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昕
(太原市園林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城市園林景觀作為規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優化城市空間小氣候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景觀設計中應當充分發揮出可持續發展理念價值,彰顯園林景觀生態效益,美化城市形象。
可持續發展是基于環境保護理念,立足于當代同時又為后代人考慮的發展模式,主要核心內容包括發展和持續性兩方面,前者是前提和基礎條件,后者則是關鍵,二者相輔相成。近5年內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變化情況,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切實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降低能源消耗尤為關鍵。同時可持續發展也是立足于當下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的發展模式,利于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1]。可持續發展也是克服環境、經濟以及社會發展阻礙的理性選擇之一。
分析當前城市建設發展現狀,工業化發展為提高經濟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城市面貌的生態受到一定影響。通過在城市規劃園林景觀設計中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布局水域及綠植,提升視覺效果、凈化空氣、美化城市環境的同時,將城市全新面貌展現出來。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滲透,為構建生態文明城市,我國在園林綠化建設中的投資額逐漸呈現上升趨勢,可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下,城市發展更加重視綠化環境建設[2],通過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園林景觀設計中,布局城市生態效應,改善市容環境衛生的同時推動構建生態文明城市。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政治、經濟或文化因素,環境因素也至為關鍵,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效改善城市環境的同時,提高城市面貌的觀賞性,對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形成一定刺激,從而發揮環境經濟效益價值。
山西省太原市某園林位于城市東南方向,據市中心直線距離9km,總占地面積為28.5萬m2,其中包括水域面積4.3萬m2、綠地面積10.9萬m2。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階段,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及“可持續發展”理念,最大化園林景觀的生態效應,為城市發展增添色彩。
分析園林景觀現場實際情況,歸納總結此次園林景觀設計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太原市園林景觀設計思路
本次設計遵循規范指南包括《園林景觀設計規范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太原市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公園設計規范》等。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以自然生態為主導,為園內植物營造出良好的生長環境,使其能夠形成穩定性較強的生態群落,首先根據園林不同區域植物搭配方案,針對性改良土壤條件,確保植物生長土地肥沃、疏松、濕度適宜且有機質含量充足。在改良土壤階段落實如下內容:①在園林植物栽培區域施加有機肥,營造適合植物生長的健康土壤環境。②考慮到在建設人工濕地時要求土壤的滲透性良好,對地表土壤進行深翻或在局部位置種植地被植物,使土壤結塊問題得以解決[3]。另外在墊層中加入沉沙等改良材料,提高土壤的滲透性。
視覺美觀性及生態價值是園林景觀設計的又一要素,在此次設計中植物搭配環節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以太原市鄉土植物種類為主,輔助搭配外來植物種類,優先搭配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結合喬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構建“層次分明、四季常青、色彩豐富”的景觀效果。在設計中遵循植物生長特性,合理布局上層、中層、下層以及水域空間的植物類型。在上層空間內合理布局喬木類植物,例如大喬、中喬和小喬,在中層空間中則以密度較大的灌木類植物為主,下層空間則以草本地被類植物為主,起到穩固水土的作用,水域空間則以千屈菜、蘆葦等根系相對發達、能夠起到一定凈化效果的植物為主[4]。表2為園林景觀設計中不同空間層次的植物種類。

表2 園林景觀設計中不同空間層次的植物種類
城市發展規劃過程中地域文化具有獨特性,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是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還需重視文化的可持續。此次設計中,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對設計因素進行優化調整,在設計初期對太原市地域文化進行深入考究,在景觀設計中將文化特色彰顯出來,同時將文化要素和城市整體規劃融合,打造文化底蘊豐富的城市園林景觀效果。
在園林局部位置設計多處跌水區,強化視覺空間層次感的同時,吸引游客駐足觀賞,在游客行走位置設置木棧道,在沿線以提示板或景觀擺件的形式展現太原市歷史文化發展路徑,使游客在觀賞院內景觀的同時,能夠了解到更多關于太原市的文化背景,形成休憩放松、科普宣教、生態保護為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景觀。
可持續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產物,包括新能源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等技術,同時也是園林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走向。在此次設計中充分意識到可持續技術的重要價值,合理運用太陽能技術和水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技術,突顯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
太陽能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園林路燈的夜間照明系統中,園林景觀太陽能路燈系統,一方面節約了園內設施的用電成本,同時也強化了園林的觀賞性。
太陽能路燈桿頂部為太陽能電池板,白天太陽光照射下能夠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儲存在蓄電池中,夜間開啟路燈開關后放電照明,日間再次通過能量轉換儲備電能,形成良性循環,節約園林內部用電量的同時,減少能源消耗,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契合。
此外,植物是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構成要素,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水資源是不可或缺的,我國在園林灌溉中所消耗的水資源占比較大,且不同灌溉方式水資源綜合利用率存在一定差異。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太原市園林景觀設計中,高度重視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的設計,灌溉園林植物時先使用園林內雨水收集系統中的水源,灌溉方式上一改原有粗放式灌溉模式,采取噴灌技術。圖1為植物灌溉噴灌技術,在水泵和管道的作用下,將水源以細小水霧的形式噴灑出來,水分灑布均勻,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噴出的水霧形成了較好的景觀視覺效果,使園林景觀更加生動。

圖1 園林景觀噴灌系統效果
分析噴灌系統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優勢,總結如表3所示。

表3 噴灌系統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優勢
在此次設計中為強化景觀設計的生態性,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遵循低影響開發技術,完善滲透系統、凈化系統和傳輸系統設計。
3.5.1 滲透系統
滲透系統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自然降水的收集、處理和滲透中,在設計中遵循園林范圍內地質勘查報告,合理排布設計滲透系統。滲透鋪裝道路,可以有效地使雨水通過鋪裝材料滲透至雨水收集系統中,經過濾處理再次應用,有效緩解了市政雨水管網的運行壓力。
3.5.2 凈化系統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其凈化系統主要是充分利用植物或土壤的過濾凈化功能,使自然降水中的污染物質得到有效的沉降或分解,強化園林內部水資源循環系統的凈化能力。常見的凈化系統設計表達包括設置人工濕地、制備緩沖帶和生態浮島。
人工濕地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具備一定綜合性,充分發揮土壤、微生物以及植被的協同作用處理污水,其中植物的作用是為水體供給氧氣,微生物的作用是使水中的有機物能夠有效分解,降低水中污染物含量,在景觀設計中坡度較緩的植被區則被稱之為植被緩沖帶,如太原某園林景觀植被緩沖帶坡度為5%,寬度為3.0m,在植被作用下能夠緩解地表水體的流速,過濾一部分污染物質。
生態浮島對于富營養化的水體具有一定的生態適應性,能夠很好的對水中的氮、磷以及COD物質起到降解作用,充分運用水域空間,將浮島放置在水中,形成區域規模的生態群落,優化園林內水環境。例如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設置的生態浮島,為水鳥提供了休憩娛樂的場所,使植物、動物和浮游生物的物種更加豐富,為魚類提供隱蔽場所。諸多水生植物能夠快速消耗水中的氮、磷物質,呈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場景。
3.5.3 傳輸系統
傳輸系統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雨水的回收利用方面,一方面可以緩解園林內部地表雨水的流速,避免水土嚴重流失,同時能夠借助于植草溝、植被渠等設施對雨水中的顆粒物進行過濾,發揮海綿城市生態效果。
城市園林景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設計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園林植物的優化配置,尊重地域文化,彰顯城市文化底蘊,合理運用可持續發展技術和生態理念,強化園林設計的生態性和低碳性,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開辟有利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