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勤
在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2021年,東盟國家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呈現出恢復性增長的軌跡。為了應對疫情變化和促進經濟復蘇,東盟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政策,繼續出臺經濟援助配套計劃,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推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落地實施。展望2022年,東盟國家經濟增長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各國經濟全面復蘇的前景尚未明朗。
邁入21世紀第3個十年之后,COVID-19疫情的全球擴散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全面衰退,東盟國家經濟增速也急轉直下,出現了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2020年,東盟國家經濟增長率為-3.3%。2021年第一季度,各國經濟衰退仍未止步,直到第二季度才開始顯露出復蘇的跡象,第三季度一些國家又出現負增長,第四季度和全年東盟主要國家經濟增速均由負轉正。
據東盟國家的官方統計,2020年,文萊經濟增長率為1.1%,柬埔寨為-3.1%,印度尼西亞為-2.1%,老撾為3.3%,馬來西亞為-5.6%,緬甸為3.2%,菲律賓為-9.6%,新加坡為-5.4%,泰國為-6.1%,越南為2.9%(詳見表1)。2021年第一至四季度,印度尼西亞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74%、7.07%、3.51%和5.02%,全年為3.69%;馬來西亞分別為 -0.5%、16.1%、-4.5%和 3.6%,全年為3.1%;菲律賓分別為-3.9%、12%、6.9%和7.7%,全年為5.6%;新加坡分別為1.5%、14.7%、6.5%和5.9%,全年為7.2%;泰國分別為-2.6%、7.5%、-0.3%和1.8%,全年為1.6%;越南分別為4.65%、6.61%、-6.17%和5.22%,全年為2.58%。

表1 2011—2021年東盟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一覽表(單位:%)
印度尼西亞是東盟國土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約占東盟的1/3。2020年3月2日,印度尼西亞首次發現COVID-19確診病例后,疫情始終未得到緩解,2021年1月26日,確診病例達到100萬例。5月之后,印度尼西亞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嚴重,6月、7月和8月確診病例分別突破200萬例、300萬例和400萬例,2021年2月超過500萬例。2020年,印度尼西亞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人均國民收入萎縮,世界銀行宣布將印度尼西亞從上年剛確認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重新降級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盡管2021年第一季度印度尼西亞經濟仍為負增長,但第二至四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全年人均收入為4349美元,印度尼西亞政府宣稱又重新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
菲律賓和泰國是經濟遭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兩個東盟國家,確診病例分別超過360萬例和260萬例。從2020年第一季度開始,菲律賓和泰國連續5個季度經濟增速同比為負數。自2020年7月以來,菲律賓確診病例數一直處于高位增長,國內經濟從快速增長陷入嚴重衰退,經濟增長的動因減弱,基礎設施建設受阻,業務流程外包(BPO)減少,作為第二大外匯來源的海外勞務人員僑匯收入驟降;泰國疫情的蔓延使得原本低迷的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疫情之下結構性問題日顯突出,過度依賴旅游業使得經濟復蘇舉步維艱。2021年第二季度,菲律賓和泰國經濟均結束長達5個季度的負增長,菲律賓還創下33年來最大幅度的季度增長,但第三季度泰國經濟再次出現負增長,第四季度則又轉為正增長。
在2020年2月3日,馬來西亞發現首例本國確診病例后,其國內疫情經歷了多次反復,累計確診病例超過310萬例,政府實施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也先后多次延期全國行動管制令,由此國內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從2020年第二季度起,馬來西亞已經連續4個季度經濟增速同比為負增長,國內消費和投資減少,生產和出口受挫,失業人數增加,民生問題凸顯。2021年第二季度,馬來西亞經濟增長出現轉機,季度經濟增速扭轉了連續4個季度的負增長,但第三季度又重回負增長。同時,馬來西亞經濟已連續兩個季度環比負增長,呈現出技術性衰退現象,第四季度經濟增速的反彈則使之全年經濟為正增長。
2021年第一、二季度,新加坡和越南經濟均實現了正增長。在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后,新加坡的季度和全年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制造業和建筑業率先復蘇,出口貿易出現明顯回升,服務業部門也逐步恢復增長,其中制造業持續擴張,但因防疫措施的限制和國境仍未全面開放,建筑、海事和岸外工程領域均面臨嚴重勞動力短缺問題;越南在上年經濟取得正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前兩季度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態勢,上半年經濟同比增長5.64%。不過,自2021年5月起,受第四波疫情的沖擊,越南確診病例超過260萬例,第三季度出現自2000年公布季度經濟增速以來首次負增長,第四季度和全年則保持了正增長。
2020年11月12日,第37屆東盟峰會通過《東盟全面復蘇框架》及其實施計劃,作為東盟應對COVID-19疫情并實現社會經濟穩步復蘇的指導性文件。該框架計劃是東盟層面應對疫情的協調一致戰略,旨在通過聚焦關鍵部門和弱勢群體,確定符合行業和區域優先方向的行動舉措,實現更有韌性、包容和可持續的復蘇①ASEAN Secretariat(2020),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lan,https://asean.org/asean-comprehensive-recovery-frameworkimplementation-Plan.。從2021年4月起,東盟國家疫情相繼出現反彈,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嚴峻。2021年8月底,東盟國家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22萬例。為了應對新一輪疫情蔓延,東盟各國繼續出臺經濟援助配套計劃,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推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落地實施,以求盡快擺脫經濟衰退的困境。
在全球疫情擴散的背景下,東盟國家積極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加大疫情防控的投入,援助受疫情影響的部門行業、中小企業和弱勢群體。2020年,印度尼西亞實施經濟刺激配套政策,政府削減當年國家和地方預算的非優先支出,為21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領域提供了稅收優惠;從2020年2月起,馬來西亞先后出臺了6個經濟振興配套方案,總額達3400億林吉特,加上3220億林吉特的財政預算撥款,總額達6620億林吉特;新加坡連續出臺5個經濟援助配套計劃,紓困資金近千億新加坡元,政府擴大財政支出,財政赤字高達649億新加坡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9%,其中政府動用了520億新加坡元國家儲備金,相當于1996—2019年財政盈余的總額;泰國先后出臺了2個經濟振興預算案,預算金額分別達9240億泰銖和1520億泰銖。
自2021年4月起,東盟國家啟動了新一輪加強疫情防控和促進經濟復蘇的政策措施。印度尼西亞成立國家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委員會,政府加大疫情防控投入,為工商業和中小微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持。馬來西亞于2021年5月底宣布推出總值400億林吉特的第7個經濟振興配套計劃,6月底又出臺了總額為1500億林吉特的經濟復蘇配套計劃,包括政府直接注入100億林吉特的撥款,其重點是繼續關懷人民、支持企業和提高疫苗接種率。2021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案重點從緊急援助轉向經濟結構性的調整,即從疫情防控為主過渡到經濟轉型;除了疫情防控預算,政府還撥出240億新加坡元以鼓勵企業創新與轉型,撥款6000萬新加坡元設立農業產品轉型基金,撥款3000萬新加坡元資助電動車發展計劃。2021年6月,泰國政府內閣出臺了1400億泰銖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旨在減輕下半年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其中包括發放現金、電子代金券或以共同支付形式進行。
隨著疫情形勢反彈,東盟國家開始調整疫情防控政策,一些國家放棄了原有的“清零”防控政策,采取了與病毒共處、加快疫苗接種、逐步重新開放公共場所及靈活實施社交距離等措施,為生產經營活動創造便利條件。2021年6月24日,新加坡率先宣布啟動與疫情共處、如常生活的全面計劃,但該計劃因國內突發德爾塔變異株疫情而擱淺。在疫情逐漸受控及近八成民眾完成疫苗接種后,8月19日,新加坡重啟該計劃。2021年10月,越南頒布了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的第128號決議,放棄了原有“社區零確診”的疫情防控政策,開始采取與疫情共處、加快疫苗接種、盡可能地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減少疫情對經濟和社會民生影響的措施。同時,東盟各國相繼啟動了疫苗接種計劃,力爭在2021年年底或2022年年初實現群體免疫。截至2021年12月4日,新加坡疫苗接種率為96%,文萊為91.52%,柬埔寨為88.55%,馬來西亞為78.86%,越南為74%,泰國為69.37%,印度尼西亞為 51.40%,老撾為 50.75%,菲律賓為36.5%,緬甸為30.08%。
作為東盟經濟的支柱產業,旅游業遭受疫情的沖擊最大,各國在疫情相對穩定后均急切地放寬國境管控。2020年9月,新加坡單方面向風險低的國家和地區開放邊境。2021年9月起,新加坡陸續推出“疫苗接種者旅游走廊”計劃,通過該計劃入境新加坡的游客不必隔離而是代以入境檢測。目前,新加坡已向21個國家開通了“疫苗接種者旅游走廊計劃”。印度尼西亞計劃對有效防控疫情的國家實施“旅游泡沫”計劃,自2021年10月14日起,巴厘島恢復向境外游客開放,但抵離該島的國際航班暫未恢復。自1月4日起,印度尼西亞開通到巴淡島和民丹島的“安全旅游走廊”,接待來自新加坡的游客。泰國從2021年11月1日起開啟“免隔離入境游”,確定解除疫苗接種率超過70%的曼谷等17個入境府的宵禁措施,并發布46個被允許“免隔離入境游”的國家和地區名單①《泰國政府大踏步開放國門歡迎入境游》,(泰國)《中華日報》2021年10月23日。。從2021年12月16日起,泰國進一步放寬入境限制,來自63個低風險國家和地區的游客入境后改為抗原快速篩查,陰性者無須進行隔離。從2022年2月1日起,泰國全面開放全球已接種疫苗的旅客入境,符合條件者入境后免隔離。菲律賓從2022年2月10日起開放符合條件的外國游客入境,這是自2020年3月菲律賓關閉國門后首次向外國游客開放。越南政府擬定了分3個階段實施的國際游客接待計劃,從2021年11月起,在富國島、慶和省、廣南省、峴港市和廣寧省等通過包機航班和國際商業航班,根據各旅游套餐試點項目來接待國際游客;自2022年1月起,擴大國際旅游接待范圍,通過包機航班和定期的國際商業航班連接各目的地,隨后根據疫情形勢和前兩階段試點情況,再確定對國際游客的全面開放②《越南計劃自2022年第二季度對國際游客全面開放》,越通社,2021年10月29日。。
繼第35屆東盟峰會發布《東盟面向“工業4.0”的產業轉型宣言》之后,2021年10月,第38和39屆東盟峰會推出《東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綜合戰略》,提出“東盟數字共同體”愿景,旨在通過數字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制度與治理、資源配置、合作與協同及有效監管,實現技術治理與網絡安全、數字經濟和社會數字化轉型三大目標。其中,數字經濟確定3個戰略重點領域,即數字貿易、先進制造業和新興服務業;數字貿易涉及數字商品與服務、商品與服務數字化配送、數字貿易交易方式和新興數字化技術等;先進制造業要采用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機器人、增材制造和工業網絡安全等“工業4.0”技術,通過科技創新,打造先進制造業,提升價值鏈競爭力;新興服務業涉及衛生服務、金融、物流、教育、旅游和其他專業服務引入“工業4.0”技術,創新服務系統和管理方式。此外,該綜合戰略還關注智能農業和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等①ASEAN Secretariat(2021),Consolidated Strategy on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r ASEAN,https://asean.org/book/consolidated-strategy-on-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for-asean.。
面對“后疫情時期”的經濟發展,東盟國家相繼出臺了中期發展計劃,聚焦疫情后經濟復蘇和產業轉型。因疫情馬來西亞未能實現“十一五”經濟增長目標,2021年9月,馬來西亞推出第12個五年發展計劃,該計劃聚焦重振受疫情影響的經濟,提出2021—202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4.5%~5.5%,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源,吸引更多高科技投資,促進航空航天、電子電氣、智慧農業和創意產業等發展,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向自動化、機械化和高附加值轉變,創造有利的數字經濟增長環境,到2025年躋身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泰國提出了“生物—循環—綠色經濟”(BCG)的增長模式,政府成立了“生物—循環—綠色經濟”政策理事會和“生物—循環—綠色經濟”模式實施委員會,并將“生物—循環—綠色經濟”模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擴大“生物—循環—綠色經濟”項目的投資優惠,通過糧食與農業、醫療與健康、能源和材料及生物化學、旅游與創意經濟四大戰略性領域,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產業轉型,推動“后疫情時期”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②《泰國啟動BCG模式,推動疫后可持續發展》,(泰國)《中華日報》2021年8月24日。;越南推出2021—2025年經濟結構調整計劃,提出經濟增長模式轉向科技創新驅動、提高生產率、質量和競爭力,調整傳統的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價值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經濟自主性和適應性,促進數字化轉型,構建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③《越南制定2021—2025年經濟結構調整計劃》,越通社,2021年9月4日。;柬埔寨政府公布《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政策框架(2021—2035)》,提出了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建立數字信任和信心、培養數字公民、建設數字政府、促進數字商業五大發展目標,并勾畫了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路線圖。
2020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對標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規則,既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也納入了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中小企業和經濟技術合作等領域,形成了區域內更加開放、自由和透明的經貿規則,是一個高標準和高質量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2021年4月,新加坡率先完成國內批準程序。隨后,文萊、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等國也完成國內程序,2022年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在這些國家正式生效。2022年1月17日,馬來西亞通過國內程序并向東盟秘書處提交《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核準書,該協定將于3月18日起對馬來西亞生效。目前,僅印度尼西亞、緬甸和菲律賓尚未完成國內程序。
在2021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當天,東盟秘書處指出將繼續致力于支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進程,確保其有效和高效實施①“RCEP Agreement Enters into Force”,https://asean.org/rcep-agreement-enters-into-force/.。東盟國家對該協定的落地實施高度重視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2021年7月,東盟秘書處與東亞商業理事會聯合舉辦了“挖掘《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貨物貿易機會”研討會,這是東盟2021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系列“線上”研討會的首場會議,旨在向商界宣傳該協議帶來的商機。新加坡貿工部與各商團商會合作,組織舉辦拓展活動和網絡研討會。2022年1月,越南政府出臺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實施計劃”,旨在對各政府部委和省市機關進行任務分工和政策指導,以便充分高效落實該協定。該計劃提出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宣講《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開展區域市場的貿易促進活動,制定扶持計劃和政策指引,繼續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和機制,推動國內企業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企業的對接,協助越南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等②《越南出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實施計劃》,越通社,2022年1月6日。。2020年,越南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地企業了解自由貿易協定的比例僅為23%。針對這一狀況,越南工商會與越南中央經濟管理研究院聯合舉行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企業須知”研討會,發布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企業指南,為企業參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提供政策指引和專業服務③《增進企業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了解和理解》,越通社,2021年11月5日。。
此外,近年來,東盟致力于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這也將為東盟國家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落地實施創造有利條件。目前,東盟內部實現零關稅的商品稅目已占98.6%。2018年年初,“東盟單一窗口”啟動,該系統整合了東盟內部不同國家的“單一窗口”系統,實現了成員國之間貿易相關文件的電子交換。東盟還修改了原產地規則認證操作程序,啟動東盟原產地自主認證制度(AWSC)并實施了海關跨境系統,通過該系統,貿易商只需辦理一次海關申報手續就可以實現在成員國之間自由運輸貨物。同時,在《東盟服務貿易協議》框架下,區域內服務部門開放數量超過70%;《東盟全面投資協定》生效后先后簽署了4份修訂議定書,進一步推動了區域投資自由化、便利化④ASEAN Secretariat(2021),Mid-Term Review of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 2025,pp.12~13.。
隨著東盟經濟的迅速發展,東南亞地區成為東亞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盡管東盟成員國發展水平不一,但以其整體實力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經濟體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各成員國中,東盟人口居第2位,經濟規模居第3位,進出口貿易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均居第2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正式生效將助力“后疫情時期”東盟國家經濟復蘇,推動各國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區域大市場,并加快融入全球和區域價值鏈進程。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東盟國家普遍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一些國家出現了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經濟降幅。從2021年第二季度起,東盟各國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但第三季度經濟增長又明顯放緩。由于東盟國家屬于高度的外向型經濟,對外經濟依存度(進出口貿易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超過90%且主要貿易伙伴集中在東亞和歐美國家,經濟復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貿易伙伴的經濟走勢,因而東亞地區經濟增長將對東盟國家經濟復蘇至關重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東亞區域大市場的逐漸形成和發展將加速區域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拉動區域內市場的擴容升級,擴大和深化成員國之間的產業分工,優化區域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釋放巨大的市場動能和潛力,為東盟國家經濟增長注入“強心劑”,有助于“后疫情時期”東盟國家加快經濟復蘇步伐。
為應對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浪潮,東盟國家紛紛出臺“工業4.0”戰略,確立面向“工業4.0”的產業轉型目標和重點領域。2019年11月,第35屆東盟峰會發布了《東盟面向“工業4.0”的產業轉型宣言》,提出東盟面向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綜合戰略,通過采用“工業4.0”的創新和技術,推動創新和技術驅動型產業的發展,促進數字價值鏈的互聯互通,增強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能力建設①ASEAN Secretariat(2019),ASEAN Declaration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o Industry 4.0,https://asean.org/storage/2019/11/1-issued-ASEAN-DECLARATION-O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TO-INDUSTRY-4.pdf.。在各國的“工業4.0”規劃中,印度尼西亞將電子、汽車、紡織服裝、食品和飲料及石化工業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優先部門;馬來西亞以電子電氣、機械設備、化工、醫療器械和航空航天等為關鍵領域;新加坡出臺了涉及制造業和服務業的23個產業轉型藍圖;泰國以新一代汽車制造、智能電子、農業和生物技術、未來食品加工、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高端旅游、工業機器人、數字經濟、航空物流和醫療衛生等為主導部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規模經濟、刺激投資和充分競爭效應將為東盟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外部動力。
目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在東盟國家外向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的貿易約占東盟進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來自《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占東盟吸收外資總額的比重超過40%。在東盟十大進出口貿易伙伴中,2019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占5個,分別為東盟內部、中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占東盟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6.7%;在東盟十大商品貿易中,向《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出口比重占半數的商品有4種,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國家進口比重超過半數的商品有7種;在東盟的外國直接投資十大來源國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占5個,分別為東盟內部、日本、中國、韓國和澳大利亞。2010—2019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每年在東盟的外國直接投資中所占比重介于35%~50%之間,其中,老撾、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越南和泰國均超過半數。《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后,東亞地區統一大市場逐步形成,東盟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其他成員國的貿易和投資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有利于東盟國家拓展東亞地區大市場。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持續低迷,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中美貿易摩擦加速了全球價值鏈的調整。全球疫情蔓延也對全球價值鏈形成了較大沖擊,它暴露出全球價值鏈的高度脆弱性,使得西方跨國公司加快全球價值鏈重構,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實施了鼓勵本國跨國公司從中國回歸本土或轉向東盟國家的措施,這將對東亞地區價值鏈的穩定性產生一定沖擊。一方面,《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后,東亞地區市場規模迅速擴大,貿易壁壘和投資限制大幅減少,這將有助于穩定和擴展地區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另一方面,《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采取區域累積的原產地原則,促使成員國產品的原產地價值成分可進行累加,這意味著企業將更加注重從區域內采購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它將使東盟國家加速融入全球和區域價值鏈中,深化跨國公司與當地企業的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
盡管世界各國的疫情影響尚未消退,但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開始出現反彈,國際經濟組織對東盟國家經濟復蘇持謹慎樂觀的預測。從2021年4月起,東盟國家疫情形勢幾經波折,多國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各國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2021年,東盟國家經濟同比增速由負轉正,大多基于上年各國經濟急劇衰退使得同期基數較低,2022年,東盟國家經濟發展前景則將難以預料。
近期,國際和區域經濟組織均預測2022年世界經濟將出現反彈,也上調了東盟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預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2年,文萊的經濟增長率為2.6%,柬埔寨為5.7%,印度尼西亞為5.9%,老撾為4.2%,馬來西亞為6%,緬甸為-0.1%,菲律賓為6.3%,新加坡為3.2%,泰國為4.5%,越南為6.6%①IMF(2021),World Economic Outlook,October 2021,p.112,p.115.;世界銀行預計,2022年,柬埔寨的經濟增長率為4.5%,印度尼西亞為5.2%,老撾為4.5%,馬來西亞為5.8%,菲律賓為5.9%,泰國為3.9%,越南為5.5%②World Bank(2022),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January 2022,p.203.;亞洲開發銀行預計,2022年,文萊的經濟增長率為3%,柬埔寨為5.5%,印度尼西亞為5%,老撾為4.5%,馬來西亞為5.7%,菲律賓為5.5%,新加坡為4.1%,泰國為4.5%,越南為7%③ADB(2021),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21,December 2021,https://www.adb.org/outlook.。
在全球和地區疫情仍持續蔓延的形勢下,東盟國家經濟可能呈現出“K型復蘇”的態勢。所謂“K型復蘇”,是指經濟遭遇整體性下跌后,一部分反彈上升,另一部分仍然處于低位,形成分叉走勢。它表現為部分國家經濟某個時段出現反彈,另一些國家經濟則仍處于負增長;某個國家的一些產業部門行業逐漸復蘇,另一些部門行業則尚未走出疫情陰影。2021年,盡管東盟主要國家經濟均為正增長,但各國經濟的季度和年度增速差異甚大:新加坡是東盟國家中唯一4個季度經濟均為正增長的,多數國家則出現1~2個季度的負增長。據泰國中央銀行分析,泰國經濟增長最快要到2023年年初才有望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旅游業可能要遲至2026年才能夠完全復原,泰國進出口貿易則得益于全球貿易復蘇出現明顯增長。2021年,泰國出口和進口額分別為2711.7億美元和2676億美元,分別增長17.1%和29.8%,創下近年新高④《泰國去年出口實現創紀錄新高漲幅17.1%》,(泰國)《中華日報》2022年1月23日。。
據東盟主要國家的官方預計,2022年,印度尼西亞的經濟增長率為4.7%~5.5%,馬來西亞為5.5%~6.5%,菲律賓為6.5%~7%,新加坡為3%~5%,泰國為3.5%~4.5%,越南為6%~6.5%。在全球疫情蔓延背景下,東盟國家仍面臨疫情變化的嚴峻挑戰,尤其是變異毒株的頻繁出現,各國經濟復蘇仍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同時,東盟國家屬于高度外向型經濟,各國疫情后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世界經濟尤其是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復蘇,因而東盟國家經濟全面復蘇還需假以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