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劉寶海
臨沂市婦幼保健院眼科,臨沂 276016
新生兒眼底結構尚未發育完善,容易受到孕期疾病、生產過程和出生后健康狀況等相關因素的影響而引發眼底病變[1],新生兒眼底病變如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通常會導致新生兒視力終身殘疾。目前新生兒眼底檢查可以應用雙目間接檢眼鏡和數字化廣域眼底成像系統來完成的,Retcam Ⅲ數字化廣域眼底成像系統是目前最先進的嬰幼兒眼部疾病篩查設備,可客觀準確記錄眼部病變的程度及范圍[2-3],而對新生兒眼底病變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尚缺乏進一步研究。熒光素鈉眼底血管造影(FFA)作為評估視網膜病變的重要依據,已廣泛被用到成人視網膜病變中。隨著Retcam Ⅲ數字化廣域眼底成像系統FFA 功能的開發,FFA 技術也逐步應用到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的診療過程。本文通過觀察新生兒進行FFA 檢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為早期明確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的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等提供重要依據。
2021 年2 月至2022 年3 在臨沂市婦幼保健院采用Retcam Ⅲ進行 FFA 檢查的 12 例新生兒(24 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 8 例 16 眼、女 4 例 8 眼,足月新生兒 6 例 12 眼、早產兒6 例12 眼,出生胎齡27~40 周,出生體質量1 250~3 640 g。接受FFA 檢查時矯正胎齡41~55 周,體質量3 900~8 800 g。入組患兒均為經首次或多次Retcam Ⅲ數字化廣域眼底成像系統檢查發現視網膜病變且難以明確診斷或分期的新生兒。所有患兒監護人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使用Retcam Ⅲ數字化廣域眼底成像系統行FFA檢查,同時進行心電監護和血氧飽和度監測。
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常規散瞳后,進行過敏試驗。第1 次:熒光素鈉原液0.05 ml于前臂內側皮內注射,觀察患兒是否存在呼吸急促、心率、有無憋喘等情況,15~20 min 后觀察注射部位皮丘大小、顏色、周圍是否有紅暈、偽足等改變。如第1 次皮試陰性,則進行第2 次過敏試驗:10 ml生理鹽水注射液+熒光素鈉1 滴(1/20 ml),充分混勻,用1 ml 一次性無菌針筒抽取0.1 ml/kg 熒光素鈉稀釋液,作為過敏試驗試劑,靜脈注射預先準備好的過敏試劑,觀察患兒心率、呼吸和血壓,推注藥液的部位及全身是否出現皮疹。如無異常情況,首先拍攝彩色眼底像,然后靜脈推注預防用藥地塞米松3 mg,切換到FFA 界面,按體質量0.07 ml/kg 靜脈快速注入10%熒光素鈉,同時按下計時器。拍攝后極部及周邊各象限視網膜圖像,觀察視網膜血管充盈、走形、分布及病灶情況,整個過程持續15~20 min,共拍攝3 輪,結束拍攝。觀察患兒生命體征30 min,生命體征平穩后送返病房。患兒檢查前均行血常規、肝腎功、心電圖檢查,排除全身活動性疾病。有藥物、海產品或哮喘病史者為檢查禁忌證,心血管疾病為相對禁忌證。
在進行FFA 檢查過程中6 例患兒出現前房及玻璃體腔熒光素鈉滲漏,分別為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患兒,考慮與新生兒視網膜血管發育異常相關,造影過程中及完成后均未出現發熱、嘔吐、皮疹等藥物不良反應。12 例新生兒中,4 例足月新生兒視網膜顳側周邊可見白色斑塊改變,伴/不伴片狀出血,周邊未完全血管化(圖1A、1B),FFA 結果示視網膜血管充盈可,顳側周邊血管管壁欠光滑,周邊可伴熒光遮蔽,無灌注區形成(圖1C、1D),根據病史及FFA 結果排除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根據文獻報道符合類早產兒視網膜病變[4],未進行干預;2 例足月新生兒視網膜周邊可見明顯有-無血管區分界,視網膜表面伴/不伴出血(圖2A、2B),FFA示雙眼周邊血管末端分支增多、擴張膨大,呈“毛刷”狀,異常血管吻合,無灌注區形成,熒光滲漏,晚期伴有熒光積存(圖2C、2D),符合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5-6]。2例早產兒視網膜全周邊部未完全血管化,形成白色分界呈嵴樣隆起,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擴張,表面伴有出血(圖3A、3B),FFA示雙眼視網膜全周邊有-無血管區形成明顯分界,末梢血管分支增多,無灌注區形成,伴大量熒光滲漏,晚期熒光積存(圖3C、3D),這提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活動期,根據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治療規范給予玻璃體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治療;4 例早產兒視網膜周邊部未完全血管化,有-無血管區分界,伴“C”型改變(圖4A、4B),FFA 結果示視網膜顳側末梢血管分支增多,呈“毛刷狀”,周邊部局限性無灌注區形成,少量熒光滲漏(圖4C、4D),這提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退行期,未予干預。

圖1 類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眼底彩照結合FFA 檢查圖像。A、B為彩色照片,右眼視網膜顳側周邊可見白色斑塊改變,左眼視網膜顳側周邊可見片狀出血、大片白色斑塊改變,周邊未完全血管化;C、D 為FFA 照片,右眼視網膜血管充盈可,顳側周邊血管管壁欠光滑,左眼視網膜血管充盈可,末梢血管管壁欠光滑,顳側周邊熒光遮蔽,周邊無灌注區形成,符合類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圖2 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眼底彩照結合FFA 檢查圖像。A、B為彩色照片,雙眼視網膜全周邊部未完全血管化,左眼玻璃體混濁;C、D 為FFA 照片,雙眼周邊血管末端分支增多、擴張膨大,周邊部無灌注區形成,晚期伴有少量熒光積存,符合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

圖3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活動期眼底彩照結合FFA 檢查圖像。A、B 為彩色照片,雙眼視網膜全周邊部未完全血管化,白色分界呈脊樣隆起,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擴張,表面伴有出血;C、D 為FFA 照片,雙眼視網膜全周邊有-無血管區形成明顯分界,末梢血管分支增多,無灌注區形成,伴有熒光滲漏,晚期熒光積存,提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Ⅱ區后部2期伴有附加病變,符合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活動期改變

圖4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退行期眼底彩照結合FFA檢查圖像。A、B為彩色照片,右眼視網膜顳側、鼻下方周邊部未完全血管化,有-無血管區分界呈“C”型改變,左眼視網膜血管走形可,顳側周邊未完全血管化;C、D為FFA照片,右眼視網膜顳側末梢血管分支增多,呈“毛刷狀”,周邊部局限性無灌注區形成,少量熒光滲漏,左眼視網膜顳側周邊部無灌注區形成,符合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退行期
由于新生兒這個階段的特殊性,既不能表達自身的不適,使得新生兒眼病在早期不易被察覺,容易漏診,如果得不到及時診斷及治療,可能會造成終身視力殘疾。新生兒眼病篩查可在早期及時發現干擾視功能正常發育的因素,早期進行眼病篩查、診斷和干預對預防和減少兒童盲及視力損傷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大多數嬰幼兒眼底疾病可以通過數字化廣域成像系統、雙目間接檢眼鏡等檢查作出初步診斷,由于視網膜病變的復雜性及表現多樣性,傳統影像學檢查不能明確病變范圍及嚴重程度,無法實施進一步診治。FFA 檢查可以有效顯示視網膜血管循環情況,有助于對眼底疾病進一步明確診斷、病情評估、選擇治療方案以及評判治療效果[7-8]。隨著數字化廣域成像系統技術的進步,Retcam Ⅲ帶有血管造影功能,使得嬰幼兒眼底血管造影檢查成為可能。
本研究中患兒檢查結果顯示,4例足月新生兒視網膜血管充盈可,顳側周邊血管管壁欠光滑,熒光遮蔽,無灌注區形成,考慮類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未予干預;2例足月新生兒視網膜周邊可見明顯有-無血管區分界,視網膜表面伴/不伴出血,FFA 示雙眼周邊血管末端分支增多、擴張膨大,呈“毛刷”狀,異常血管吻合,無灌注區形成,熒光滲漏,晚期伴有熒光積存,符合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4例早產兒視網膜顳側周邊部未完全血管化,有-無血管區分界,伴“C”型改變,FFA 結果示視網膜周邊末梢血管分支增多,呈“毛刷狀”,周邊部局限性無灌注區形成,少量熒光滲漏,這提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退行期,未予干預;2 例早產兒視網膜周邊未完全血管化,形成白色分界,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擴張,表面伴有出血,FFA 示雙眼視網膜全周邊有-無血管區形成明顯分界,末梢血管分支增多,無灌注區形成,伴有熒光滲漏,晚期熒光積存,這提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活動期,予雙眼玻璃體抗VEGF治療。
文獻研究顯示,在早期研究中通過FFA 檢查發現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患兒視網膜新生血管、異常血管吻合、熒光滲漏等具有特征性改變[9-10]。Guagliano 等[11]研究發現,通過眼底彩照結合FFA 檢查圖像能夠正確診斷、識別閾值病變。FFA 在對嬰幼兒視網膜病變的鑒別診斷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Coats 病、先天性視網膜劈裂、牽牛花綜合征等[12-14]。Barillà 等[15]通過對15 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患兒進行FFA 檢查,認為FFA 更能清晰顯示病變,明確病變分期及嚴重程度,可有效指導進一步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FFA 檢查可以清晰顯示新生兒視網膜血管發育情況,可以為新生兒視網膜病變早期提供診斷依據,明確病變分期,對疾病的進一步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基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完善研究設計,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