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胃息肉常采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能夠有效切除病理組織[1-2]。由于手術屬于入侵式治療手段,再加上患者對于治療過程的認知并不清晰,容易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態,增加應激反應發生程度,對治療效果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加強圍術期護理干預尤為重要[3-4]。醫護一體化護理將醫生、護士看做一個整體,通過相互協作、共同配合,提高護理工作專業性與科學性。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在胃息肉內鏡下治療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2例胃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0.51±5.01)歲;息肉部位的胃體、胃竇、胃底分別為16例、17例、13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50.60±4.97)歲;息肉部位的胃體、胃竇、胃底分別為17例、18例、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胃息肉,治療選擇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參與時均為自愿。排除標準:認知不清晰,病例資料缺失。
對照組采取常規干預:耐心闡述胃息肉發病原因、內鏡治療的目的,協助患者完成常規檢查項目;時刻監測患者各項體征,若發現異常,應當立即采取處理措施。觀察組實施醫護一體化護理:(1)建立一體化團隊。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主治醫師、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加以全面性的評估,分析護理過程中的困難與關鍵點,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2)術前共同訪視。術前1 d醫生、護士共同到病房探視患者,主治醫生介紹具體治療方案,講解內鏡治療的優點和安全性,由責任護士采用有效的宣教方式,比如:播放視頻、圖文結合等,讓患者可以對疾病的發生因素、手術治療過程等相關內容有清晰的認知,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并告知患者如何有效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通過講解治療成功案例讓其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宣教完畢后,醫生進行補充,耐心解答患者疑問。(3)術中配合。準備好手術所需器材,協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主動配合醫生完成體征監測、術中用藥、標本采集、送檢等工作。(4)飲食護理。依據患者病情和飲食習慣,由醫生、護士共同制定飲食方案,以患者的病情狀況以及飲食喜好為參考,小組成員共同商議患者的飲食方案,術后6 h內不可進食,待體征穩定后可食用流食,術后48~72 h依據患者情況,酌情囑咐其食用半流食、軟食,逐漸恢復正常飲食。食物選擇要含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避免進食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5)并發癥預防護理。①遲發性出血。囑患者避免劇烈運動,時刻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了嘔血、黑便、腹肌緊張等情況,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匯報醫師處理。②穿孔。加強病房巡視,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若出現腹痛、腹脹等異常情況,立即匯報處理,嚴格臥床休息,絕對禁食。③切口感染。每日清潔、消毒切口及周圍皮膚,嚴格遵循無菌原則,保持切口周圍皮膚清潔。④胃腸功能障礙。囑患者多食蔬菜瓜果,多飲水,協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環形按摩腹部,5~10min/次,2次/d。干預至患者出院。
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術后康復和并發癥發生情況。(1)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5]和抑郁自評量表(SDS)[6]進行評估,其中包括睡眠、精神運動等方面障礙程度,用于評價患者負性情緒。兩個量表均有20個項目,采用1~4分計分法計分。SAS量表評價臨界值50分,50~59分表示患者有輕度焦慮,60~69分表示患者有中度焦慮,≥70分表示患者有重度焦慮。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得分越高,負性情緒越嚴重。(2)記錄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首次排氣、首次排便和住院時間。(3)統計兩組患者穿孔、遲發性出血等并發癥發生風險。(4)在進行生活質量評估時,使用的生活質量評分表,包括四項:物質生活,心理狀態,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在進行每一項的對比時均采用分數制,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5)調查患者滿意度使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發放給參與實驗的患者,調查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對護理內容非常滿意分數區間為80~100分,患者對護理內容滿意分數區間為60~79分,患者對護理不滿意分數區間為0~59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分值為(36.89±4.21)分、SDS分值為(35.19±4.08)分,明顯較對照組患者的(43.87±4.25)分、(42.36±4.18)分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心態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心態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值P值SAS干預前60.98±5.32 60.95±5.29 0.027 0.978干預后43.87±4.25 36.89±4.21 7.914 0 SDS干預前58.86±5.37 57.94±5.34 0.824 0.412干預后42.36±4.18 35.19±4.08 8.325 0
術后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為(1.35±0.14)d、(1.06±0.12)d、(2.11±0.21)d、(8.59±2.09)d,均短于對照組患者的(2.08±0.23)d、(1.69±0.18)d、(2.85±0.26)d、(11.56±2.1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d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d
組別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值P值首次排氣時間2.08±0.23 1.35±0.14 18.388 0腸鳴音恢復時間1.69±0.18 1.06±0.12 19.751 0首次排便時間2.85±0.26 2.11±0.21 15.017 0住院時間11.56±2.13 8.59±2.09 6.750 0
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35%,較對照組的17.39%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值P值物質生活護理前83.55±2.26 83.75±2.58 0.395 5 0.693 4護理后87.63±2.57 92.42±2.18 9.640 0 0軀體功能護理前81.35±3.65 80.75±2.52 0.917 5 0.361 3護理后86.26±3.03 91.67±2.53 9.295 4 0社會職能護理前80.55±3.26 80.75±2.58 0.326 3 0.745 0護理后87.63±2.57 91.42±2.18 7.627 5 0心理功能護理前79.35±2.65 79.75±2.52 0.741 9 0護理后86.26±2.03 91.67±2.53 11.311 8 0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4.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息肉是由于胃黏膜上皮出現了增生導致的胃黏膜發生了病變,而且胃息肉有多發性,還有單發性的兩種,治療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一般胃息肉不到1 cm的息肉就屬于良性的息肉,但是如果息肉已經發生了病變,就要盡早地接受治療。胃息肉內鏡下治療患者因對手術知識缺乏正確了解,加之擔心預后、醫療費用等因素影響,多伴有精神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情緒波動會影響內分泌免疫系統紊亂,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7-8]。常規護理中僅是護士依照醫囑實施護理干預,醫生、護士呈兩條平行線,醫患、護患相互交集較少,導致患者的很多需求無法通過護理工作得以滿足,護理工作的開展成效并不明顯[9]。
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在開展的過程中,以患者為主體,無論是診療工作還是護理開展,都由醫生、護理人員陪同患者共同完成。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心態評分,干預后的觀察組患者分值明顯為組間最優,而術后恢復各項時間指標相比,觀察組患者數據最少,并發癥率也較低,可見,該護理模式的應用可以讓患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促進康復的同時,降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醫護術前共同進行患者訪視,予以針對性健康知識宣教,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正確認識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而減少應激反應發生,有助于手術順利進行。醫護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不僅能滿足患者營養需求,還可促進改善腸胃功能,避免術后康復受到腸胃功能紊亂的困擾,減少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針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前進行預防干預,通過嚴格無菌操作、加強病房巡視等一系列干預措施,能夠降低穿孔、胃腸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發生風險,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有利于預后。朱雅芳等[10]研究結果表明,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胃息肉內鏡下治療患者中,能夠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預防并發癥發生,促進術后康復,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應用于內鏡治療胃息肉患者中,能夠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