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 欣(本刊記者) 王長海(齊齊哈爾市農業農村局)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以習近平新發展理念和對黑龍江重要講話精神為指針,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做好“三農”工作、端牢中國飯碗為首要任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爭當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為目標,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萬水千山來天際,一石壓得江流開。這十年,齊齊哈爾市農業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綜合配套改革成效明顯;農田基礎建設保質保量,糧食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生態保護利用成效明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壯大;乳肉基地建設勢頭強勁,綠色畜牧發展持續優化;傾力建成“打基礎利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美麗鄉村建設成效明顯,農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圓滿完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設定的目標任務。
以農立國,是華夏;農之大者,國之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齊齊哈爾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夯實農業基本盤,推動實施綜合配套改革、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服務經濟穩定發展、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農業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聚焦強基礎、保供給、促增收、穩增長、守生態,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帶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市農牧業產值比2011年增長42.9%;畜牧業產值比2013年增加96.9%;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2011年增長53.9%。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增長158%。
綜合配套改革成效明顯。新型經營主體規范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擁有國家級示范社達到49個,省級示范社達到117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達到231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1501個;全市共有20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了分紅,占總數的14%,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第一次分紅。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全面完成,內、外業驗收合格率100%,被評為“全國第一批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先進典型地區”。2019年,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啟動,截至目前,全市1200個行政村的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形成了一批以金豐公社等為代表的服務新模式并加以推廣,年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300萬畝以上。

大農機
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有序發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搭建平臺,明確權責,引導土地多種形式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2002年,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2%。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不斷深入,種地比較效益的提高,特別是2008年3月召開的全市發展現代農業戰略研討會助推了適度規模經營發展,2012年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345萬畝。為進一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大了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不斷提升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截至2022年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742萬畝,較2012年增加39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3.47%。
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作用凸顯。實施“藏糧于技”戰略,聚焦農民科技需求,采取面對面培訓、點對點指導,讓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學到農業知識,把科研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把農業生產成果留在農戶家,讓農業技術成為農業發展的催化劑。重點圍繞“農作物綜合高產栽培技術”“農藥化肥減施增效”“標準化生產”等內容,年均推廣市重點農業技術推廣項目10大項,面積7000萬畝次以上;年均建設縣、鄉、村三級園區1000個以上,面積達到10萬畝;開展試驗示范項目400項次,品種篩選試驗2000次,示范作用明顯。
農業增產增收日益顯現。圍繞建成全國高標準農田大市為目標,以“兩大功能區”為載體,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縣(市)區調劑使用,重點打造一批糧食高產作物種植基地。在龍江縣、訥河市、依安縣和克山縣等糧食主產區建設玉米、大豆和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種植基地取得實質性進展,項目區累計新增糧食產量5億斤以上,新增農業總產值達到3.25億元,新增農業純收入2.27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3元、比開發前增加1021元、高出全市農業人均收入978元。

黑土地保護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是民之根本,提升糧食產能,耕地保護工作是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齊齊哈爾市堅決貫徹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堅定不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通過提升黑土地有機質含量、科學調整種植結構、開展農業綠色植保等措施,有效保護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顯著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大壟雙行種植
建設資金投入持續增長。作為糧食生產大市,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在安排中央資金和建設任務時對齊齊哈爾市予以重點傾斜。2012年至2021年期間,齊齊哈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22.48億元,占全省資金總額的12.74%。其中“十三五”期間劃撥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75.78億元,是全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來投入資金最多的時期。
建設規模居于全省前列。2011年,齊齊哈爾市開始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通過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溝渠和田間道路配套等綜合措施,不斷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當年建設高標準農田3.59萬畝。2012年至2021年,10年間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177.28萬畝,約占全省建設任務的12.5%,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29%,建設面積居全省第二,項目區涵蓋市轄7區9縣的103個鄉鎮,共有135萬農村人口受益。
黑土地保護利用成效明顯。通過建立黑土耕地保護“田長制”,推廣以“肥沃耕作層培育+秸稈還田”和“輪作深翻+有機肥還田”為主的6種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重點示范黑土地防控風水蝕固土培肥技術。全市黑土地土壤有機質加權平均含量36.5g/kg,全市耕地土壤pH值基本穩定在7.16,典型黑土區旱田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28厘米以上,風砂干旱區、生態脆弱區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18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20厘米以上。經全省測算全市耕地質量提高0.5個等級,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平均提高千分之一。

綠博會
目前,全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已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灌溉水利化、耕作機械化、栽培科技化的現代化農業雛型,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全市糧食綜合產能穩定在300億斤,2021年全市糧食總產量實現247.3億斤,同比增長4.6%,實現“十四連豐”,持續穩居全國產糧大市第一方陣。
“百姓吃得飽,更要吃得好。”黨的十八大以來,齊齊哈爾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貫徹實施“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在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設、綠色食品標志認證上狠下功夫。通過十年來的不懈努力,鶴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欣欣向榮、成效顯著,為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再添一份有力的保障。
綠色食品原料基地水平不斷提高。按照“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定位,切實提高綠色食品基地整體質量。2021年全市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1400多萬畝,比2011年增長16%,增加近200萬畝,約占全市播種面積的40%。
綠色食品標志數量不斷增加。充分利用齊齊哈爾市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積極引入國內外知名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投資開發綠色有機食品;引導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技術、原料、市場、管理優勢開發系列產品,增加標志數量,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2021年全市綠色食品標志數量達到459個,比2011年增長1.1倍。
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21年,全市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數量98家,比2011年增加32家。綠色食品產品遠銷到廣東、浙江、福建、安徽、內蒙古和上海、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日本、沙特、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產品十分暢銷,深受消費者青睞,年銷售綠色有機食品達200多萬噸。
黨的十八大以來,齊齊哈爾市深入實施“兩牛一豬”工程,大力推進現代畜牧產業發展,依托資源稟賦優勢,搶抓政策機遇,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畜牧業標準化、良種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成效顯著,畜牧業大市向畜牧業強市轉型穩步推進。
畜禽養殖總量大幅提升。2021年,全市肉牛、生豬、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73.8萬頭、668.1萬頭、633.5萬只和7947萬只,較2013年分別增長77.5%、32.8%、48%和60.4%。全市畜牧業總產值由2011年的149.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22.7億元,年均增幅8.0%,占全市一產總產值比重由35.2%提升到43.5%,增長8.3個百分點,占全省畜牧業總產值比重由12.3%提升到17.6%,增長5.3個百分點。
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十年來,全市招引牧原、東方希望、首農、嘉一香、大北農、佳和、光明、元盛、國牛、對青鵝業等國內畜牧領域知名企業,扶持培育了飛鶴、永裕等一批本地龍頭企業,大力推進畜禽規模養殖項目陸續落地建設。全市共建設飛鶴、牧原等投資億元以上畜牧產業項目超過200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300億元。目前全市共有畜禽規模養殖場800余家,已逐步在各縣(市)區形成多個畜禽規模化產業集群基地。

生態養殖肉牛
高端養殖品質提檔升級。高端肉牛龍江元盛純種和牛存欄達到8500頭,累計改良本地肉牛和低產奶牛10余萬頭,高檔肉牛新品種“華牛”育種F2代已初具規模。推進特色A2奶牛群體規模不斷擴大,飛鶴、光明、優貝特等龍頭乳企通過自主篩選和國外引進等方式,已在全市范圍內養殖A2奶牛1.35萬頭。大力發展優質種豬養殖,佳和、首農、天兆等大型豬企優質曾祖代生豬存欄總量已達到8000頭。飛鶴連續8年獲得食品界“諾貝爾”之稱的世界食品品鑒大會金獎,2021年主營業務收入超200億元,成為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第一供應商。生鮮乳總產量達到127.4萬噸,肉類總產量58萬噸,禽蛋總產量17.7萬噸,肉蛋奶總量占全省總量的1/5。
綠色畜牧發展持續優化。“十三五”以來,齊齊哈爾市以提升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建設和加快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為重點,持續深入推進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共爭取中央專項資金共計3.42億元,實施7個畜牧大縣和4個非畜牧大縣糞污治理項目,建設36個糞污處理中心、190個村屯集中收集點,對117個規模場糞污處理設施升級改造。2017至2021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從69.5%提升至90.5%,增長21個百分點,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從75.7%提升至100%,已實現規模養殖場配套設施全覆蓋。
動物疫情防控總體穩定。齊齊哈爾市農業局曾獲得全省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全市有3家獸藥生產企業、556家獸藥經營企業和動物診療機構全部進入國家獸藥產品追溯系統,入網率達到100%。實現了獸藥產品來源可查詢、去向可追溯,進一步規范了獸藥行業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齊齊哈爾市圍繞“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等農村環境薄弱環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傾情打造星月同輝的美麗鄉村新畫面。
農村環境取得重大改善。齊齊哈爾市圍繞農業農村部“立足清、聚焦保、著力改、促進美”十二字要求,重點做好“六清一修一改一建”。現如今鶴城大地上涌現出一批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生態優良、公共服務均等、各具特色的美麗村莊,猶如一幅壯美的時代畫卷正徐徐展開。泰來縣、克東縣先后被評為國家村莊清潔先進縣。

生豬養殖自動化

訥河市孔國鄉孔國村集體大院
垃圾治理體系全面升級。全市1261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垃圾收轉運體系,各縣區設有穩定的保潔隊伍、完備的儲運設施、成熟的治理技術、完善的監管制度和長期的資金投入,構建起了可持續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
污水治理實現新進展。統籌治理,對生活污水能夠引入已建污水處理設施的村莊,就近接入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對較為集中且污水易收集的村莊,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對排水較為分散且集中收集困難的村莊,建設戶型污水處理器和三格化糞池等進行處理,全市農村污水治理率達到23.39%。
“廁所革命”扎實推進。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農村改廁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嚴把改廁技術關口、產品質量、施工質量、竣工驗收等關鍵節點,農村改廁質量明顯提升,累計完成改廁58427戶。
產業融合擦亮村莊美麗底色。依托農家小院著力打造菜園、藥園、果園“三園合一”的集中種植管理模式,菜園示范村達到635個。拜泉縣、克山縣、富裕縣菜園模式在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播發。開展“龍江民居”試點工程,通過改造建設風貌特色民居,全市建設省級試點村6個,其中訥河市索倫村成為全省首批“龍江民居”試點村。
倉廩實則百業興,匠心聚則行致遠。十年來,齊齊哈爾市緊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幸福指數高”這一宏偉目標,真抓實干,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在鶴城大地結下碩果累累,展開一幅祥和美滿的動人畫卷。征途漫漫從頭越,奮楫揚帆向未來。勤勞智慧的鶴城人民正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征程中闊步向前,向黨的二十大交出輝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