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結蘭,藍仕琪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肛腸外科,佛山 廣東 528000
低位吻合術是低位直腸癌的主要術式,部分患者需攜帶永久性結腸造口,由于造口改變了糞便的排出途徑,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較大的不便,患者精神壓力增加,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有研究[1]發現,自護效能是生活質量、精神壓力的重要中介,較高的自我效能可提升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護能力、自我管理行為及疾病應對方式。有報道[2]顯示,結腸造口患者的自護效能與生活質量及健康行為呈正相關,提升自護效能,有助于提升其對疾病的適應能力及生活質量。本研究調查了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護效能現況,并分析了影響因素,旨在為制定自護效能提升方案提供指導。
選取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肛腸外科2018年6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6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3例,女43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52.80±12.74)歲;結腸造口病程10個月~9年,平均病程(4.85±1.26)年。納入標準:(1)均為永久性結腸造口。(2)知情知悉并同意研究內容。(3)具備良好聽力、語言、理解功能。(4)年齡≥18周歲。排除標準:(1)酗酒、藥物成癮、吸毒。(2)身體殘疾。(3)有精神疾病或嚴重認知功能障礙。
(1)自護效能。采用Bakkers造口相關自我效能量表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該量表包含造口照顧效能與社交效能2個維度(22個條目)及6個單獨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為“沒有信心”“有一點信心”“有信心“很有信心”“非常有信心”,對應1~5分,問卷總分為28~140分,依據信心得分高低分為三個等級,根據得分情況分為低效能(<65分)、中等效能(66~102分)及高效能(≥103分)。該量表兩個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0.94、0.95[3]。現場發放問卷調查表,患者填寫完畢后,檢查問卷填寫完整性并回收。(2)人口學資料。設計人口學調查問卷,包含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婚姻狀況,由患者填寫后回收。(3)疾病特征。包含患者的結腸造口病程、造口類型。(4)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癥狀群,包含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瀉、便秘、腹脹等)、呼吸相關癥狀(咳嗽、呼吸困難等)、心理相關癥狀(焦慮、抑郁)。心理癥狀采用Zung氏1971年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表(SDS)[4]評估患者焦慮及抑郁現況,SAS量表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包含反向評分5項,20個條目總分加總為焦慮粗分,焦慮標準分=抑郁粗分×1.25,其中SAS標準分≥50分為焦慮。SDS量表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包含反向評分10項,抑郁標準分=抑郁粗分×1.25,其中SDS標準分≥53分為抑郁。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one-way ANOVA分析。以造口相關自我效能問卷得分為因變量,其余為自變量,行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6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護效能中,低效能、中等效能及高效能占比分別為26.04%、56.25%、17.71%,造口相關自我效能問卷得分平均分為(79.43±15.88)分,見表1。

表1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護效能現況
單因素分析顯示,家庭月收入、婚姻狀況、胃腸道癥狀、呼吸道癥狀及心理相關癥狀因子下的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造口相關自護效能問卷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護效能影響因素分析
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家庭月收入、婚姻狀況、胃腸道癥狀、呼吸道癥狀、焦慮、抑郁是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護效能問卷得分的影響因子,線性回歸方程為y=86.540+2.018(X1)+4.260(X2)-1.895(X3)-1.884(X4)-2.340(X5)-2.582(X6),見表3。

表3 擇期行肺癌根治術患者的CD-RISC得分相關因子的線性回歸分析
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位居全身癌癥中的第3位,手術是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其雖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期,但需終身攜帶造口袋[5]。永久性結腸造口將給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領域帶來較大的影響[6-7]。生理層面:永久性結腸造口將引起二便困難、性功能下降、疼痛、疲乏、精力下降等癥狀;心理層面:永久性結腸造口后帶來的體像下降、異味感、生活狀態的巨大改變,極易誘發或加重焦慮、抑郁、恐懼、悲觀等負面心理;社會功能領域:患者可出現自我封閉、拒絕人際交往、病恥感、社交退縮等,導致社會功能低下。因此,需重視永久性造口術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侵蝕,積極開展相關教育或干預,提升或維持其現有的生活質量。
自護效能是反映患者主動參與治療、護理、康復的指標,自護效能可影響健康行為的持久性,調節面對困難努力程度與心理應對方式,影響思維模式與行為效率實現調控自護能力。研究發現,自護效能與患者體驗的胃腸道癥狀群(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皮膚相關癥狀群(皮膚干燥、皮疹、手足綜合征等)、呼吸相關癥狀群(胸悶、心悸、咳嗽、呼吸道感染等)及心理相關癥狀群(焦慮、抑郁、痛苦、軀體化等)程度密切相關[8-9]。程春梅等[10]研究顯示,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自護效能呈正相關。良好的自護效能反映了疾病自我照護水平,提升自護效能可增強患者自我照顧意愿,改善負面情緒,提升疾病適應能力、治療依從性,繼而提升生活質量[11]。以往在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中,患者的自護能力未能得到重視,多數造口護理工作由護士與家屬完成,患者少有造口自護機會。隨著造口用品設計得更加便捷與人性化,多數患者在有足夠的意愿下,經技巧培訓后可參與造口自護。有報道[12]顯示,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護效能處于中、高等水平比例為70.0%,本研究患者的自護效能處于中、高等水平的比例為73.56%,與國外的75.0%~90.0%[13]有所差距,說明本地區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護效能仍有提升空間。
本研究顯示,家庭月收入、婚姻狀況、胃腸道癥狀、呼吸道癥狀、焦慮、抑郁是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護效能問卷得分的線性回歸影響因子。自護效能與上述因子的內在關聯主要為:(1)家庭月收入。永久性結腸造口帶來的不僅是造口用品費用的增加,還伴隨了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的下降,家庭月收入越高,患者的經濟支持能力越理想,在面對疾病時有更好的經濟能力支持疾病的治療與護理,自護效能越理想。(2)婚姻狀況。已婚患者的自我效能狀況明顯優于非已婚患者,夫妻是彼此最親密的人,在患者面臨疾病困擾,可提供生理上的幫助及精神上的支持,有配偶的患者更有信心適應疾病,這對于提升自護效能有積極的幫助。(3)胃腸道癥狀。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胃腸道癥狀包含惡心、嘔吐、味覺改變、腹瀉、胃脹等,上述胃腸道癥狀可帶來患者明顯的軀體不適感,加重軀體負擔。Zhang等[14]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效能與胃腸道癥狀關聯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與胃腸道癥狀呈明顯的負相關。胃腸道不適癥狀影響患者進食,誘發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精力不足、活動意愿下降,加大對疾病進展、生活的擔憂,打擊自護信心,降低自護效能。(4)呼吸道癥狀。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呼吸道癥狀包含咳嗽、呼吸困難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心悸等癥狀,上述癥狀加重了患者心肺負擔,降低了活動能力,限制了人際交往,增加了心理壓力,導致自護效能下降。(5)焦慮與抑郁。焦慮與抑郁是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常見的負面心理,與胃腸道癥狀、呼吸道癥狀并列為常見癥狀群。焦慮與抑郁的發生與進展,除了與疾病及永久性造口帶來的沉重生理負擔、生活質量下降有關外,常見癥狀群間亦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協同進展。焦慮與抑郁與自護效能關聯密切,有研究[15-16]發現,焦慮與抑郁不僅可導致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護效能降低,還可增加患者報告的癥狀群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導致自護效能下降。自護效能是心理層面上疾病應對水平,焦慮與抑郁可能延長或間歇性誘發負面心理,降低了患者“生理癥狀群”的耐受閾值,引起自護效能下降,因此需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況,采取積極措施協助患者緩解負面心理,以促進自護效能的提升。
綜上,本研究中,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護效能處于中等水平,家庭月收入、婚姻狀況、胃腸道癥狀、呼吸道癥狀、焦慮、抑郁是影響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護效能的相關影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