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瑜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近年來,九年義務教育不斷深入普及,很多的老舊中學也在不斷改建擴建,在城市中有越來越多的中學教育建筑需要建設。中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階段,教學質量與學校的設施以及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進行中學設計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使學校的設施及環境符合學習使用需要的過程。學校的建設是百年大計,怎樣找準切入口,使之符合國情,滿足教育體制下的教學要求,同時能夠跟進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是當前城市中學公共空間設計亟待探討的問題。
一個人人格的塑造與環境有重要關系,良好的環境能夠塑造好的人格,也能夠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校當中同樣如此,學校的空間結構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的教育空間注重的是效率,對公共空間的營造嚴重忽視,同時忽略了行為教育方式。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我們需要在教育建筑的傳統空間模式當中,對其進行創新和突破,使學生能夠在環境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對人文的感知進行積累。通過靈動活潑的空間設計,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學習的氛圍,能讓學校成為學生自由開放交流的場所,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這是當今城市中學設計的重要內容。圖1為公共空間休息處設計。

圖1 公共空間休息處設計
學校建筑的首層進行架空,主要的功能空間從二層開始。對首層進行架空能將校園中的活動空間增加,這樣的空間利用方式在很多用地緊張的中小學使用廣泛。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能夠使用,通常南方地區的架空面積更大。這樣的架空方式不僅能夠增大地面的活動空間,開敞的首層空間也有利于通風遮陽,進而更好的適應南方的濕熱環境。有些學校為了緩解入口空間較小帶來的壓迫感,將入口庭院首層、二層全部架空,形成開放的院落,這樣能夠豐富交通空間以打造開闊感。運用框景的手法,使后側操場從架空空間中顯露出來,打造更為豐富的視覺層次感。
因為有些學校用地緊張,很多輔助空間可考慮設置在地下或者是半地下,即部分采光不理想的空間,以立體的解決問題。像風雨操場、游泳館以及籃球館和健身房等對采光要求比較低的功能空間單元放在地下或者是半地下空間當中,在地下空間當中可以配置下沉式的庭院,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通風以及采光的問題。圖2為地下空間設置的籃球館。

圖2 地下空間設置的籃球館
受場地空間及建筑密度的限制,除了滿足基本的教學空間外,能夠提供的課余生活的活動空間變得就相對有限。對屋頂的平臺進行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屋頂平臺不僅能夠增加活動的場地,更能方便教室處于高層的學生的課余生活,解決了集中時間段中,單一場地所帶來的擁堵的問題。如天津市中營小學,其學校局部校舍在三四層設置屋頂平臺,方便上層的學習生活;同時緩解高大體量帶來的壓迫感;頂端設置格柵,保證校園建筑體量的完整性,形成豐富的光影變化。
架空平臺是屋頂平臺的發展形式,是在需要的位置進行“挖洞”架空處理,就近增加活動的場地,相較于屋頂的平臺更方便使用。連廊則是將孤立的建筑連接起來,不僅能夠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系,還能夠增加活動的空間。圖3為互動的公共空間。

圖3 互動的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應具良好的開放性,空間對全體師生的均好性通過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展現。在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過程中,室外的實踐活動以及體育鍛煉是十分重要的,把聚集學生的公共空間向室外開放,既能讓學生樹立走向戶外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又能為學生提供到達室外活動空間的便利[1]。由內向外進行過渡也是空間由開敞過渡到更開敞發展的過程,將室內外的公共空間聯系起來,可以豐富建筑的空間層次,這樣一來不僅能避免空間轉化的突兀,也能讓學生在進出之間通過感官的變化達到精神上的集中和放松。
校園當中的公共活動空間主要以室外場地為主,其中包括校園中心廣場、中心綠地以及運動場地等等,與此同時也包括一部分的內部空間,像底層架空、樓層當中的公共活動區域等,這樣的空間可以作為建筑內部的休息交流空間。在這樣的校園公共活動空間中能夠承載較多的娛樂活動。室外的場地比較大,能夠承載像集會、展示以及休閑等活動;室內的活動空間比較小,可以承載小范圍的臨時的休息以及課間活動等。在對中學的公共空間活動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將空間結構盡可能的塑造成符合群體活動特征的校園公共活動的空間,這樣一來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和老師的各種交往活動,讓學生在交往當中逐漸形成關心集體、團結互助的良好品德,同時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校園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平臺場所是校園的入口以及教學樓圍成的庭院空間等,這樣的共享的交往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對建筑的外部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與中學生的行為特點結合考慮,營造適宜、舒適的活動交往空間。不同年級的群體活動不盡相同,在設計時不僅需要滿足個人學習及小組的討論,還要考慮不同人群的群體活動,對不同層次的需求進行滿足[2]。圖4為校園入口空間。

圖4 校園入口空間
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空間就是建筑內部空間。內部空間是主要是尺度、形狀以及色彩和材料等構成的物理空間。各個內部空間結構能夠通過不同的功能對學生的情感以及活動產生影響。所以,像教學樓、實驗樓以及行政樓等都需要更加靈活、可變的設計,并在此基礎上將各類活動休息空間放大。可以通過設計中庭將公共走廊的面積增大,結合架空樓層和擴展樓梯平臺等形式營造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結構的共享空間,以此促進學生更好的交流學習。
現代城市中,中學的辦學規模越來越大,使用功能也愈加豐富。庭院能夠對建筑進行合理的空間流線組織,這樣能夠對建筑的體量進行分散以及削減。營造庭院空間能夠供充足的陽光,同時也利于通風及景觀的引入,從而為學生和老師創造更好的學習及工作環境,也能夠滿足各類規范對校園空間環境的要求[3]。
4.1.1 室外庭院空間
室外庭院空間也是校園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室外庭院空間和學校建筑是一種平行的關系。室外庭院一般由建筑體量圍合而成,同時也是室內空間和開敞的自然環境之間的一個過渡,室外庭院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室外庭院空間對校園的環境以及空間氛圍的營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其空間結構能夠直接體現出校園的性格,同時它作為師生日常交流以及運動的場所,還承擔著公共活動的開展以及人流疏散的重要功能[4]。
4.1.2 室內庭院
室內庭院空間處在一個室內的環境,相對來說具有較強的公共性,主要的作用是對室內的空間進行調整。室內的普通功能用房和內庭相比較,內庭的空間尺度更大一些,能夠承載更多的公共活動。室內庭院不會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在天氣狀況不好的情況下,仍舊可以滿足學生對公共空間的需求,能夠提供更加穩定的活動場所及空間環境。一般情況下,室內的庭院有利于建筑內部的采光以及通風。如今學校設計一般采用被動式節能的形式,錯落的庭院是其主要表現形式,這能夠滿足建筑內不同層次的視線交流,進而營造出一個開放的空間氛圍。
廊道空間系統主要是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走廊、連廊以及通道。廊道空間是最基礎也是最常見的建筑空間,建筑的各個功能區正是通過廊道空間產生聯系。廊道也是交通空間的主要部分之一,具有較強的疏散功能,是重要的功能空間。廊道空間是在建筑使用過程當中接觸最多、使用最廣的公共空間。廊道空間一般被簡單的作為交通空間進行使用,忽略了交通空間的打造,這樣的處理公共空間使得學校廊道空間千篇一律,缺乏趣味性,因此很難受到師生的歡迎和重視,使得廊道空間除作為交通功能使用外,利用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但近年來,多種形式的處理手法將廊道空間的交通功能和其他的室內功能結合起來,打破單調的空間氛圍,賦予其更加豐富的功能以及更活躍的空間形式,使廊道成為具有活力以及吸引力的公共空間[5]。圖5為學校廊道設計。

圖5 學校廊道設計
灰空間主要是指室內外空間之間的過渡部分,雖然和室內外空間有著密切聯系,但是灰空間受到的限定因素較多,形成介于兩者之間的空間類型。灰空間和開敞的室外空間與封閉的室內空間相比較,灰空間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不會完全受到自然因素變化的影響,與此同時也與室外空間形成有效聯通。除此之外,灰空間能夠摒棄室內、室外空間之間生硬的聯系方式,用更為有機的方式將兩者結合起來。其主要類型包括連廊空間、底層架空等[5]。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當代的中學校園應將建筑環境、空間結構重視起來,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利用良好的環境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同時要注重創造學習以外的交往空間,營造良好的、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以此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對整體的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將教學樓的設計與教學管理有機結合起來,這既能夠對日常的教學監督進行滿足,還能夠通過底層架空等空間處理手法把教學空間和行政及辦公空間聯系起來,這樣一來,行政及辦公空間更為開放,同時也能夠加強學生以及教學管理人員的溝通交流。在對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設計一個多功能的活動室,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但要注意點線面之間的結合,利用不同形態以及交錯的公共空間,給學生提供多層次的交流和課外活動空間[6]。為能夠對學生的精神面貌進行調整,活躍課堂的氛圍,可以營造不同的景觀。景觀能夠通過不同的色彩以及形態來渲染不同的環境氛圍,讓學生耳濡目染,感受自然地氣息。這樣能夠對學生緊張的狀態進行緩解,時刻保持一個積極的精神風貌,在校園中更加健康、快樂的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