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賢
(武山縣人民醫院,甘肅 武山 741300)
高血壓在臨床較為常見,是指在未用藥治療情況下,收縮壓/舒張壓≥140/90 mmHg。此病對人體危害較大,如患者血壓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對心、腦、腎等器官造成病理性損害,致心梗、腦卒中、尿毒癥等嚴重并發癥發生[1]。因此,高血壓患者需長期甚至終身服用降壓藥治療。目前,臨床應用的降壓藥頗多,其中使用頻度較高的是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幾類。因個體具有差異性,加上部分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藥等情況,故在應用上述降壓藥時均可能出現不良反應(ADR)[2]。ADR輕則可增加患者痛苦,影響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重則可加重病情,甚至給其帶來致死性威脅。因此,應對降壓藥的使用安全性予以關注。本研究以武山縣人民醫院2018年9月—2020年8月上報的58例降壓藥ADR病例為研究對象,總結其ADR發生特點,以便有的放矢地制定有關對策,降低降壓藥ADR的發生風險。
對2018年9月—2020年8月武山縣人民醫院上報的58例降壓藥所致ADR報告做回顧性分析,報告中涉及男25例,女33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86歲,平均(59.31±6.79)歲;高血壓病程最短2年,最長18年,平均(10.34±2.75)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或中專19例,大專及以上8例;農村31例,城鎮27例。納入標準:致ADR的可疑藥品為降壓藥;藥名、ADR等信息確切。排除無法確定ADR和降壓藥直接有關的報告。
使用Excel對58例降壓藥ADR報告中患者性別、年齡、用藥情況、降壓藥類別、ADR累及器官、臨床表現、轉歸情況等信息進行歸總、統計。按《新編藥物學(第17版)》[3]對降壓藥進行分類,ADR臨床表現分類參照《藥品不良反應術語使用指南》。同時依照《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4]及藥物說明書評價降壓藥使用合理性。
利用Excel軟件處理數據,采用例數、百分比(%)描述計數資料。
58例ADR報告中,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1.32,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齡>60歲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詳見表1。

表1 ADR報告中患者性別、年齡分布
58例ADR報告中,不合理用藥比例明顯高于合理用藥比例,詳見表2。

表2 ADR報告用藥情況
58例ADR報告中,構成比最高的降壓藥是鈣通道阻滯劑,為31.03%;其次是ACEI,構成比為25.86%,詳見表3。

表3 ADR涉及降壓藥類別
58例ADR報告中,ADR累及部位最高的是皮膚及皮下組織,構成比為32.76%;其次為消化系統(22.41%)、神經系統(17.24%),詳見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臨床表現
ADR發生后通過停藥、對癥支持等處理,治愈39例(67.24%),好轉18例(31.03%),遺留后遺癥1例(1.72%)。
在本研究58例降壓藥ADR報告中,>60歲這一年齡段出現ADR的比例明顯較其他年齡段高,和劉績[5]研究結果吻合。分析出現此結果的原因是老年人血管彈性下降,發生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為降壓藥的主要使用人群,故發生ADR的幾率亦有所提高;老年人常患有多種基礎病,用藥繁雜,多種藥物間產生相互作用,易導致ADR發生;老年人藥動學變化,表現在肝臟內部分酶活性減弱、腎功能減退等,致使藥物不能被有效排泄,藥物長時間留存于機體內,血藥濃度過高,易造成ADR發生[6]。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發生ADR的比例略高于男性。分析其原因和女性生理特點和男性不同有關。有關研究指出,女性絕經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可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雌激素對血管可起到保護作用,其分泌不足極易引起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7]。部分女性患者因激素水平改變,導致其對多種降壓藥的耐受性差于男性,而ADR發生率亦會有所增加。因此,應將老年人、絕經后女性患者作為ADR監控的重點對象,需結合上述患者的生理特點及其他個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用藥方案,注意了解其用藥期間是否存在不適反應,并及時根據病情狀況進行用藥調整,以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合理用藥患者比例與合理用藥患者比例相比明顯較高。提示不合理用藥是導致患者發生降壓藥ADR的重要原因。不合理用藥的常見情形包括:(1)重復用藥,如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均屬于鈣通道阻滯劑,同類降壓藥聯合應用即為重復用藥;(2)用藥劑量不當,通常為患者擅自增加用藥劑量;(3)長、短效藥物未按醫囑服用;(4)磺胺類藥物過敏者服用吲達帕胺。
出現上述情形,一方面可能是醫師藥學知識掌握不到位,對降壓藥配伍禁忌認識不足,或在開具處方前未充分了解患者情況;另一方面是患者對長期規范用藥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從而出現不當的用藥行為。這提示應加強對醫師藥學知識培訓,提高醫師藥學知識水平。同時,醫院內應加強處方規范化管理,定期抽取20%左右的降壓藥處方進行點評,如發現處方中用藥存在不當之處,需追究處方責任人的責任。此外,加強對患者的用藥宣教,宣教方式結合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具體情況確定,以提高教育成效,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用藥行為。
本研究結果顯示,鈣通道阻滯劑所致ADR的構成比最高,其次是ACEI。鈣通道阻滯劑為臨床使用頻度最高的一類降壓藥,其包括硝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尼莫地平等,適用于并發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此類降壓藥的作用機制為阻止Ca2+流入心肌細胞內,誘使心肌收縮力降低及血管擴張,從而發揮降壓效果[8]。其常出現的ADR有消化系統反應、心血管系統反應、過敏反應等。ACEI在臨床亦較常應用,其包括的藥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貝那普利等。此類藥作用機制是抑制血管緊張素Ⅱ過多生成,使醛固酮減少,從而降低血壓[9]。此類藥物常見ADR有呼吸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消化系統反應等。因上述兩類藥用藥頻度較高,且安全性相對較弱,故在使用前應使患者知曉所用藥物可能出現的ADR,并告知其處理方法,盡可能減輕ADR給患者帶來的危害。
ADR以累及皮膚及皮下組織為主,原因是皮疹、瘙癢、水腫等皮膚損害處于體表,易被覺察到。消化系統ADR構成比亦較高。原因是降壓藥以口服為主,胃腸道作為保護機體的第一道防線,可通過對藥物的吸收、排泄來減輕對機體的毒性效應,但長期用藥易使胃腸道受到損害,出現腹瀉、惡心等不適反應。而神經系統ADR構成比僅次于皮膚及皮下組織ADR、消化系統ADR,其出現可能和血管擴張有一定關系[10]。
綜上所述,常用降壓藥ADR受年齡、藥物類別、用藥是否合理等因素影響,提示臨床應做好老年患者的ADR監測,注意結合患者個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用藥,并開展有效的用藥教育等,以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