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純,張志明
1.四會市中醫院醫共體總醫院黃田分院(廣東 四會 526200);2.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疾病,人體長期處于代謝紊亂的狀態,會導致神經、眼、腎、血管等組織器官受損、功能下降甚至功能衰[1]。糖尿病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35~40歲,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90%以上。臨床上以藥物治療為主,不同的藥物對患者的療效有一定的影響,通過藥物對血糖進行控制,同時配合飲食與鍛煉,可使療效最大化[2]。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有效降糖藥主要包括二甲雙胍以及阿卡波糖。作為雙胍類降糖藥物的二甲雙胍,可以有效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促進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磷酸化,從而有效地控制糖原的產生,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3-4]。阿卡波糖屬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主要是通過抑制腸道中的小分子寡糖分解為單糖,從而延遲腸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5]。為了探討二者治療效果的差異性,本研究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來四會市中醫院醫共體總醫院黃田分院收治的100例診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糖尿病的診斷依據是WHO/ADA推薦的Ⅱ型糖尿病診斷標準[6],空腹血糖(FBG)在7.0mmol/L以上,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餐后2h血糖在11.1mmol/L以上,即確診為糖尿病。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口服降血糖藥物療效不理想,沒有使用胰島素;③患者和家屬對本研究了解且同意參與。排除標準:①傳染病患者;②患有精神障礙的患者;③具有肝功能障礙的患者;④孕婦、哺乳期婦女;⑤有急性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⑥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的患者。
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來四會市中醫院醫共體總醫院黃田分院收治的100例診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n=50例,給予口服二甲雙胍)和觀察組(n=50例,給予口服阿卡波糖)。其中,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38~48歲,平均(43.5±1.4)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8±1.2)年;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7~50歲,平均(43.8±1.7)歲,病程2.5~10年,平均病程(5.9±1.4)年。2組線性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可以開展對比研究。
所有患者停止服用其它降糖藥物3天,并測量空腹和餐后2小時的血糖,在控制飲食、運動和常規糖尿病教育的基礎上,對照組口服二甲雙胍片(規格:0.5g/片),每次給藥500mg,每天3次;觀察組口服阿卡波糖片(規格:50mg/片),給藥劑量為每次50mg,每天3次。兩組療程均為12周。
(1)血糖水平:治療前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及餐后2h靜脈血各2mL,常規分離血清,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BS2000)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水平。(2)比較兩組患者的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3)藥物不良反應:觀察兩組患者服藥后是否出現不良反應。(4)比較兩組患者的用藥成本,藥物成本=每人口服降糖藥物總量×口服降糖藥物單位金額。二甲雙胍價格為25元/盒(每盒20片),阿卡波糖價格為76元/盒(每盒30片)。
評判標準:(1)顯效:經過治療,空腹和餐后2個小時的血糖降低程度超過40%,糖化血紅蛋白降低程度30%以上;(2)有效:經過治療,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的血糖降低程度超過20%,糖化血紅蛋白降低程度10%以上;(3)無效:血糖未出現任何變化。

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80%、98%,兩組對比觀察組治療效果更佳,x2=9.758,P=0.008<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治療后兩組FPG、2hPG、HbA1c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的血糖水平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的總膽固醇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對照組的總膽固醇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x2=8.400,P=0.038<0.05),見表4。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經對癥處理后均有改善,無死亡或其他嚴重影響。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n(%)]
觀察組用藥成本低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的用藥成本比較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大量的糖尿病患者,并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其致殘率、合并癥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所以,應及早發現、積極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鍛煉、合理選擇降糖藥物、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特別是2型糖尿病的病因復雜,病程較長,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體內出現了胰島B細胞的功能衰竭或胰島素抵抗,患者多以老年人為主,且多伴有腎、心血管等基礎疾病,使其治療難度大大增加[7-8]。據有關文獻顯示[9-10],采用口服降糖藥對糖尿病的治療有明顯的療效,與傳統的胰島素和靜脈泵注相比,使用口服降糖藥具有簡單方便、無創、無痛苦等優勢,提高了患者的治療順應性。二甲雙胍片和阿卡波糖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降血糖藥,其中二甲雙胍片能促進胰島素與受體的融合,增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能起到預防或緩解胰島素抵抗的效果,而且對胰島的B-細胞無影響,適合合并高血壓、高血脂或肥胖癥的患者[11]。阿卡波糖片是一種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以調節人體的胃腸功能,抑制人體對糖的吸收利用,抑制胰島素的分泌。除此之外,有資料顯示,長期服用阿卡波糖片,能夠預防冠心病、調節血脂[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8%,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80%,兩組對比觀察組治療效果更佳,治療后兩組FPG、2hPG、HbA1c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的血糖水平更低,說明阿卡波糖片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發現,阿卡波糖為復雜的低聚糖,與寡糖結構類似,屬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這種非寡糖“假寡糖”能與小腸上皮細胞的刷狀邊緣處的寡糖競爭,因此能與α-葡萄糖苷形成可逆的結合,從而抑制大量的α-葡萄糖苷酚,從而加快淀粉的分解,進而將其轉變為寡糖,再減慢轉化為葡萄糖的速度,從而減慢消化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從而減少餐后2個小時內的血糖,進而降低血糖[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總膽固醇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對照組的總膽固醇明顯低于觀察組,說明二甲雙胍片具有降脂效果,分析原因發現,二甲雙胍片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的糖代謝,并能有效地促進糖的無氧酵解。有多項研究表明[15-16],二甲雙胍片不僅可以幫助外周組織吸收葡萄糖,從而保護受損胰島β細胞的正常功能,還能抑制脂肪分解、提高糖利用率、顯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具有降脂、降血糖、抑制動脈硬化的作用[17]。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明顯低于對照組(20%),P<0.05,說明阿卡波糖片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分析原因發現,二甲雙胍片屬于雙胍類降血糖藥,其主要作用是通過提高糖代謝的功能,強化肌肉、脂肪等周圍組織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從而達到保護胰島β細胞的目的[18]。另外,當腸道吸收葡萄糖受到抑制時,可以抑制肝臟的糖原異生,減少肝臟的糖代謝,減少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與磺酰脲類降糖藥物相比,該藥對胰島素分泌無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且很難產生低血糖癥,而二甲雙胍片的胃腸反應較大,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用藥成本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二甲雙胍片的成本更低,鄉鎮等藥店適合進貨,且比較適合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
綜上所述,在門診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二甲雙胍以及阿卡波糖均為有效藥物,其中,二甲雙胍也具有顯著的降脂效果,且用藥成本低,而阿卡波糖具有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不良反應少,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