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楊文謹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共衛生科,河南 開封 475000
自1999年以來,我國邁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隨著時間不斷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程度日益加深[1]。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的進程,給社會和家庭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其產生的影響不僅僅使家庭養老功能減弱,也使老年人對于醫療保健、護理及生活服務的需求更加突出[2-3]。正是這種人口結構的轉變,使得目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軀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等相關研究增多[4-5]。而考慮到在未來老年人口數將會繼續在全世界迅速增加,使老年人過上高質量的晚年生活,需要推出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的服務模式。本研究旨在探究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2月—2020年6月開封市5個社區中的315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拋硬幣法分為傳統組157例與多功能組158例。傳統組男69例,女88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8.22±4.96)歲。多功能組男72例,女86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9.21±5.34)歲。納入標準:(1)年齡≥60歲,意識清醒。(2)社區服務半徑內。(3)有自理能力或部分自理能力。(4)家庭設有緊急聯系人。(5)自愿參與且簽署了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獨居老人。(2)有主要臟器功能器質性疾病。(3)有心、肝、肺、腎等原發性重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處于疾病急性發作期。(4)有認知、聽力、視力、語言功能等障礙。(5)依從性差,無法配合相關量表調查。兩組老年人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
1.2.1 傳統組 采用傳統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即為老年人提供場地、設施、基礎醫療等服務。
1.2.2 多功能組 采用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模式。(1)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社區結合醫療衛生資源與養老服務為一體,為老年人提供定期身體檢查與疾病咨詢服務、疾病治療服務、疾病護理服務、大病康復理療服務、臨終關懷服務等;同時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護、精神心理護理、文化娛樂活動服務等。以社區為中心,8:00—20:00為社區正常開放時間,其余時間開放緊急聯系中心,為老年人開放緊急醫療救護服務。(2)“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醫院與社區進行網絡連通,將老年人健康檔案上傳至“智慧云”,老年人在社區報到后,社區即可通過其身份證號或在醫院的病歷號對健康檔案進行查詢、下載。檔案中對老年人基礎疾病、診療過程、醫囑護理、功能康復鍛煉等內容均有詳細記錄,社區根據檔案內容可實現對老年人疾病照護、用藥指導、用藥護理、康復鍛煉等操作。每周與社區聯系,社區將老年人近期疾病情況進行匯報,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問詢,醫院給予及時解答與指導,遇到無法立即解答的問題則在院內開展多科會診,共同討論。(3)社區保健服務。醫院定期開展社區保健健康知識大講堂,健康知識講解與相關指導,社區負責組織老年人參與并維護秩序。保健健康知識的制定依據社區老年人所患基礎疾病、咨詢問題、共同關注問題等進行綜合制定,將相關知識制成宣傳手冊、云視頻,發放至社區。(4)生活飲食指導。根據老人實際情況提供相應生活飲食建議,并將其上傳至“智慧云”,社區根據老年人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生活飲食指導。如早睡早起、每日參加適量戶外運動、多食用瓜果蔬菜等。針對老年人的高發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推薦每日膳食搭配與運動指導,有益于維持老年人病情穩定,降低再入院率。(5)醫院組織志愿者服務。連同街道辦、社區共同討論,每月組織1次志愿者到社區服務,志愿服務內容為舉辦文藝晚會、廣場舞、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寫毛筆字、打乒乓球等,增加老年人與社會的關系,為老年人趕走孤獨,帶來活力;而老年人可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給予志愿者真誠的建議。
兩組老年人均開展為期3個月的服務,3個月后在社區進行統一量表評價開展結果。(1)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6]評價兩組老年人服務前后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采用1~5分評分法進行評分,領域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該領域功能越好。(2)采用養老意愿需求問卷評價兩組老年人服務前后養老意愿需求程度,參考10分制評分將需求程度分為0~10分,0分表示完全不需要,10分表示十分需要,分值越高表示養老意愿需求程度越高。(3)采用自制社區養老服務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服務后兩組老年人的滿意程度,包括基礎服務、醫療服務、養老服務、保健服務、生活飲食5個方面,每個方面0~20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776。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服務前,兩組老年人WHOQOL-BREF各領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服務后,多功能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評分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人服務前后WHOQOL-BREF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老年人服務前后WHOQOL-BREF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傳統組(n=157)多功能組(n=158)t值P值生理領域服務前73.22±8.43 73.85±8.56 0.658 0.511服務后75.37±6.52 82.49±7.44 6.452 0心理領域服務前78.38±6.49 80.25±8.44 0.571 0.589服務后82.36±7.11 86.75±6.92 5.553 0社會關系領域服務前70.47±7.38 70.52±7.64 0.059 0.953服務后73.94±7.11 80.44±6.52 7.434 0環境領域服務前68.52±6.64 68.29±6.91 0.301 0.764服務后75.54±6.85 82.83±7.10 4.752 0.002
服務前,兩組老年人養老意愿需求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服務后,多功能組養老意愿需求程度評分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人服務前后養老意愿需求程度情況(±s) 分

表2 兩組老年人服務前后養老意愿需求程度情況(±s) 分
組別傳統組(n=157)多功能組(n=158)t值P值服務前7.11±0.54 7.20±0.60 1.399 0.163服務后7.38±1.17 8.69±0.71 12.022 0
服務后,多功能組養老服務滿意度評分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人養老服務滿意度情況(±s) 分

表3 兩組老年人養老服務滿意度情況(±s) 分
組別傳統組(n=157)多功能組(n=158)t值P值基礎服務15.74±3.52 18.24±1.64 8.088 0醫療服務16.42±3.19 18.62±1.20 8.111 0養老服務13.78±3.10 17.94±3.18 11.755 0保健服務16.77±3.54 18.66±1.08 6.417 0生活飲食17.11±4.07 17.52±4.50 0.848 0.397養老服務滿意度74.24±6.44 89.73±5.57 22.826 0
當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還在不斷完善當中,特別是隨著“四、二、一”家庭的增多,養老問題已經是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對于開封市來說,養老服務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探索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的新途徑[7-8]。人口的老齡化和老年人口慢性病高發的雙重壓力,不僅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給家庭、社會增添了沉重的負擔。由此可以看出,機構養老模式的創新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的必由之路[9]。讓老年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配合“醫養結合”型機構養老模式是今后醫療、養老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服務后多功能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評分均高于傳統組,養老意愿需求程度、養老服務滿意度評分高于傳統組,提示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老人生活質量,提升老人社區養老需求與滿意程度。當前,傳統意義上的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都面臨著極大的困境,單一的養老模式無法滿足老年群體對于養老的多功能需求。老年人對于養老的多功能需求主要表現在醫療、生活與精神3個方面。樊瓊玲等[11]對1 652名烏魯木齊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調查結果顯示,醫療保健與精神慰藉服務的需求程度最高;倪紅珍等[12]在成都市5個社區中對60歲以上糖尿病老年人發放210份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需求較高的為疾病健康監測與疾病健康指導。楊淑娟等[13]研究結果顯示,長春市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應涉及醫療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與法律意識4個方面。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中涵蓋了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智慧”社區養老服務、社區保健服務、生活飲食指導、社區志愿者服務等,將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程度較高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等全方位覆蓋,實現社區服務半徑內,老年人可享受以上服務。
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是我國養老服務開展的重要基礎,在社區內為老年人提供相關疾病服務,不但可讓社區養老人群在社區內即可完成疾病監測、疾病健康指導,減少了老年人群往返醫院次數,減輕了老年人群養老期間的醫療負擔,還分擔了上級醫療機構的診療壓力,推動了分層醫療政策的落實與發展。此外,在醫養結合社區中還為老人提供了精神心理照護、文化娛樂活動等,對于緩解空巢老年人心理負面情緒,滿足其精神需求意義重大。“智慧”社區養老服務的開展能夠讓社區充分掌握老年人健康情況,為老年人提供針對性養老服務。針對當前社區醫療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本研究采取定期與社區聯動,讓社區將老年人近期病情與照護情況進行匯報,及時解決相關問題,可提升社區養老服務專業水平,同時指導社區養老服務的健康發展。社區保健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疾病相關知識教育,通過健康教育大講堂、疾病宣傳手冊、云視頻等方式增加老年人對自身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提升養老服務開展依從性,讓老年人參與到自身疾病管理中,提升疾病管理效果。開展生活飲食指導,可針對老年人的不同基礎疾病對其生活飲食進行針對性指導,且社區服務更加貼近老年人群生活,生活飲食指導轉化率更高,有助于幫助老年人群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從而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14-15]。在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中還開設了志愿者服務,為老年人組織豐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動,可填補老年人群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其多功能社區養老意愿及對服務的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提升老年人社區養老需求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