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霞
江西省腫瘤醫院 綜合放療二病區(江西 南昌 330000)
癌痛是腫瘤患者的并發癥,也是導致晚期腫瘤患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原因,包括內臟痛、軀體痛、神經痛等,不僅給患者帶來軀體不適,還會使患者心理負擔增加,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1-2]。因部分患者與家屬對癌痛存在錯誤認知,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導致重度癌痛發生率上升,當發展為重度癌痛時,患者疼痛感難忍,會出現煩躁、恐懼、絕望等情緒,甚至出現輕生想法,嚴重影響患者預后[3-4]。因此,幫助家屬與患者形成正確的癌痛認知,減輕患者心理痛苦,確保癌痛治療順利進行,是控制癌痛的首要措施[5]。賦能教育是一種以患者為主體,其內容在于使患者參與治療決策,并以問答的形式為患者答疑,充分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癌痛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了藥物、手術、心理、飲食等全方面護理,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就醫環境[6]。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賦能教育聯合癌痛護理干預在腫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納入102例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腫瘤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1)及對照組(n=51)。觀察組女22例,男29例;年齡31~76歲,平均年齡(45.22±5.19)歲;病程2~16個月,平均病程(8.57±1.06)個月。對照組女24例,男27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5.08±5.54)歲;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8.59±1.02)個月。本研究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2)存活期大于3個月者;(3)臨床資料完整者;(4)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認知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2)伴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3)半年內因手術導致的急性疼痛;(4)哺乳期或妊娠期。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具體包括,癌痛知識宣講、環境及治療護理。
觀察組給予賦能教育聯合癌痛護理干預。賦能教育:(1)設立賦能教育小組,由健康教育護理部副主任1名、責任護士4名、隨訪專員1名組成,由護理部副主任對課程進行安排;責任護士負責對賦能教育進行指導;隨訪專員負責出院后收集問卷調查。實施賦能教育前,由醫生、護士、心理咨詢師、藥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對小組成員進行疼痛類型評估、疼痛用藥與方法、疼痛用藥誤區、賦能教育的具體要求、阿片類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方法等進行培訓。(2)賦能教育方法。第一次賦能教育于患者確診及藥物治療后,之后每周三、周五由護士對患者進行賦能教育,1h/次,直至患者能夠回答80%以上的責任護士提出的問題。①明確問題,通過開放式提問的方式,了解患者對癌癥的認知、自我管理現狀和態度,并對其自我管理現狀進行評估。②表達情感,在取得患者充分信任的情況下,引導患者主動表達自身內心的真實情感,責任護士須耐心傾聽,同時予以患者心理疏導和安慰,面對患者出現的疑問,責任護士需給予專業的解答。③設立癌痛管理目標,由護士、患者、家屬共同制定適當可行的目標,通過對目標具體化,幫助患者實現對癌痛的自我管理,并掌握相關知識和處理方法。④制定計劃并實施,護理人員將患者對目標的計劃、意見與自身專業知識及臨床經驗相結合,并根據患者情況與患者共同制定計劃方案,指導患者使用NRS量表、合理膳食、清除非藥物止痛的方式,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和治療,并嚴格督促患者執行。⑤評估效果與總結,評價賦能教育效果,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總結癌痛自我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專業性指導,達到強化干預的目的。癌痛護理:(1)設立癌痛護理干預小組,由癌痛治療師2名、癌癥護士3名、臨床藥師1名組成,癌痛治療師負責對患者癌痛進行評估和治療;癌癥護士負責為患者制定癌痛護理管理流程圖,并督促患者執行;臨床藥師負責為患者提供藥品服務。定期為小組成員進行癌痛規范化培訓。(2)藥物護理。在給予患者常規癌痛藥物治療外,根據患者癥狀選取合適的藥物進行個性化干預。(3)手術護理。術后,通過適度的熱敷與按摩,加速患者的血液循環,緩解其術后疼痛感。(4)心理護理。癌痛患者除軀體上的不適外,心理因素也是促使病情惡化的關鍵,治療中需足夠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入院后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全面評估,根據患者不同性格、情緒,對其進行不同層次的針對性溝通,及時安撫患者情緒,降低患者治療過程中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達成友好信任的醫患關系。(5)飲食護理。服用阿片類藥物患者易出現便秘癥狀,需囑患者加強維生素、纖維素的攝入,提高飲水量,并進行適當運動;便秘患者可通過服用果導片、麻仁丸進行緩解。由護理人員每日為患者制定詳細餐飲內容,保證患者的營養攝入。(6)發放癌痛宣傳冊。定期為患者開展知識講座、播放癌痛影視資料,并制作圖文并茂的宣傳板報;告知患者停用止痛藥可能會出現反跳現象,囑咐患者不可隨意停藥。
兩組均連續干預3個月。
(1)服藥依從性。當患者服藥依從性≥80%時,服藥依從性好,當患者服藥依從性<80%時,服藥依從性差。服藥依從性=(發藥量-未服藥量)/應服藥量×100%。
(2)癌性爆發痛發生率。癌痛診斷標準:①一周持續出現12小時及以上的基礎疼痛者;②一周基礎疼痛得到控制,數字分級法(NRS)<4分;③患者疼痛控制后出現疼痛加重,NRS>6分現象。以上三個標準均符合者,可確診為癌痛。
(3)心理狀態。于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心理焦慮程度進行評估,含20個項目,用4級評分法,正常:評分小于50分,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70分以上;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抑郁狀況進行評估,含20個項目,用4級評分法,正常:評分小于53分,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以上。
(4)生活質量。于干預前、后采用中文版FACT-G癌癥患者生活質量通用量表評估,含27項,生理狀況(7項)、社會/家庭狀況(7項)、感情狀況(6項)、功能狀況(7項),采用5級評分法,一點也不:0分,有一點:1分,有些:2分,相當:3分,非常:4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干預后對照組用藥依從41例(80.39%),觀察組48例(94.12%),兩組服藥依從性比較,有統計學差異(x2=4.320,P=0.038)。
干預前患者癌性爆發痛發生率兩組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癌性爆發痛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癌性爆發痛發生率對比 [n(%)]
干預前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兩組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心理狀態評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對比分)
干預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兩組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晚期腫瘤患者常伴隨癌痛發生,引起癌痛主要有三種原因:一是由腫瘤壓迫神經、內臟直接引起的疼痛;二是由腫瘤化療、手術等治療引起的疼痛;三是因腫瘤誘發的并發癥,間接性引起疼痛[7]。不同類型的腫瘤會引不同性質的癌痛,按照病理學特征可將其分為傷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經病理學疼痛,傷害感受性疼痛表現為固定部位疼痛如骨骼、肌肉等,神經病理學疼痛部位外觀無明顯跡象,夜間疼痛感會出現間接性加重[8-9]。癌痛患者不僅要承受抗癌藥物的不良反應還要承受身體上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也常常伴隨患者,控制不當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10]。現代護理學認為,良好的護理干預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還可緩解患者疼痛感以及負面情緒,重拾患者對生活的希望,樹立積極樂觀的治療信心。
常規護理干預予以患者環境、治療護理、癌痛知識宣講,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認知水平、緩解其疼痛感,但對于患者的不良情緒難以起到消除作用,導致其抗癌積極性不強,難以樹立戰勝癌痛的信心;同時,在灌輸癌痛信息時,患者接受知識較少,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導致部分患者出現藥物成癮或拒絕服藥[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癌性爆發痛發生率和心理狀態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賦能教育聯合癌痛護理干預利于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降低患者癌性爆發痛發生率以及心理狀態各項評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在于賦能教育通過明確問題、引導患者表達情感、設定目標、制定計劃與實施、效果評估、鞏固總結六個步驟,逐一解決患者現存問題,利于轉變患者對癌痛的錯誤認知,形成正確的癌痛知識系統[13-14]。在引導患者傾訴情感時,護理人員可針對患者現存擔憂提供相應的安撫,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意愿,減輕其不良情緒,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動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從而提升其服藥依從性,降低癌性爆發痛發生率;同時,采用患者易于理解的方式激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讓其掌握控制癌痛的管理與決策權,在尊重生命的同時,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生命價值觀,實現患者與護士的雙向互動,提升患者對癌痛知識的認知,改善其生活質量[15]。此外,通過藥物干預、飲食、心理和健康宣教等全方面護理,指導患者科學、規范、合理的用藥方法,加強醫護之間的溝通,幫助患者了解癌痛的可控性,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全面接受疼痛用藥治療,從而有效緩解癌痛患者的疼痛,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賦能教育聯合癌痛護理干預利于提高腫瘤患者服藥依從性,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患者癌性爆發痛發生率,減輕癌痛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水平,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