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俊
(貴州省國有扎佐林場,貴州 貴陽 550201)
森林防火工作是我國長期以來各級林業管理部門的主要日常工作,為強化森林防火組織機構及多機構協調管理,我國自1987年成立以森林防火為主要工作的國家森林防火總指揮部,并設立專門辦公室處理日常事務。直至2018年國家機構調整將國家林業局更名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籌劃分至自然資源部,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機構的設置及相關工作依舊處于統籌規劃階段。2019年4月初,四川涼山木里森林火災造成31名森林消防戰士犧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新時期森林防火及救援工作中,傳統的防火預防機制已無法滿足現階段森林防火要求,因此強化森林火災預防問題探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森林火災意為發生在森林生態系統內,火勢在森林內脫離人為控制,自由蔓延的一種林火行為,對人類和森林生態系統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森林火災作為一種自然災害,由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引起,其中,人為因素是森林火災發生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自然因素。
1.2.1 森林火災的預防有利于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而預防森林火災則符合我國對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減少森林火災發生不僅能夠持續提升我國林區經濟效益,同時可促使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2.2 森林火災的預防有利于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的發展
森林火災是導致森林面積減少的主要因素之一,現階段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森林國土覆蓋率依舊偏低,因此在擴大森林覆蓋的同時預防森林火災是保護我國森林資源的有效手段。唯有在現有基礎上保護森林資源擁有量和擴大森林面積,才能實現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森林經濟、生態效益。
1.2.3 森林火災的預防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森林作為“地球之肺”,在調節大氣生態環境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預防森林火災是進行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保證一定體量的森林資源能夠有效減緩大氣變暖的發展趨勢。一旦發生森林火災,會導致大氣中污染物增多,增加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總量,誘發嚴重空氣污染。同時森林大面積林木燒毀,會直接導致土壤含水量驟減,嚴重影響區域土壤生態平衡,因此完善森林火災預防措施是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直接手段。
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重大火災導致大量森林資源被毀,也引起政府對森林防火的高度重視。經過多個時期的森林防火攻堅建設,我國森林防火事業蓬勃發展。在防火救災隊伍建設、滅火設備、配套設施建設上均有質的飛躍。直至今日,我國已經建成由各級森林防火指揮部協調的一線森林消防隊伍,包括森林防火機構、基層林業管理單位、森林防火消防隊伍,轉隸武警森林部隊。
森林火災的發生具有偶然性,而對歷年森林火災統計數據分析,則是衡量森立火災預防管理工作的客觀質變。圖1是2003年至2018年我國火災的變化情況,可見我國森林火災頻次從2009年呈驟然下降趨勢,且基本穩定在每年3000次左右。圖1中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森林火災發生率維持在較低水準,未超過0.7%的森林火災管理界限。相對于20世紀每年動輒上萬次的火災發生次數、大面積過火相比,我國現階段森林火災預防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每年為國家節省了大量森林滅火財政支出。

圖1 2003-2018年我國林火發生次數和森林受害率年度變化情況
為進一步明確我國森林火災預防管理工作在世界國家中的總體地位,本研究將我國每年發生林火次數與美國野外火災同期發生次數進行對比。美國現階段擁有林地面積3.1億hm2左右,且配備了先進的滅火裝備及完善的林火管理機構。為避免林地面積差異對結果的影響,本研究將每年火災發生次數各自除以當年林地面積,獲得圖2數據,通過下圖數據可知,我國每年每千公頃林地火災發生次數以及平均單次火災受災面積趨于穩定且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分別為0.02次/(khn)和0.006khm2±T;低于美國同期數據至少一個數量級。

圖2 2008-2018年我國森林火災與美國野外火災年度統計數據對比:(a)每千公頃林地面積火災發生次數;(b)平均單次火災導致過火受損面積。
對森林火災數據進行統計,是對森林消防應急響應、消防裝備建設以及撲火施救能力等實際工作成效的檢驗。通過上述數據分析,近些年我國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相比美國林業管理業績占明顯優勢,表1是森林防火工作管理重點和執行方式。

表1 森林防火工作管理重點和執行方式

人員逃生與避難 日常防火演練與防火工程的系統建設當地森林防火部門、森林防火隊伍及本地志愿者防火分隔與自滅設立防火阻隔帶與自滅系統,日常定期監測當地政府機構、財政局、應急管理局、林業局
如若以年度平均單次火災森林受害面看作是森林火災預防管理的綜合實力考核,每年千公頃林地面積發生火災次數則代表著森林相關管理單位的工作水平以及實際管理效果。
若要想提前發現林火險情有效規避林火隱患,首要工作便是掌握詳細的林火風險源類別、起因等,提前制定詳細處置方案。這就要求森林管理單位要結合西區林地、氣候特征以及人類活動特性等情況,合理分析火源以及可能導致林火的具體原因,根據不同季節、時段預測火災發生的概率及方式,制定規范化的林火應急處置方案并定期演練。現階段大多數森林管理單位依舊延續著傳統風險源管控模式,通過宣傳警示的方式避免火源進入林區,卻沒有具體的管控落實行動以及處置措施。此外也沒有對管轄林區劃分火險區域分級,不利于火險發生初期發現起火點及預警行動。
當火災預防出現失誤導致林火發生后,高效林火滅火技術是預防林火險情進一步擴大的關鍵手段,吊桶灑水是我國南北方應對森林火情的慣用滅火方式。由于南方水源豐富,可用于吊桶取水的水源點密集,在實戰中有著良好效果;而北方由于水源限制,吊桶取水不便,因此在實戰中效果較差。在北方應針對其少水特征通過K-32飛機懸掛機腹水箱的方式進行森林滅火。結合當前國際森林防火形勢,很多國家都越發重視化學滅火制劑的開發研究與應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大量投入資金研究化學滅火,將其發展成為森林滅火的一種高效手段。在新聞中時常可見航空化學森林滅火場面,滅火速度快速且有效。反觀我國自九十年代引進航空化學滅火以來,始終存在滅火技術落后、發展速度緩慢、化學制劑研發滯后等問題,加之航空化學滅火資金沒有得到保障,因此沒有得到重視和推進。地方受資金限制,在重大林火災害發生時,存在航空化學滅火中飛機數量投入少,飛機載藥數量有限、滅火載藥效果不好、其滅火效果不能得到充分展現等問題。相關防火部門認識不到航空化學滅火的有效作用,致使得不到推行。直到今天,我國現投入的護林飛機還僅僅是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并沒有大規模列裝大型固定翼化學滅火飛機,其所載滅火制藥相比發達國家也存在一定差距,其航空化學滅火作用得不到實際發揮。
現如今森林資源作為重要的生態環境資源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它屬于人類的共同資源,而森林防火也就不只是一個部門的職責,應該由全社會共同承擔。但在當前新形勢下,人們關于森林防火的意識并不高,還沒有認識到森林防火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而不只是由地方政府或獨立部門負責。因此,很多森林防火不文明現象依舊存在,攜火種上山、在林區亂扔煙頭、燒紙掃墓、焚燒樹葉等,這些都是引起森林火災的重要人為因素。而且,目前森林防火教育僅采用發放宣傳單和林區喇叭進行宣傳,宣傳途徑比較單一,宣傳普及面狹窄,防火工作開展不到位,等到森林火災真正發生時,群眾不能冷靜面對災情,有秩序逃離火災現場,人員傷亡等隱患大大增加。
通過強化森林防火制度與規范體系建設,可以形成完整的森林火災防控機制,全面監控火災風險,在面對森林火災災情時,迅速做出有效回應。防火制度與體系切實落行,防火責任合理分擔,有利于防火巡查、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等日常防火行為履行,有效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所以,強化防火制度與規范體系建設首先要建立制度與規范標準,包括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人力建設標準,基礎設施使用標準、人力資源考核標準等,使各項行為有相關制度可依,完善森林防火制度體系。其次,應明確防火責任劃分,構建完整的規章制度,總結體系所涉及的所有部門(當地政府、林業局、應急管理局、相關企業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劃分防火責任,切實落實防火任務。
4.2.1 加快推廣航空滅火技術使用
針對我國南北水資源現狀,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在北方開展吊桶灑水滅火的同時,缺水期使用直升機實施機腹水箱灑水滅火。同時,加大對航空滅火技術的資金投入,對航空滅火所用機型和所攜滅火藥劑進行研究,針對不同地形、不同火勢使用不同類型的飛機機型和滅火藥劑,建立多元化滅火方案,大力推廣航空滅火技術的使用,提升森林防火應急處置能力。
4.2.2 建設航空滅火專業隊
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滅火隊伍可以有效應對緊急情況下發生的火災險情,可以從隊伍建設角度,選拔專業人才,建設成一支具有規模的航空滅火專業隊。基于應急管理機構改革現狀,投入建設資金,成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航空滅火隊。可以從滅火與救援兩方面入手,建設大型航空化學滅火專業隊與大型直升機營救隊。可以與有合作前景的航空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保障專業隊伍的建設。
4.2.3 改變傳統的森林火災撲救方式
在森林火災撲救方式上,傳統方式主要為地面撲救方式,沒有了解航空撲救的優勢,應轉變思想觀念,充分了解航空滅火這一新型滅火方式。火災發生時,時間因素極大影響救援,在火災發生初期,就應迅速采取航空滅火,遏制火勢的發展和蔓延,使用航空滅火,將地面救火人員轉向航空救援專業隊伍,有效減少滅火營救過程中人員傷亡風險,提高救援效率。
4.2.4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防火意識
加強防火宣傳教育可以增強全民防火意識,使人人參與到防火活動中,對森林防火意義重大。當地的政府部門、林業部門、應急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采用多種宣傳方式,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方法,宣傳森林防火的重要意義。
4.2.5 采用多媒體宣傳方式
對于森林防火可以廣泛借助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絡等新媒體資源,宣傳森林防火的有關法律、火災預防方式和火災面前緊急避難知識。在林區附近及林區內,設置防火宣傳牌、防火電子顯示屏、危險警告牌,張貼防火宣傳標語。向森林周圍居住的村民和旅行者等流動人員,發放森林防火宣傳手冊,普及森林防火知識。
4.2.5 拓展新型宣傳方式
除了基本的多媒體宣傳方式,還應在這些基礎上研究新的宣傳方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宣傳森林防火制度的相關法律,通過公眾號和手機短信等方式推送防火資訊,通過火災撲救演練展示防火具體方法。利用宣傳車和語音播報系統,加強轄區內所有民眾的防火意識,全方位落實森林防火措施。
新形勢之下,我國森林火災受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很多問題,不利于森林火災的預防。結合當前形勢,森林防火工作應順應時代發展,強化體系建設,科學管理。實行實時監督,遏制火災苗頭;健全森林防火保障機制,確保防火物資與基礎設施齊全;打造專業滅火團隊,最高效率解決救援問題,使森林火災有完整的應對機制。同時,社會各界都應提高森林防火意識,通過各種形式的森林防火教育宣傳,減少火災的發生。
希望通過本研究,為我國政府提供一定森林防火制度與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參照;林業部門要繼續加強森林火災監控,改革滅火團隊建設,落實滅火舉措,提高滅火效率;應加強對全社會成員的防火宣傳教育,引導民眾積極參與,增強全民防火意識,降低火災發生概率,保護好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促進環境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