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天明
敦煌醫學是敦煌學的重要分支,通過對敦煌古籍的整理研究,彌補了隋唐前后醫學文獻的空白,發現了諸多失傳的古“經方”,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臨床實用意義。敦煌古籍中有諸多美容方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敦煌中醫美容學文化,其獨到的選藥處方實為后世所不及。面膜、染發的方劑,開中醫美容之先河。它們在唐宋時期被廣泛使用,有力地推動了中醫美容的發展,也體現了人們當時對美的追求。
下面分享兩則敦煌外治法美容醫方,以供參考。
白芷、白蠶(白僵蠶)、葳蕤、白術、杏仁、桃仁、瓜仁(冬瓜子)各一兩,磨粉裝入布袋或茶包,泡水以潔面。此方可活血潤燥、祛濕生肌、滋養肌膚。

方中以桃仁為君藥,活血潤燥、滋養肌膚。臣以白僵蠶、白芷去除肌膚之風邪以止癢;冬瓜子,《日華子本草》謂“去皮膚風及黑黯,潤肌膚”,故以之與白術配伍,利濕化痰,去除皮膚污垢,爽潔皮膚。佐以杏仁、葳蕤滋陰潤燥,與桃仁、冬瓜子配伍,有滋養肌膚之功效。縱觀全方,以仁類藥物為主體,發揮其質潤多脂的特點,滋養肌膚的同時又活血祛風、祛濕化痰,消除病因。此方中白芷含有光敏性物質,建議每日睡前使用。
生地黃一斤,牛膝半斤,枸杞子二升,烏麻一升,黃連五兩,生天門冬五兩。以酒三斤,浸七日,任服多少。
此方為治白發方。白發在中醫上被認為是由腎陰虛造成的,白發的出現預示人體腎元虧耗。故對待白發應該采用補腎調氣血之法。方中烏麻養血烏發,生地黃、牛膝、枸杞子、天門冬滋補肝腎、養陰烏發。腎陰不足,心火偏亢,用黃連清瀉心火,瀉火補水。所有藥材均浸泡入酒內,酒可幫助藥物有效成分溶解,且酒具有溫通血脈之功效。全方組合巧妙,體現了五行生克制化規律。
許多中藥具有清除自由基、修復膠原纖維、促進皮膚微循環等功效,且副作用少,可見發展中醫美容學、弘揚民族醫學,臨床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