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 煜,吳 鵬,牟元明,王文波
(華亭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華亭 744100)
股骨頸骨折為一種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其發生和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骨密度下降密切相關。此病可導致患者肢體活動受限,自理能力顯著降低,從而使得其生活質量受到極大損害。目前,臨床上多采取髖關節置換術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通過用人工關節替換被破壞的關節,以解除患者疼痛,重建其原有關節功能[1]。髖關節置換術主要包括半髖、全髖關節置換術兩種,前者僅置換股骨頭,操作相對較為簡單。而后者將股骨頭與髖臼均置換,操作較前者更為復雜[2]。為明確上述兩種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有效性,本研究選取9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半髖、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分組研究,以期為今后更好地治療此病提供指導依據。
將華亭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接收的9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且年齡≥60歲;(2)首次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3)無意識、認知障礙;(4)自愿配合調研,并于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1)病理性骨折;(2)血壓、血糖異常;(3)有明顯感染灶;(4)合并臟器功能嚴重損害而無法耐受置換術;(5)合并其他骨科疾病。將所有患者按照置換術方法的不同劃分成對照組、研究組,分別為48例、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最小60歲,最大83歲,平均(72.51±6.75)歲;骨折類型:頭下型23例,經頸型16例,基底型9例;Garden分型:Ⅲ型29例,Ⅳ型19例。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最小61歲,最大82歲,平均(72.37±6.43)歲;骨折類型:頭下型25例,經頸型17例,基底型8例;Garden分型:Ⅲ型28例,Ⅳ型22例。對兩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組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方法:行全麻或硬麻,協助患者擺好側臥位,于患髖關節前外側做一切口,有效顯露髖臼、股骨近端后,于小轉子上緣1.0 cm位置實施截骨處理,取下截除的股骨頭。銼磨清除干凈髖臼軟骨,植入髖臼杯假體,角度為前傾15°,外展45°,并妥善固定。充分擴大骨髓腔后植入合適的股骨柄假體,然后將關節復位,確保其正常活動。最后沖洗關節腔,植入引流管后閉合切口。對照組實施半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過程同研究組,但其僅植入股骨柄假體而未植入髖臼杯假體。術后2組均接受抗凝、抗骨質疏松治療,常規應用3 d抗生素治療,24~48 h拔管。術后依據患者情況協助其開展肱四頭肌被動活動,術后5 d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并結合身體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適當負重活動。
(1)記錄2組手術用時、術中失血量及術后引流量;(2)術后6個月,利用Harris量表[3]對2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進行評定。恢復效果分為優(>9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等4個級別,計算優良率。(3)統計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于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OL-30)[4]并從社會、心理、生理及整體情況等入手對2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QOL-30分值愈高,患者生活質量愈好。
研究組手術用時、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對照組(P均<0.05),詳見表1。
表1 2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2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92.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08%(P<0.05),詳見表2。

表2 2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 例(%)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75%(P<0.05),詳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2組術前QOL-3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2組QOL-30評分均較術前高(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術前后QOL-30評分比較 例(,分)

表4 兩組術前后QOL-30評分比較 例(,分)
股骨頸處于股骨頭和粗隆連線之間,此部位解剖結構較為特殊,承受較大的應力。加之多數老年人因鈣質大量流失而易合并骨質疏松,故更易受到外力影響發生股骨頸骨折[5]。患者發生骨折后會導致內部骨動脈損傷,并影響到股骨頭內血供,有可能造成股骨頭壞死,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針對此病既往通常采取內固定或保守治療,其治療效果欠佳,骨折愈合緩慢,且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修養,易出現壓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加之老年患者身體素質較差,可對生命健康造成顯著影響[6]。而髖關節置換術能夠于短期內實現髖關節功能的重建,幫助患者解決股骨頭壞死等問題,促使其盡快康復,已成為現階段股骨頸骨折治療的最佳選擇。
髖關節置換術主要有半髖、全髖關節置換術兩種,半髖關節置換術單純將股骨頭置換,而全髖關節置換術需將股骨頭連同髖臼一起置換,故前者操作較后者更為簡單,對機體的創傷更小,手術用時更短,術中失血量亦更少,本研究結果亦得到證實。故對于高齡、手術耐受度低的患者而言,可考慮采取此置換術。但其不足之處在于股骨假體和髖臼匹配度差,術后關節活動時,股骨頭和髖臼之間易產生磨損,造成髖部關節疼痛,甚至出現髖臼變形,致假體脫位的發生風險提高,從而會妨礙患者術后康復[7]。而從本研究結果可知,研究組感染、假體脫位、髖臼軟骨磨損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原因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臼假體和股骨假體高度匹配,可提高關節假體穩定性,在關節活動時做到股骨頭與髖臼間超低磨損,故除能減輕髖關節疼痛外,還可降低假體脫位、髖臼軟骨磨損等并發癥發生率[8-9]。由本研究可知,研究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對照組。這是由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度較低,假體脫位風險小,患者可更加積極地配合醫師進行康復鍛煉,從而可促進髖關節功能更快恢復[10]。加之假體較為耐用,翻修率低,適用于術后活動量大的患者。此外,研究組患者遠期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提示全髖關節置換術更能滿足患者對生活質量的要求。
綜上所述,對于身體素質好、肢體活動多的患者而言優先選擇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提高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顯著改善生活質量,且術后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