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文,李雪珠,安麗景,李中玉*
1河南省中醫院,鄭州 450002;2鄭州市婦幼保健院,鄭州 450012
乳腺癌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和死亡率居我國婦科惡性腫瘤首位,且發病更趨向年輕化,嚴重威脅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乳腺癌的臨床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治療、放化療、靶向治療等,取得了一定療效[1],但可能引起肝功能損傷、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多種不良反應。中醫將乳腺癌歸為“石癰”“妒乳”“乳巖”等范疇,多表現為情志失調、氣滯血瘀、正氣不足等。中醫通過疏肝理氣、化瘀散結、扶正祛邪等改善患者體質,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不良反應發生率和腫瘤復發率。臨床研究[2-4]表明,聯合中藥治療乳腺癌可增強患者免疫力、降低化療藥物不良反應發生風險等,但目前尚無臨床用藥規律的相關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在真實世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數據挖掘探討治療乳腺癌的核心中藥及組方規律,為其臨床遣藥組方提供可靠證據。
以“乳腺癌” “乳癌(乳巖)” “乳腺腫瘤” “中醫” “中藥” “隨機對照試驗”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維普資訊(VIP)和萬方等中文數據庫中進行檢索;以“breast canc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RCT”等為關鍵詞在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等外文數據庫中檢索,收集中藥復方治療乳腺癌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獻。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2年1月。排除標準:①非RCT文獻。②重復發表的文獻。③研究對象合并嚴重并發癥或其他疾病的文獻。④采用中藥單體及中成藥治療的文獻。
由一人建立Excel 數據表,對文獻涉及中藥復方進行單味中藥的藥物名稱、性味歸經、使用頻次等信息的錄入。參照《中藥學》(第十版)[5]和《中國藥典》(2020版)[6],由第二人對藥物名稱、性味歸經等進行規范化處理。
采用Excel 2019軟件對文獻中涉及的中藥進行頻次、性味、歸經等統計分析;采用Cytoscape 3.7.2軟件,基于拓撲學屬性篩選出核心中藥;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軟件進行核心中藥關聯規則分析,設置條件為支持度≥10%、置信度≥50%,篩選支持度前20項中藥組合;利用Cytoscape 3.7.2軟件構建關聯規則展示圖,節點大小代表中藥應用的頻次,線條大小表示關聯的緊密程度;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獲取特征值>1的公因子。
經篩選得到53篇文獻,共涉及102首方劑、178味中藥,累計應用頻次為1398次。應用頻次最多的3類藥物分別為補虛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詳見表1。涉及中藥的藥性以溫、寒、平為主;藥味大多為甘、苦、辛;歸經以入肝、脾、胃經為主(見圖1)。

表1 治療乳腺癌中藥復方的中藥種類及頻次分析
利用Cytoscape 3.7.2軟件中的CytoNCA插件,根據節點的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介度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CC)等拓撲學屬性,經2次篩選得到16味核心中藥,分別為白術、黃芪、甘草、茯苓、柴胡、莪術、白芍、當歸、黨參、陳皮、白花蛇舌草、熟地黃、淫羊藿、半夏、山茱萸、香附。核心中藥相互作用網絡見圖2,應用頻次、常用劑量等分析見表2。

圖2 基于拓撲學屬性篩選治療乳腺癌中藥復方的核心中藥
關聯規則分析結果表明,白術、黃芪、茯苓、白花蛇舌草、柴胡、陳皮、莪術等中藥不僅應用頻次較高,且相互之間關聯程度也較高,為治療乳腺癌的高頻中藥。見表3、表4及圖3。

圖3 治療乳腺癌中藥復方的核心中藥關聯規則展示圖

表3 治療乳腺癌中藥復方的2味核心中藥關聯規則分析

表4 治療乳腺癌中藥復方的核心中藥關聯規則分析
KMO檢驗和Bartlet’s球形檢驗結果為KMO=0.559、P=0,表明各變量間存在相關性,可以開展因子分析。選擇最大方差法旋轉,得到6個初始特征值>1的公因子,累積因子貢獻率為70.931%,見表5。通過Kaiser全體旋轉法旋轉后空間中的成份圖見圖4。

表5 治療乳腺癌中藥復方中藥的因子分析

圖4 治療乳腺癌中藥復方旋轉后空間中的成份圖
對53篇關于乳腺癌的臨床研究文獻中應用的102首方劑進行分析,涉及中藥178味,累計應用頻次達1398次,多為補虛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等,涉及中藥的藥性以溫、寒、平為主;藥味大多為甘、苦、辛;歸經以入肝、脾、胃經為主。《外科正宗》曰:“憂郁傷肝,思慮傷脾……出血則臭,其時五臟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巖”[7]。故其病機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乳房為陽明胃經所司,乳頭為厥陰肝經所屬。肝氣舒展,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情志的調暢,脾氣升發,使中土干燥不為痰濕所困,辛既能散行又可燥濕;味厚傷氣,飲冷耗氣,乳腺癌患者飲食當以平性為佳。乳腺癌的治療應佐以咸寒苦甘法,咸軟堅散結、寒清熱解毒、苦燥濕堅陰、甘和緩補虛,性味功效結合可增強療效[8]。這些用藥特點與乳腺癌的病因、病位不謀而合。
針對乳腺癌肝郁脾虛、氣滯血瘀的證候,治療應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結為主。本研究經篩選得到白術、黃芪、茯苓、柴胡、莪術等16味核心中藥。其中,香附、柴胡可疏肝解郁、調達肝氣,香附揮發油抗腫瘤作用顯著[9];柴胡皂苷可抑制乳腺癌MCF-7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10]。乳腺癌化療期間易致氣血虛弱、脾腎受損,加用黃芪、黨參以扶正氣。白芍、山茱萸可收斂肝陰、補益肝腎,白芍提取物具有雌激素樣作用,可通過改善肝氣逆證大鼠海馬區雌激素受體β、5羥色胺轉運體mRNA表達而調節煩躁易怒等負面情緒[11];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澀固脫。肝體虛而當補陰血,當歸補血活血,可協助白芍補陰養肝;熟地黃可下調乳腺癌組織中CD90表達水平、抑制癌細胞增殖[12]。白術、茯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術內酯Ⅱ可通過激活Nrf2/ARE通路進而降低乳腺癌患病率和腫瘤體積[13];茯苓酸可通過調節Cycline D1、Cycline E、p53等蛋白的表達水平,加速乳腺癌細胞的死亡[14]。臨床常用傳統經方(如參苓白術散[15]、補中益氣湯[16]、四君子湯[17]等)治療乳腺癌療效顯著。陳皮、半夏之二陳湯燥濕化痰,白花蛇舌草通過下調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的表達,抑制乳腺癌MCF-7細胞轉移并誘導其凋亡[18];莪術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之功,馬春蘭等[19]研究發現莪術的活性成份可降低JAK2、STAT3磷酸化的表達,抑制癌細胞增殖。
高頻中藥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顯示,二聯用藥組合按照支持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白術-黃芪、白術-茯苓、白術-柴胡等,支持度最高的三聯藥物組合為白芍-柴胡-白術。因子分析共提取到6個公因子:F1組中,黃芪、莪術具有化瘀散結、補益氣血的功效,該藥對可通過上調PTEN基因而抑制人乳腺癌細胞的增殖[20]。此外,白花蛇舌草能抑制乳腺癌MCF-7細胞的增殖,有抗癌解毒之功[21]。F2組中,甘草、陳皮、半夏是六君子湯中的主要藥味,臨床上常用于治療乳腺癌術后脾胃氣虛證[22]。F3組中,柴胡、白芍為逍遙散、四逆散、柴胡舒肝散等經典名方的藥物組合,可用于治療肝郁脾虛型乳腺癌[23]。F4組中,白術、茯苓為參苓白術散的藥物組成,常用于治療化療后脾虛水腫證[24]。F5組中,當歸、熟地黃為四物湯、益氣養榮湯等經典方劑的藥物組成,常用于治療氣血虛弱型乳癌[7]。F6組中,淫羊藿、山茱萸、香附三藥共奏補益肝腎、斂肝滋陰、疏肝解郁之效,可治肝腎虧虛證[25]。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52篇文獻中涉及中藥組方進行性味歸經、核心中藥篩選、關聯規則及因子分析,初步系統梳理闡釋了中醫治療乳腺癌的中藥組方規律。建議臨床研究者嚴格按照RCT相關報告規范,開展更高質量的研究,進而為乳腺癌臨床治療的遣藥組方提供更強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