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金,陳 僑
廉江市人民醫院,廣東 廉江 5244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早產兒臨床合并癥,以呼吸困難為主癥,進展為呼吸衰竭的可能性極高[1],成為早產兒早期病死的主要成因之一[2]。機械通氣、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療法對于該類患兒而言,能夠有效地提高患兒存活率,但亦存在氣壓傷及腹脹等并發癥發生風險,故治療期間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3]。新生兒病房目前以無陪封閉照護管理模式為主,形成了醫源性親子分離狀態,無法滿足近年來人群日益增長的心身共護、人文關愛的護理需求[4]。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指以家庭為核心開展照護工作,盡最大努力拓展家長親子照護的范疇與深度,使患兒能夠充分獲取到來自于家庭的安撫與袋鼠式照顧,有效提高其生命指征穩定性,改善疾控康復結局[5-6]。本研究選擇2019年10月―2020年9月廉江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嘗試采用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施加干預,效果較好,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0月―2020年9月樣本醫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病情及家長意愿分為家庭核心化照護組與常規照護組,每組各60例。納入標準:(1)滿足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確診標準。(2)住院時長在3 d以上。(3)單胎。(4)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心臟、呼吸系統先天性疾病。(2)敗血癥、肺炎。(3)其它臟器功能障礙,腦室內出血、肺出血等。家庭核心化照護組:平均胎齡(31.69±2.44)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60±0.39)kg,患兒家長平均年齡(28.63±5.77)歲,家長學歷為大學及以上29例,中學24例,小學7例。常規照護組:平均胎齡(31.50±2.51)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65±0.35)kg,患兒家長平均年齡(28.72±5.54)歲,家長學歷為大學及以上30例,中學22例,小學8例。兩組患兒的胎齡、出生體質量等一般資料及兩組家長的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常規照護組按新生兒科常規護理模式及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常規護理施護,由責任護士提供生命指征監測、營養支持管理、機械通氣照護、呼吸道管理等護理措施。家庭核心化照護組在常規照護組的基礎上創設條件,使家長深度參與新生兒心身照護活動,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1.2.1 家庭核心化照護環境創設 在病區內設置家庭核心化照護區域,由5個家庭核心化照護專用病室組成,每個病室由兒童房與輔助房構成,兒童房內配置監測、供氧、吸引、母乳喂養等設施,輔助房配置可供家長休息與交流的床鋪、桌椅等設施,另構建公共交流室1間,供入住于家庭核心化照護區域的家長間及醫護患間溝通交流使用。
1.2.2 家庭核心化照護區域人員管理 家庭核心化照護區域由護士長、教育護士負責親子陪護家長的教育監督管理任務,另設專區護理組長1名負責具體照護的組織協調任務,副主任醫師1名負責醫療組的統一管理,實行經管醫師、護士聯合查房交班制,醫護間充分溝通,經管護士及時掌握區域內新生兒病情動態進展與護理訴求,及時對家長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確保護理服務信息的一致性、序貫性,針對新生兒情況及家庭照護訴求,制定護理個性化方案,并及時調適落實。
1.2.3 家庭核心化照護工作方式 以目標任務管理模式進行家庭核心化照護區域管理,按住院初期、住院中期、出院準備期3個時段進行差異化護理支持。在住院初期時段,責任護理人員助力新生兒家長完成環境熟悉等事項,并學會必要設施的使用方式,科普化宣講病因、治療、新生兒發育成長、并發癥防控應對等知識,拓展家庭疾病認知范疇與認知深度。在住院中期時段,責任護士人員進行育兒基本知識技能傳授,引領家長深度參與醫療護理活動,學會了解新生兒行為意義與暗示信息,學會治療期新生兒正確喂養技術與常規病情觀察技術,使其有能力協助護士完善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前新生兒準備工作,掌握新生兒口咽部分泌物清理、感染預防、新生兒翻身等技術,并加以實踐。在出院準備期時段,責任護士對家長進行新生兒喂養、病情觀察等必要育兒技術掌握度的觀察評估,跟據評估所獲得的信息,做出及時到位的補缺糾偏干預,確保出院前1 d家長育兒技能考核合格,詳盡地告知患兒家長出院后患兒的康復注意事宜及定期隨訪事宜。在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運行過程中,需注意嚴格要求督導家長落實無菌操作,有呼吸道感染的家長杜絕其與新生兒發生接觸,以嚴防感染。
由責任護士于出院時就以下指標進行數據收集整理與統計評價。(1)統計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后的機械通氣時長、住院時長。時長越短,表示干預效果越好。(2)統計比較兩組患兒住院期間病死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鼻腔黏膜紅腫、感染、腹脹、腦損傷、慢性肺病變及氣壓傷等。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家庭核心化照護組干預后機械通氣時長、住院時長均顯著短于常規照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機械通氣時長、住院時長情況(±s)

表1 兩組患兒機械通氣時長、住院時長情況(±s)
組別家庭核心化照護組(n=60)常規照護組(n=60)t值P值機械通氣時長(h)97.52±1.38 163.72±10.65-47.725<0.05住院時長(d)19.32±1.47 28.03±1.34-33.982<0.05
家庭核心化照護組干預后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照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多見于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中,發病率高達56%[7],具有癥狀危重、發病急驟、快速進展等特征[8]。機械通氣、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療法系主流型、有效性治療技術[9-11],而科學有效的治療期護理配合是其并發癥發生率降低、治療效果得到保障、預后得以改善的關鍵所在。
傳統的無陪新生兒照護模式使新生兒與家長均飽受親子分離之苦,家長在新生兒出院前無直接參與照護的機會,增加了新生兒出院后親子照護磨合困難,后續康復照護活動缺乏連續性,護理質量堪憂[12-13]。張紅霞等[14]指出,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能夠為家長提供全程深度參與新生兒治療康復照護的機會與條件,可高度滿足親子心理需求,提升治療效果,改善預后質量。本研究將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應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護理實踐之中,積極創設實用溫馨的家庭核心化照護環境,使親子處于近似家庭氛圍環境中接受治療護理,在住院不同階段創設內容適宜的家長參與照護技術支持與照護機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家長家庭照護知信行水平,使之在護士指導協助下,逐步成長為新生兒高質量獨立照護者。新生兒及家長可于照護活動中進行充分的情感交流與照護技能磨合,家長全程知曉新生兒病情進展情況,降低其疾病未知與不確定感的心理困擾,提高其對各類診療護康復措施的理解程度,易于形成積極有效主動的診療護康復配合行為模式。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醫護人員之間設有專用的溝通交流平臺,既有助于護理訴求與護理供給之間形成無間隙貼合關系,亦可促成積極家庭照護經驗的良性交流傳遞,提高新生兒照護質量與安全度,家長24 h貼身照護新生兒,親子互動及時有效,傳遞愛意的撫觸、擁抱、母乳喂養等心身情感支持活動,可無間隙供給于患兒[15]。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維護新生兒體溫、呼吸心跳、血氧等生命指征的穩定狀態,另一方面可實現較好的親子行為與情感歸屬效應[16]。兒童房的劃分及嚴格的無菌操作要求,可有效控制家長陪護所附帶的感染風險[17]。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的上述諸多優勢使各類治療康復措施的積極效應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揮,成功推動了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的康復進程,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與病死率[18]。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核心化照護組干預后機械通氣時長、住院時長均顯著短于常規照護組,家庭核心化照護組干預后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照護組。
綜上所述,采用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施加干預,能夠顯著提升患兒的救治效果,推動患兒康復進程,降低其病死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家庭核心化照護模式對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而言,不失為一種安全積極高效的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