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玲,陳益平,賀國文,黃 毅,林 立,卿湘東
(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環境監測工作作為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的依據和基礎尤為重要,被稱為環境保護的“眼睛”“哨兵”。高等院校培養的環境監測專業人才,作為環保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力量,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環境監測工作專業對口性強、市場人才需求量大、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技術能力要求高。《環境監測》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主要培養學生運用環境監測的基本方法和技術設計環境監測方案、解決環境監測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理論性、技術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
在新的政策與教育形勢下,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環境監測》的教學體系中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能肩負起實現美麗中國和保護綠色地球的重任的復合型環境人才。因此,探索環境監測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從培養學生“又紅又專”的角度出發,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根據工程教育認證的標準修訂了《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大綱,在原有專業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育人思政目標,目前的課程思政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實際、關注周圍的環境問題和最新的環境科學研究動態,注重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參與意識,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念、環境道德觀、可持續發展觀、環境政策法制觀;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團隊合作和奉獻科學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核心主義價值觀,明確環
境監測實際工作中的權利、義務、責任與價值。最終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見圖 1,P111)。
對課程各章節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和深入的剖析和梳理,同時對思政目標進行細化,將思政目標映射到具體的課程教學章節,明確教學章節、思政案例與思政要點之間的關系,依托思政案例來實現思政目標。收集案例建立課程思政素材庫,并根據專業領域知識的更新和時事政治不斷完善(見表1,P111)。

表1 《環境監測》課程思政案例庫示例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也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2]。我校以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明確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對照“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求,將思政教育與課程專業教學、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通過創新創業的理論傳授和實踐訓練、通過專業教學中融合創新教學、通過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專思創”有機融合起來。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在基礎實驗操作的基礎上,做一些設計性和創新性的實驗;自主設計,做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實驗項目相關的實驗項目。如校園噪聲的監測、校園青山湖水質監測、校園空氣監測等。將實際監測工作中的思政素材和實例引入實驗教學,基于課程專業知識應用于環境污染監測、治理與改善的實際項目成果,借助國家大學生“互聯網+”“挑戰杯”“節能減排”等創新創業大賽、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平臺,將雙創教學和實際工程應用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深刻認識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真正做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般的思政教育無痕化[4]。

圖1 環境監測課程思政目標體系
《環境監測》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公式繁多、概念復雜、學習難度大。為此,主要采取的措施有:通過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利用項目式教學來引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項目任務完成中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環境監測項目的全過程深度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將復雜的環境監測過程變得通俗易懂[5]。
一個環境監測項目包括監測方案制定、實驗準備、采樣方案設計、樣品采集、樣品預處理、測定分析、撰寫報告多個部分,課時相對較緊,一次項目式課程教學的運行時間較長,選擇對分課堂的模式結合線上線下教學平臺的優勢,建立《環境監測》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體系。

圖2 《環境監測》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體系
教學的組織與設計如下:
(1)課前,學生帶著布置的監測項目任務,結合線上的校內外慕課進行自主學習,學習小組在初步完成項目任務的同時,消化基本知識點、厘清重點難點,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達到以學定教的目的。
(2)課中,課堂精心設計,環節1:學生分享任務成果,老師啟發思考,以學定教對項目任務設計的知識點深入探討。環節2:任務提升,層層深入;對項目方案進行進一步修改。環節3:最后對課程知識重點難點進行歸納總結。環節4:檢測反饋,結合環境監測上崗資格考核真題和考研真題,培養、提升實踐與科研能力。
(3)課后,在線上進行討論與答疑,學生進一步完善項目方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鞏固提高。同時引導學生解決實踐問題,應用創新,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教師結合校園地表水中化學需氧量的測定、校園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測定、校園環境噪聲監測等項目,組織項目實踐教學,其教學實施的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環境監測“對分課堂+項目式”教學實施方法
以信息化為重要手段和紐帶,線上線下交互進行,通過具體的監測項目任務驅動、分組討論、分層教學,讓同學們在學中練,練中做,做中學,從而達到知行統一,做到全過程思政,潤物細無聲。
“雙碳”背景下,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我國經濟的轉型,國家需要更多的環保專業高技能人才。新形勢下“三全育人”等發展要求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將思政融入專業課、實驗課、創新創業教育以及相關教育活動中,形成課程教學“全程思政”的大格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才能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環保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