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謙,艾美鳳,盧仙榮
1.福建省南平市第二醫(yī)院病理科,福建 南平 354200;
2.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七醫(yī)院體檢中心彩超科,福建 南平 353000
肺腺癌(LADC)好發(fā)于老年群體,中青年群體尚不多見,但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近年來LADC發(fā)生率呈年輕化趨勢發(fā)展[1]。相關研究表明,在多種惡性腫瘤中,不同年齡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各異,而臨床病理特征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2]。于雪婷等[3]研究顯示,年齡<35歲的乳腺癌患者腫瘤細胞侵襲性更強,TNM分期Ⅲ-Ⅳ期占比更高,且患者預后更差。由此猜想,LADC患者年齡可能與臨床病理特征有關,而明確LADC患者年齡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可能對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但目前相關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通過比較不同年齡LAD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差異,旨在分析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與患者年齡的關系,為未來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福建省南平市第二醫(yī)院2015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150例LADC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94例,女56例,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54.69±4.26)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17.5~24.8 kg/m2,平均BMI(21.03±1.05)kg/m2,有吸煙史76例,有惡性腫瘤家族史24例。
(1)納入標準:①LADC符合《中國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4]中相關標準,且經(jīng)組織病理學確診為LADC。②均為首次就診。③均為原發(fā)性惡性腫瘤。(2)排除標準:①合并胃癌、結直腸癌等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心肌炎、腎衰竭等重要臟器疾病。③既往接受手術或放化療治療。④合并感染性肺炎、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
設計基線資料填寫表,仔細閱讀患者病歷、免疫組化檢查結果等資料,記錄研究所需相關資料。(1)腫瘤直徑(<3 cm、≥3 cm)。(2)TNM分期(Ⅰ-Ⅳ期)[5]。(3)淋巴結轉移[6]。參照國際肺癌研究協(xié)會提出的胸內(nèi)淋巴結轉移相關標準,結合CT檢查提示淋巴結最短直徑>10 mm,且無鈣化表現(xiàn)即可判定。(4)組織病理學類型。取手術切除的病理組織,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厚4μm,免疫組化法染色后,根據(jù)免疫組化結果判斷組織病理學類型,免疫組化試劑選用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組織病理學類型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潤腺癌、浸潤性腺癌。(5)腫瘤細胞分化程度。高分化腺上皮腫瘤細胞呈肺泡狀、管狀、乳頭狀排列,細胞無明顯異型,少見核分裂表現(xiàn)。中分化腺上皮腫瘤細胞呈管狀或片狀排列,無黏液分泌,細胞異性明顯,少見核分裂、壞死表現(xiàn)。低分化腺上皮腫瘤細胞呈片狀或實質狀排列,有灶性腺樣結構或黏液分泌,細胞異型明顯,可見核分裂、壞死表現(xiàn)。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0例LAD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見表1。

表1 150例LAD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情況
150例LADC患者中年齡<45歲29例,占19.34%(29/150),年齡于45~59歲71例,占47.33%(71/150),年齡≥60歲50例,占33.33%(50/150)。
不同年齡的LADC患者腫瘤直徑、組織病理學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LADC患者TNM分期、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5歲LADC患者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腫瘤細胞低分化占比高于45~59歲、≥60歲患者,且45~59歲LADC患者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腫瘤細胞低分化占比高于≥60歲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的LAD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情況 例(%)
2.4.1 LADC患者TNM分期、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 經(jīng)Kendall’s tau-b相關系數(shù)檢驗分析結果顯示,LADC患者年齡與TNM分期、腫瘤細胞分化程度均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P<0.05),即LADC患者年齡越低,TNM分期Ⅲ-Ⅳ期、腫瘤細胞低分化風險越高,見表3。

表3 LADC患者TNM分期、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與年齡的關系分析情況
2.4.2 LADC患者淋巴結轉移與與年齡的相關性回歸分析 將LADC患者淋巴結轉移情況作為因變量(1=轉移,0=未轉移),將LADC患者年齡作為自變量(變量賦值:2=<45歲、1=45~59歲、0=≥60歲),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LADC患者年齡與淋巴結轉移有關,患者年齡低可能是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因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1,P<0.05),見表4。

表4 LADC患者淋巴結轉移與與年齡的相關性回歸分析結果
年齡是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且既往研究顯示,發(fā)病年齡<40歲的肺癌患者約占全部肺癌的5.1%[7]。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150例LADC患者中有19.34%
a表示與<45歲LADC患者同指標比較,P<0.05;b表示與45~59歲LADC患者同指標比較,P<0.05。的患者年齡<45歲,顯著高于上述研究結果,這一結果差異可能與兩個研究納入肺癌類型不同有關,也說明臨床應重視肺癌患者發(fā)病年齡。
目前,吸煙與肺癌的關系已被臨床證實,且據(jù)報道,煙草接觸呈年輕化趨勢,同時吸煙者每日吸煙量逐漸上升,從而中青年群體肺癌發(fā)生風險逐漸升高。同時,相關研究指出,中青年群體LADC發(fā)生率遠高于老年群體[8]。顧磊[9]研究指出,不同年齡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各異,且年輕的結直腸癌患者腫瘤細胞惡性度越高,總體3年生存率低下。因低年齡結直腸癌患者腫瘤細胞惡性度高,總體生存率較低,因此,明確不同年齡LAD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情況,對臨床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尤為必要。本研究結果顯示,<45歲LADC患者TNM分期Ⅲ-Ⅳ期、腫瘤細胞低分化占比高于45~59歲、≥60歲患者,且45~59歲LADC患者TNM分期Ⅲ-Ⅳ期、腫瘤細胞低分化占比高于≥60歲患者,初步說明<45歲LADC患者TNM分期Ⅲ-Ⅳ期、腫瘤細胞低分化高風險。進一步經(jīng)Kendall’s tau-b相關系數(shù)檢驗分析結果顯示,TNM分期、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與LADC患者年齡均呈負相關,說明年齡較低LADC患者TNM分期Ⅲ-Ⅳ期、腫瘤細胞低分化風險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老年LADC患者病情早期支氣管受侵犯可能會出現(xiàn)刺激性咳嗽、痰血等癥狀,加之老年患者多合并自身基礎疾病,需到醫(yī)院定期就診,從而可能會早期發(fā)現(xiàn)疾病。相反,青年、中年LADC患者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顯著,僅有咳嗽、胸痛等癥狀,患者自身重視度低,同時醫(yī)生容易忽視青年、中年患者病情,且青年、中年患者機體代謝較快,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從而病情可能會進展至TNM分期Ⅲ-Ⅳ期。在腫瘤細胞分化程度方面,青年、中年LADC患者在察覺自身癥狀后,多會自主服用抗生素治療,待癥狀長期未緩解或緩解一段時間復發(fā)后再就醫(yī),此時病情已進展,腫瘤細胞侵襲度增強,從而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快速增殖,增加腫瘤細胞低分化風險[10]。本研究初步比較不同年齡LADC淋巴結轉移情況,后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LADC患者年齡與淋巴結轉移有關,患者年齡低可能是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因子,說明年齡低LADC患者也可能存在淋巴結轉移風險。同時有研究顯示,惡性腫瘤患者TNM分期與淋巴結轉移有關,TNM分期高的患者淋巴結轉移風險更高[11]。因此,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TNM分期Ⅲ-Ⅳ期的青年、中年LADC患者可能存在淋巴結轉移風險,因此,對于TNM分期Ⅲ-Ⅳ期的青年、中年患者,應盡早進行淋巴結轉移檢查,以早期明確病情,并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此外,有報道[12]指出,相比老年LADC患者,青年、中年患者預后較好,這一結果可能與青年、中年患者免疫系統(tǒng)相對平衡、腫瘤免疫應答較好有關。但本研究并未觀察不同年齡LADC患者預后情況,研究存有局限,未來仍需展開不同年齡LADC患者預后對比研究,以明確青年、中年LADC患者預后情況。針對本研究得出的結果建議,對于年齡<45歲的LADC患者,臨床確診后應盡早采取手術、放化療等綜合治療,以遏制疾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LADC患者TNM分期、淋巴結轉移、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與年齡有關,且年齡<45歲的患者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腫瘤細胞低分化高風險,臨床可據(jù)此提出針對性治療方案,可能對改善年齡<45歲的LADC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