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琰梅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高層建筑在19世紀出現,一經出現就得到了迅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高層建筑數量也越來越多,高層建筑是現代工業與城市化發展的產物。高層建筑的興起,反過來又推動了城市化與現代工業的蓬勃發展。作為現代建筑設計師,應該基于城市合理規劃與發展的前提下,在建筑設計中進行合理的規劃,在保障建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實現土地與建筑規劃的和諧發展。
城市建設速度加快,高層建筑也成為城市建設的標志物,作為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此時加強高層建筑規劃設計,能夠更好的為城市化建設以及高層建筑發展提供助力。
在高層建筑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建筑周圍城市環境,保障建筑底部與街區、城市環境、城市水平尺度比例相吻合。在確定了臨街高層建筑尺度之后,還應充分考慮到街道行人舒適度的因素。高層建筑主體尺度與街道壓迫感聯系密切,高層建筑尺度越大,對街道的壓迫感越強。因此,應適當地向后延伸,從而減少對街道的壓迫感,且又能保持建筑與周圍環境的聯系[1]。
高層建筑作為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外觀形態美感與城市整體形象聯系密切。一座富有美感的建筑物,需進行科學的運算與設計,不斷調整比例關系以實現。這樣才能既保障建筑自身美觀性,又能保障其與城市、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因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首先,注意各單元尺度比例的協調。高層建筑裙房、主體、頂部三者的完美結合是關鍵,同時各部分的比例要合理。加上適當的裝飾,能夠有效增加建筑造型的美觀性、生動性。其次,層次感也是建筑規劃設計的關鍵,高層建筑的細節決定了層次感。設計中要對細節部分以及整體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這些部分的科學規劃和設計,提高建筑的和諧性,保障建筑整體形象大、小單元的相互結合,凸顯高層建筑協調性與一致性[2]。
高層建筑規劃設計要與城市空間密切聯系,我們要借助先進的技術、理念,對建筑結構進行創新和發展。高層建筑結構形式逐漸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其表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也從整體上提升了城市的美感。因此,我們需要思考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融合,同時又要兼顧節能、環保的效果。
綜上所述,高層建筑設計規劃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它需要設計師結合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要求等進行綜合分析,科學組織設計方案,從整體上促進建筑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在進行規劃設計之前,我們要綜合分析各項要素,實現高層建筑的總體規劃。首先要結合城市形態、土地資源、基礎設施條件、城市交通條件等,對高層建筑高度進行合理劃分[3]。一般來說,倘若在市中心建設高層建筑,需強化市中心的景觀形象。同時,還應滿足室內外場地以及環境的設計要求,景觀設計要分區明確、合理對人、交通等進行組織和設計。景觀設計也是建筑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綠化主要設置在四周以及建筑物的周圍,綠地種植一般以低矮植物為主,同時結合綠化景觀設計,構建一個開放式的景觀,提高建筑空間的美觀性、舒適性。
高層建筑的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城市空間的合理布局。由于高層建筑高度高、內部空間大,容易給人們帶來壓迫感,因此,利用空余的面積進行廣場設計并利用廣場緩解這種壓迫感就成為規劃設計的關鍵。一般而言,會采用下沉式的設計模式,突出人與環境這個主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這樣的廣場布局不僅可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還能提升高層建筑形象,實現建筑的空間布局合理性[4](圖1)。

圖1 夜景
高層建筑規劃設計中選址非常重要,須對城市土地資源進行綜合考慮,從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土地地質條件、地下水水位、土地經濟開發價值與升值潛力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以確保高層建筑所在位置的合理性。同時,我們還需充分考慮建筑視野的問題,盡可能在城市突出地段或者開放地段選址。注意高層建筑不要過分密集,減少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的壓迫感。合理的降低高層建筑的稠密度也是選址需要關注的因素。另外,還需要考慮建筑周邊的地形、地勢,通過高層建筑對城市輪廓線條進行保護,盡量與城市交通樞紐縮短距離。
2.4.1 設計方式
在高層建筑平面設計中,一般可以采用線生形、形生形的方式來實現。線生形式建筑設計師通過點、線、面集中要素對建筑構思意圖進行表達,再由直線、凹線構成三角形、圓形、矩形等。平面設計方式,使建筑單位空間與整體空間形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關系;形生形平面設計方法則是利用簡單的圖形、通過變形、組合、排列的合理規劃,構造出不同圖形,從而形成一個多元化的建筑整體空間,視高層建筑所在地段的具體情況靈活決定[5](圖2)。

圖2 鳥瞰圖(一)
2.4.2 形狀劃分
在高層建筑平面設計中,平面形狀也有諸多劃分,包括基本形、幾何形平面、特殊形等。以基本形中的線形平面為例,建筑標準層平面縱軸向長度要比橫軸向進深尺寸大很多,其所構成的建筑一般被稱為板樓(圖3)。線形標準層平面深度相對較淺,并且整體比較舒展,能夠為住戶提供非常好的自然采光與自然通風。

圖3 低點透視圖
2.4.3 構成手法
在高層建筑平面規劃設計中構成手法也非常關鍵,目前,比較常見的設計手法包括組合連接、復合疊加、網格旋轉、邊角切割等方式。具體如下。
(1)組合連接。組合連接主要是硬連接和軟連接,是多個相同形狀,或者多個不同形狀的有序連接。
(2)復合疊加。復合疊加是將多個相同或者不同的結合平面進行疊加組合,通過相互交集形成新的平面。比如:將幾個方形進行疊加,或者將幾個圓形進行疊加,或者是將方形和圓形進行疊加。這種的方式能夠在幾何形體基礎上以復合的方式構成建筑形體,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圖4)。

圖4 鳥瞰圖(二)
(3)網格旋轉。網格旋轉是將單一幾何形平面單位進行轉動形成新的圖形,以簡單元素進行立體化的變形處理。這種方式能夠打破單調圖形的乏味感,可以獲得非常好的視覺效果,給人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設計對施工技術要求很高,一般會產生一種光怪陸離的平面與立面形態[6]。
高層建筑規劃設計過程中需對陽光、陰影、日照等綜合要素進行考量,同時要充分考慮工程形體的組合造型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具體如下。
2.5.1 形體處理
通過合理的形體處理,提高高層建筑的空間組合科學性、合理性,工程形體組合與造型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完美的高層建筑藝術形象,主要體現在建筑內部空間邏輯的合理性,我們可以通過工程尺度的有效處理來實現。目前,建筑工程包括裙房、主體、頂部三個組成部分,這三者的尺度關系要合理,尤其要注意高層建筑工程底層與入口處的柱子、墻面、尺度的劃分,并做好門窗、檐口以及裝飾等因素的處理,讓人們的心理變化逐步推進。
2.5.2 環境協調
高層建筑尺度大、高度高,為了避免其在視覺上帶來一種壓迫感,在規劃設計時就需從城市整體的角度進行思考,高層建筑要充分考慮到造型設計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高層建筑需控制好樓與樓之間的距離,要避免高層建筑地面上的投影影響室內光照,同時要綜合考慮周圍地形、地貌、景觀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要盡可能體現建筑外觀的藝術性、美觀性,提高建筑美學價值[7]。
裙樓與塔樓是建筑的基本構成部分,兩部分屬于不同的功能空間,設計時要做好相關區分和處理。我們要對高層建筑功能分區進行科學劃分,一般在高層建筑塔樓頂部,可以設置直升機停機坪、設備層、觀光層或者旋轉餐廳等;而在高層建筑的中部則可以設置客房區、公寓[8]、空中花園、設備層;在裙樓與塔樓的連接位置,必須要設置結構轉換層、設備層,在中部位置必須要進行各功能區的合理區分與規劃,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生活體驗。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提升高層建筑的功能性與美觀性,在與周圍建筑物、周圍環境、城市規劃和諧統一的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適的體驗。
在城市化建設不斷深入、演變的過程中,高層建筑規劃設計也在不斷完善和優化。在新的發展時期,人們對高層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高層建筑除了要具備美觀性、舒適性,同時還應該具備良好的功能性,既可以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又可以美化城市面貌,對城市邊緣進行有效修飾。高層建筑規劃設計環節多、內容復雜,需要建筑設計師深入實地進行全面調查和分析,能夠綜合各種自然因素、環境因素對高層建設設計進行總體規劃,以保障高層建筑設計中各部分規劃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