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樂,劉巖松
沈陽市婦嬰醫院 婦科(遼寧 沈陽 110000)
宮腔粘連屬于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多因診斷性刮宮、人工流產以及宮腔鏡手術等多種宮腔侵入性操作導致。這些操作導致子宮內膜損傷持續發生,顯著增加了宮頸管以及宮腔肌壁的粘連發生率,繼而導致宮腔解剖結構發生異常,宮腔部分閉鎖或是宮腔全部閉鎖,誘發月經量減少、閉經以及不孕等嚴重癥狀,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很多患者在早中期并未出現明顯不適癥狀,所以患者未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所以,確診宮腔粘連的患者以重度為主。對這一類患者,臨床多給予宮腔粘連電切術治療,可有效解除宮腔粘連狀態,可促使患者恢復正常。再者,該手術在宮腔鏡直視狀態下操作,可規避盲目操作造成的風險,手術安全性與有效性比較好,可作為疾病首選治療方案[2]。但是,宮腔粘連電切術后,患者有較高的幾率復發疾病,如何預防疾病復發成為臨床重點研究問題。臨床認為,宮腔粘連電切術后給予大劑量雌激素類藥物治療,可促進受損子宮內膜生長,可構建物理屏障,預防疾病方法[3]。但也有研究[4]指出,宮腔粘連電切術后應用大劑量雌激素類藥物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阿司匹林,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文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5例重度宮腔粘連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術后應用不同藥物治療的效果,詳見下文。
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將在本院確診為重度宮腔粘連并進行宮腔粘連電切術治療的115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按照單雙數分組法將115例患者分為觀察組(患者58例)、對照組(患者57例)。觀察組年齡大小在21~38歲,平均(29.77±3.54)歲;體質指數是20~24kg/m2,平均(22.37±1.18)kg/m2;月經周期23~60天/次,平均(47.86±12.11)天/次。對照組年齡大小在21~37歲,平均(29.42±3.51)歲;體質指數是20~24kg/m2,平均(22.25±1.14)kg/m2;月經周期20~90天/次,平均(49.27±12.04)天/次。兩組患者的上述資料對比結果顯示,結果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均滿足《婦產科學》中的重度宮腔粘連診斷標準[5];(2)患者均經宮腔鏡檢查確定有重度宮腔粘連存在;(3)患者均具備正常理解能力,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存在宮腔粘連電切術禁忌證;(2)置入節育環;(3)無法為臨床提供完整資料,術后用藥依從性不高患者。
兩組均行宮腔粘連分離術,觀察組手術時間約10~28分鐘之間,平均時間為(18.23±4.35)分,對照組手術時間約9~30分鐘之間,平均時間為(17.69±4.78)分,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對比結果無差異(P>0.05)。且術后未預防宮腔粘連復發,宮腔內均注射醫用透明質酸鈉1支,宮腔內留置宮腔球囊1枚,術后3~5天拔除。兩組均在術后采用戊酸雌二醇片(藥品規格:1mg×21片)口服治療,從術后第一天開始用藥,一次用藥1片/1mg,一天用藥3次。觀察組聯合應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腸溶片(藥品規格:25mg×100s)口服治療,術后第一天開始用藥,一次用藥3片/75mg,一天用藥1次。連續口服28天停藥,后7天聯合口服地屈孕酮片(藥品規格:10mg×20s),一次用藥2片/20mg,一天用藥1次;連續用藥2個周期后返院復查。
(1)子宮內膜容受性。在兩組患者用藥前后分別評估患者的子宮內膜類型、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內膜血流指數(包含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子宮動脈血流指數(包含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獲取,并進行統計分析。
(2)藥物治療效果。在兩組患者完成2個周期的治療后評估,療效標準[6]如下,顯效:患者的原有解剖結構恢復正常,雙側輸卵管可見開口。有效:患者的宮腔形態基本恢復正常,單側輸卵管可見開口。無效:患者的宮腔形態以及輸卵管開口情況與治療前比較無差異。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內膜血流指數、子宮動脈血流指數)組間差異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子宮內膜類型、藥物治療效果)組內治療前后差異比較采用配對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的子宮內膜類型是A型8例(13.79%)、B型34例(58.62%)、C型16例(27.59%),對照組的子宮內膜類型是A型7例(12.28%)、B型33例(57.89%)、C型17例(29.83%),兩組子宮內膜類型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子宮內膜類型是A型26例(44.83%)、B型22例(37.93%)、C型10例(17.24%),對照組的子宮內膜類型是A型16例(28.07%)、B型27例(47.37%)、C型14例(24.56%),兩組子宮內膜類型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治療后,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無差異(P>0.05),觀察組子宮內膜血流指數、子宮動脈血流指數小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子宮內膜厚度與血流指數比較
兩組藥物治療效果比較,有顯著差異(x2=13.322,P=0.001<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藥物治療效果比較 (n/%)
宮腔粘連電切術是臨床比較推崇的重度宮腔粘連治療方法,在宮腔鏡直視狀態下,應用能量電極進行環形分離或是針狀分離,切除粘連形成的瘢痕組織。這種治療方法在重度宮腔粘連治療中應用,具有手術操作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可促使術后宮腔解剖結構恢復等優點。但進行電切治療時,所形成的能量會誘發組織熱效應,容易對周圍殘留或是正常子宮內膜造成損傷,術后滲出還會誘發感染現象,甚至會導致電切術治療無效,加重現有宮腔粘連程度,或是促使疾病復發。考慮到重度宮腔粘連電切術后的高復發率,臨床主張在術后積極利用干預措施預防宮腔粘連復發,提升手術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的狀態。
現今比較推崇的預防方法是雌激素應用。臨床認為,雌激素和人體子宮內膜生長關系具有息息相關的作用,可和子宮內膜上雌激素受體進行有效結合,促使蛋白質不斷合成,促使人體子宮內膜持續生長,繼而抑制子宮內膜逐步朝分泌期轉化。雌激素治療可誘發殘余子宮內膜雌激素受體應答,可刺激子宮內膜有效生長,可覆蓋粘連部位的纖維化瘢痕,可預防宮腔再粘連的發生率。但是,臨床并未明確重度宮腔粘連術后的雌激素應用劑量,但有研究學者指出,中重度宮腔粘連宮腔鏡電切除術后口服大劑量雌激素,治療有效率是95.76%,未見術后并發癥,不會對凝血功能與肝腎功能造成不良影響。也有研究[7]指出,大劑量雌激素可促使人體子宮內膜生長,恢復子宮內膜功能,但用量過大也會對子宮內膜容受性造成不良影響,且患者的子宮內膜容受性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所以,采用雌激素進行術后治療的同時,還需考慮患者的子宮內膜容受性問題。
多數重度宮腔粘連患者均存在不孕不育這一問題,所以術后預防再次宮腔粘連的同時,還需改善重度宮腔粘連導致的不孕不育,而子宮內膜容受性和女性孕婦能力存在直接關系,更是胚胎著床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成熟進步,超聲可更好地展現人體子宮形態與子宮內膜情況,并且可充分展現子宮內膜血流狀態,更好的評估子宮內膜容受性。有研究[8]指出,想要改善重度宮腔粘連術后的子宮內膜容受性,應聯合應用雌激素藥物和抗凝藥物。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劑量阿司匹林與大劑量戊酸雌二醇片聯合應用,可有效降低重度宮腔粘連患者的子宮動脈搏動指數及阻力指數,可增加子宮的血流量。主要因為人體前列腺素合成期間,阿司匹林直接作用于環氧化酶,令脂肪酸環氧化酶失活,抑制血栓素A2以及前列環素合成。再者,血小板環氧化酶的阿司匹林敏感性明顯更高,小劑量用藥便可有效抑制血栓素A2合成,但不會對血管壁PG12合成造成影響,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微血栓的形成,改善宮腔局部血液循環狀態,促使子宮內膜血管持續生長,聯合雌激素藥物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促使患者的孕育功能恢復,為胚胎著床提供良好基礎。
由上可知,重度宮腔粘連患者實施宮腔粘連電切術后,聯合應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與大劑量戊酸雌二醇,可有效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