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飛,陳凌娟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 檢驗科(廣東 清遠 511518)
外科是以手術切除、修補為主要手段的專業科室,因治療手段的有創性,感染發生風險較高,會對患者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若外科感染患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抗菌治療,病原菌在血液循環中持續存在,會不斷損害患者機體臟器功能,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抗菌藥具有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抑制核酸復制之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感染。但隨著抗菌藥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性逐漸上升,導致臨床用藥難度增大。血培養是微生物感染診斷及監測危重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也是臨床判斷和治療血流感染的有效依據[3]。研究發現,掌握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對于臨床及時、有效控制感染具有指導意義[4]。鑒于此,本研究采用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分析外科住院血流感染患者血培養陽性標本的病原菌及耐藥性,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可靠依據,信息示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外科住院血流感染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共收集血培養標本100份,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復分離菌株,共分離出菌株112株。
全自動血培養儀(型號:BST/MDS 100)及配套血培養瓶、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型號:VITEK 2)及配套藥敏分析系統、藥敏紙片(英國Oxiod)。
(1)病原菌分離及鑒定:將血培養瓶置于全自動血培養儀中,待儀器陽性報警后,將血標本染色,并放入培養箱中孵育24h,使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測定和鑒別病原菌,分析病原菌分布情況。(2)藥敏試驗:采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所配套的藥敏分析系統、紙片擴散法檢測主要病原菌對頭孢唑林(KZ)、頭孢呋辛(CXM)、頭孢他啶(CAZ)、哌拉西林(PIP)、頭孢曲松(CRO)、復方新諾明(SXT)、亞胺培南(IMP)、左氟氧沙星(LEV)、環丙沙星(CIP)、慶大霉素(CN)、青霉素G(PG)、紅霉素(ERY)、萬古霉素(VAN)的耐藥性。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00例患者中血培養共檢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蘭陰性菌67株,占59.82%,以大腸埃希菌24.11%(27/112)、肺炎克雷伯菌17.86%(20/112)為主,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7.14%(8/112)、陰溝腸桿菌6.25%(7/112)、鮑曼不動桿菌4.46%(5/112);而革蘭陽性菌38株,占33.93%,以表皮葡萄球菌15.18%(17/112)為主,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9.82%(11/112)、屎腸球菌6.25%(7/112)、人葡萄球菌2.68%(3/112);真菌7株,占6.25%,包括白假絲酵母4.46%(5/112)、其他1.79%(2/112)。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KZ、PIP、CXM等表現出較強的耐藥性,表皮葡萄球菌對PG、ERY、CIP等表現出較強的耐藥性。見表1。

表1 主要病原菌耐藥性 [n(%)]
血流感染屬臨床較為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外科患者是發生血流感染的高危群體,主要由于外科患者多伴有基礎疾病,免疫力低下,加之受插管及侵入性操作影響,會將正常部位的定植菌群帶入其他部位,增加血流感染發生風險[5-6]。針對血流感染,臨床多采用抗菌藥物治療,而規范、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對有效開展感染尤為重要。
研究發現,定期送檢血培養在診斷、治療血流感染患者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7-8]。本研究結果顯示,100例患者中血培養共檢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蘭陰性菌67株,占59.82%,以大腸埃希菌(24.11%)、肺炎克雷伯菌(17.86%)為主;其次為革蘭陽性菌38株,占33.93%,以表皮葡萄球菌(15.18%)為主;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KZ、PIP、CXM等表現出較強的耐藥性,表皮葡萄球菌對PG、ERY、CIP等表現出較強的耐藥性。提示醫院外科送檢血標本病原菌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為主,且對多種常用抗菌藥物產生了較強的耐藥性,對此臨床需加強監測病原菌,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可靠依據。原因在于外科患者受手術操作、插管等因素影響,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機體免疫力降低,血流感染發生風險隨之增高,臨床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并廣泛開展抗菌藥物知識培訓,以達到控制血流感染的目的[9-10]。同時,外科血流感染患者血培養病原菌種類分布較為廣泛,其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KZ、PIP、CXM等表現出較強的耐藥性,主要由于以往臨床多憑借經驗選用抗菌藥物,而KZ、PIP、CXM是臨床抗感染常用藥物。隨著KZ、PIP、CXM等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藥性增強,甚至出現對多種藥物產生較強耐藥性的現象,增加臨床治療難度。本研究發現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IMP耐藥率較低,故臨床可將其作為治療血流感染的藥物。表皮葡萄球菌多存在于人體皮膚、陰道等部位,是血培養中常見污染菌,對傳統抗菌藥PG、ERY表現出較高的耐藥性,對VAN耐藥性較低。臨床需重視血培養、菌株鑒定和藥敏分析,加強對病原菌的耐藥性監測,分析耐藥性規律,并根據結果選擇針對性抗菌藥物,以免濫用抗菌藥,從而在確保治療效果理想的同時,控制耐藥菌株泛濫。
綜上所述,醫院外科血流感染患者送檢血標本中病原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臨床需重視細菌鑒定,掌握病原菌分布及耐藥規律的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以積極控制外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