等不同角度進行理解(張國民等,2013)。在鄉村文明建設路徑方面,基于黨中央和政府的引導,輔助社會公眾參與的方式,達到治理方式多元化、智力資源豐富、治理主體擴充的效果,促使社會治理水平提高(劉升,2019)。農村的社會風氣、農民的文化活動、農村的文化活動設施以及農民教育和培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文明(王芬,2012 )。目前,農村地區存在農民集體意識淡薄,道德失范、文化服務疲軟等非正面現象(趙炎峰,2019)。王承宗(2010 )指出,鄉風基于精神層面,為鄉村的文明建設提供思想和文化支撐以及智力支持。通過引導民眾樹牢生態環保意識和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習慣,創建一個利于群眾生產生活的公平、公正、和諧發展的環境(李佳雨等,2020)。群眾的精神世界充實的前提是需要其主動采取保護環境,提高生產效率的行動,有意識有目標地構建鄉村文化,進而達到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精神狀態良好的目的(王彩棉,2020)。
武陵山民族地區是跨省面積、人口之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地處鄂、湘、貴、渝交匯之處,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交匯地帶。武陵山民族地區地貌具有西南地區普遍特點,多為喀斯特地貌,山川相間,資源富饒。其中3A級景點較多,極具文化特色。在特色農業方面,經濟林、綠色的農特色產品突出體現生態元素,打造蔬果、中藥材、茶業、煙草等特色基地,生產的綠色農特產品適應市場需求且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通過前期文獻的研究和學習,圍繞主題開展進一步探究。本文對武陵山民族地區8個行政村開展調研,共發放問卷 300份,問卷有效率達到 98.6%,收回有效問卷296份。通過數據和相關資料整理,對于前期內容進行總結,從多方面和多角度來探究武陵山民族地區鄉村文明建設實行的策略,以期供相關部門決策參考。
從表1得知,政治參與的熱情并不高漲,呈現54.7%的村民是非主動參與選舉活動。村名有主動置身選舉的人數約31.1%,甚至有14.2%的村民覺得選舉活動與自身無關,呈現漠視政治活動的現象??梢姶迕駞⑴c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不高,多數為被動參與,同時反映出村民政治覺悟不高,對選舉的重視程度不強。從而體現村民“政治冷漠”傾向,具體為政治意識不強,缺乏主人翁精神,法律意識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個人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從而不利于社會文明進一步發展。受制于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以及政治覺悟較低,政治活動相較其他活動帶給自身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較弱,促使選民缺乏參與熱情。受制于基礎設施和場地的局限,流動票箱出現較為廣泛,無固定場所設選舉中心會場,從而也影響參與政治生活的主動性。

表1 村民參與選舉情況
村民文化生活的富足得益于惠農政策的實施,同時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隨即而來的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表2村內舉辦文體活動的情況來看,14.1%的村民認為村內的主要文體活動是文藝匯演,村內舉辦體育比賽、村民趣樂運動會僅占28.0%,知識宣講活動的開展僅占10.8%,甚至有31.5%的鄉村出現無文體活動的現象。由此可見,村民的文體活動較為單一,活動類型較少。村民的空閑時間缺乏趣味性活動,不重視將空閑時間有效利用,不利于組織鄉村文明建設相關活動。

表2 村內舉辦文體活動的情況
武陵山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為主的聚居地,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在表3中可以看出,村內從事傳統手工藝、鄉村文藝的村民少之又少,56.1%的村民表示村內有少數從事民族工藝的傳承,更是有18.6%的村民表示本村沒有從事傳統手工藝、鄉村文藝的情況。例如,現階段苗族的年輕同胞傳承斷裂,體現為部分苗族同胞已被漢化,出現很多苗族年輕人苗語聽說困難的情況。絕大多數年輕人對本民族的文化認識不夠,繼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年輕人更是屈指可數。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會苗語,苗族文化逐漸淡出年輕人的視野,逐漸被漢化。

表3 村內從事傳統手工藝、鄉村文藝情況
當村民面對重大問題決策時,34.8%的村民選擇村委會調解,尋找村內有威望的管理者來調節的占37.2%,極少會尋求法律的援助。在村民的印象中,法律渠道雖正式,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低又無政治地位,難以通過法律來解決問題。當自身的合法訴求或合法權益受損害時,部分村民會考慮到經濟水平、面子問題等諸多因素,而選擇自行處理或不處理。這也反映出當前村民的法律知識儲備欠缺,民主觀念和法律意識較為淡薄。部分村內還存在傳統“家長制”,村民難以真正具有話語權,無法實質性地參與村內決策、村務的治理以及其他公共事務的管理。由于民族觀念和法制思想的落后,加之法律、村規民約制度不健全,影響村民主動爭取民主權利的意愿。

表4 村民間發生糾紛時解決情況
引導村民形成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生活方式,樹立文明健康的積極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文明理念。依據農村實際情況,采取恰當的農村文明培育方法,在村民生活中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符合農村特點的文明理念,使其形成村民思想自覺性和行為自覺性,在思想層面充實鄉村文明建設。打造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確保村民切身利益。解讀村民關注的政策文件、實事問題和熱點話題,回應村民的疑難問題。重點培育“四有”農民,引導村民用先進文化武裝頭腦,建立健全農村人文關懷及心理健康咨詢機制。
一是將生態、醫療、養老、文化產業相結合,充分發揮資源和地域優勢,發揮農業多功能性。發揮農村文化講堂的作用,組建由專業學者和模范人士的宣講隊伍,利用現代化手段,組織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宣講。借助民俗文化活動,開展民族歌舞和體育競技類表演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村民生活;二是加強文化氛圍的熏陶。建文化墻和文化長廊等,將有關傳統美德的故事和現實示例,通過圖畫進行描繪、文字進行記載;三是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開展“文明家庭”“道德榜樣”以及“四講四愛”教育實踐活動等評選表彰活動;四是借助新媒體,將文明鄉風宣傳教育注入兩微一端的網絡文化中,借助互聯網宣傳鄉村文明。
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倫理思想,拓寬道德教育資源。傳統思想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高度一致,借助村規民約、民間歌謠等文化形式,確保鄉村文明有效性,引導村民將傳統文化踐行于實際,銘記于內心,形成鄉村新風尚。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嵌入鄉村文明,提振文化信心,多開展入戶上門宣講,與村民談心談話,了解民眾心聲。結合新媒體宣傳方式,提高先進文化宣傳的高效性,促進村民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多措并舉加強政策理論宣講,強化思想文化建設。將紅色革命文化嵌入鄉村文明,培育激昂向上的鄉村精神。紅色文化精神能夠鼓舞士氣,促使村民具備昂揚的斗志,為鄉村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引導村民樹立法律意識,作為維系鄉村社會穩定的基礎,同時也是促進鄉村文明的重要舉措。一是提升基層組織中村干以及黨員的法治觀念。強調黨員干部,發揮調節人際關系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村干部需要加強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文件的學習,關注時事政治,時刻保持思想先進性,在村民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二是重視法制教育培訓。少數民族地區受到宗族觀念影響,村民法制觀念不強,解決問題的方式存在不妥,缺乏全方位思考問題能力。通過法制教育培訓能夠提升村民法制觀念,加深其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三是采取先進方式對法律進行宣傳。如搭建法律咨詢平臺,在民族文化中融入法律元素,通過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展現和講解,便于村民加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