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平
缺血性中風(AIS)屬于臨床具有“三高”(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特征的腦血管疾病,占據腦卒中類型疾病60%~80%,患者多表現出一側肢體或面部出現無力、麻木、言語不清等癥狀[1]。臨床認為早診治、早預防、早康復有利于改善疾病預后質量[2]。近年來中醫治療獨特優勢已經越來越被臨床認可,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中風病急性期多以風、痰、火、瘀為主,風痰阻絡證為中風病常見證候類型,病機在于元氣虛損引發的痰瘀互結,痰熱生風,由于病理因素較為復雜,因素之間會產生級聯反應,因此需要及時采用以扶持元氣為主,輔佐活血活絡、熄風化痰療法[3,4]。諸多研究證實醒腦開竅針刺法對于AIS有著確切療效,而對于針藥聯合療效研究報道較少,且中藥處方尚未統一,有待進一步研究[5]。基于此,本研究將對AIS患者應用針藥聯合策略即以自擬健脾熄風活絡湯聯合醒腦開竅針法,分析其的臨床療效及影響,旨在為中醫聯合治療策略選用提供指導意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洪洞縣中醫醫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中醫內科就診的740例中風病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70例。觀察組男214例,女156例;年齡61~78歲,平均(69.45±8.65)歲;原發病程1~14 d,平均(7.51±2.13)d。對照組男220例,女150例,年齡62~79歲,平均(69.83±8.17)歲;原發病程1~13 d,平均(7.32±2.16)d。2組中風病患者基線資料(控制變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6]風痰阻絡證:患者表現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澀、偏身麻木主癥,伴隨著頭暈目眩、痰多且黏、舌質暗淡等次癥。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7]:患者多表現出一側肢體或面部出現無力、麻木、言語不清等癥狀,經卒中量表(NIHSS)、腦病變影像學技術(頭顱CT/MRI)評估證實出現責任病灶持續24 h以上且排除腦出血。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AIS及中風病診斷標準;②急性期發作患者(發病后2周內);③患者家屬悉知針刺、湯藥風險獲益后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由非血管性病因誘發的腦卒中疾病;②對本研究針刺、用藥成分存在不耐受或過敏反應者;③合并肝、腎、脾、肺、消耗性或其他影響生命體征穩定性疾病。
1.3 方法2組均給予標準西醫基礎治療,包括抗血小板、抗栓等用藥等,并給予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于病情平穩后進行操作),選擇主穴(雙側內關、水溝、患側三陰交)及輔穴(患側極泉、尺澤、委中)、風痰阻絡證配穴(合谷、豐隆)。于雙側內關穴位直刺進針(深度保持1.0~1.5寸),并施提插捻轉瀉手法持續1 min,采用斜刺入針0.5寸入水溝,并施雀啄瀉法手法以眼球濕潤為度,斜后刺入針 1.0~1.5 寸入三陰交,并施提插補法,直到下肢抽動3次停止,直刺極泉穴(朝心經方向下移 2 寸入針,且避開腋動脈)1.0~1.5 寸,施以瀉法直到患者出現手麻脹及抽動感為度;直刺尺澤1.0寸施提插瀉法直到患者針感由肘關節到手指端;斜向外 15°針刺委中穴進針1.0~1.5 寸施提插瀉法直到下肢抽動3次;除輔穴外均需留針20 min后取出;其余配穴均按照標準操作進針,直到患者出現酸脹得氣為度。1次/d,連續治療6 d后休息一次,2組均連續治療2周。
觀察組同時聯合健脾熄風活絡湯治療,處方構成:豨薟草、雞血藤各30 g,天麻15 g,天竺黃、白蒺藜、黨參各10 g,水蛭9 g,大黃3 g,三七粉2 g。隨癥加減用藥:風證突出者加鉤藤、石決明、珍珠母等藥;嘔逆痰盛者加茯苓、陳皮、桔梗等藥;瘀血甚者加桃仁、紅花、赤芍等藥;頭暈頭痛甚者加菊花、夏枯草等藥。三七粉給予開水沖服,其余藥材均以水煎煮,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2組均連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中風病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后2周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8]評估,包括神識(0~9分)、語言(0~6分)、面癱(0~2分)、眼癥(2~4分)、上肢癱(0~6分)、指癱(0~5分)、下肢癱(0~6分)、趾癱(0~5分)、其他癥征(瞳神異常(7分)、抽搐(7分)、嘔血便血(8分)、二便自遺(8分)、目合口開(8分)、鼻鼾息微(9分)、脈微欲絕(9分)、手撤肢冷(9分)),滿分為52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病情越嚴重。②對比2組中風病患者臨床療效:參照上述標準,療效指數為療前后評分差與治療前評分比值的百分數,基本恢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澀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81%;顯著進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澀等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療效指數為56%~81%(不含);進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澀等癥狀較治療前有所好轉,療效指數為11%~56%(不含);無效(無變化或惡化):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澀癥狀無改善甚或惡化,療效指數<11%。綜合療效率=1-無效率。③對比2組中風病患者Barthel指數:于治療前后2周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BI)]評估患者自理能力,量表包括進食操作、如廁、大小便控制、洗澡、穿衣、修飾等10個維度生活能力,滿分設置為百分制,分數越高表明自理能力越優秀。④對比2組中風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于治療前后2周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液5 ml,采用全自動血液黏度動態分析儀(生產廠家:重慶南方數控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型號:SOUTH990JS)檢測血漿黏度(PV)、高切全血黏度(HBV)及低切全血黏度(LBV)。
2.1 2組中風病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中風病患者綜合療效(95.68%)明顯高于對照組(88.39%)(P<0.05)。見表1。

表1 2組中風病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2組中風病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治療前,2組中風病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風病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中風病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2.3 2組中風病患者Barthel指數對比治療前,2組中風病Barthel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自理能力明顯更高。見表3。

表3 2組中風病患者Barthel指數對比 (分,
2.4 2組中風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治療前,2組中風病PV、HBV、LB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其PV、HBV、LBV明顯更低。見表4。

表4 2組中風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AIS病理生理機制在于各種因素引發的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繼而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如缺血缺氧、神經功能障礙等癥狀[9]。中醫認為中風病屬于本虛標實證,急性期主要以邪實為主,可見邪阻經絡、神機失用等,根據不同邪實類型,可分為風、痰、瘀、火等單獨或兼并致病,根據意識障礙癥狀有無分為中經絡及中臟腑。其中風痰阻絡證屬于“中經絡”常見類型(無意識障礙),是由于風、痰虛并存邪實引起氣血逆亂、升降失司導致腦絡瘀阻,進一步化生熱毒,相互為患,形成復雜多變的病機及表現。針藥結合治療屬于臨床常用策略,但目前臨床對于針藥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療效研究較少,且用藥處方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因此有必要繼續深入探討針藥結合中中藥用方及中醫聯合療法效果[10]。
針刺療法治療原則是基于經絡理論,根據不同證候癥狀及病因選擇合理穴位配伍及適宜手法治療。醒腦開竅針刺法是以內關、水溝、三陰交為主穴;以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為主,疏經活絡為輔;可以達到祛瘀解毒、通暢腦脈、恢復血供的目的,進一步改善患者腦局部炎癥、損傷、微循環障礙等多種病理生理狀態,并切斷腦缺血性損傷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發揮復流及保護神經的雙重療效[11]。健脾熄風活絡湯處方中天麻、水蛭同為君藥,水蛭起破血逐瘀、通經活絡之效;天麻起熄風平肝、祛風通絡之效。雞血藤、白蒺藜、黨參、三七粉共為臣藥,雞血藤起舒筋通絡、補血活血之效;白蒺藜起平肝祛風之效;黨參起健脾益氣、生津養血之效;三七粉起化瘀止血、活血止痛之效。佐以豨薟草、天竺黃,豨薟草起祛風除濕、舒經通絡、清熱解毒之效;天竺黃起行氣開竅、清熱化痰之效。大黃為使,起泄熱導滯之效。合方共奏健脾熄風、活血通絡之效[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風病證候積分改善幅度及綜合療效均明顯更高。其原因在于醒腦開竅針法中針刺穴位可以起到舒張微血管,改善腦部供血,同時可以培正復元,生氣血津髓,繼而發揮良好效果。有研究顯示[13],中風的本質在于脾,脾屬于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風誘因、病機與脾存在密切關聯性,飲食不節、情志思慮、勞累過度均會損傷脾氣。脾虛則導致運化升清無權,此外,脾為生痰之器,因此臨床給予健脾用藥有利于疾病防治。健脾熄風活絡湯可以從其他路徑改善病理狀態,標本兼治,糾正病理狀態,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更高。其原因在于醒腦開竅針刺法中針刺三陰交可滋陰生髓,促進患者四肢運動功能康復,健脾熄風活絡湯可以改善患者病理狀態,調理氣血,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正常,繼而提高自理能力。觀察組PV、HBV、LBV明顯更低。其原因在于血液流變學指標表達異常將會導致血液濃度、黏度及稠度增加,降低血流速度,繼而加速血栓形成。醒腦開竅針刺法可以刺激相關穴位抑制神經遞質釋放,減少神經毒性,同時可以加速血液循環,繼而改善血液流變學。健脾熄風活絡湯中天麻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物,起到擴張血管、維持腦循環等功效,水蛭中活性成分可以發揮抗凝和擴張腦血管功效,繼而保護腦細胞[14]。三七中人參皂苷 Rg1等有效成分可以下調血管內皮細胞 P-糖蛋白表達水平,發揮神經保護功效。合方共用可以發揮抗凝抗血栓功效,繼而改善血液高黏稠度等血液流變學指標[15]。
綜上所述,針藥聯合策略(健脾熄風活絡湯+醒腦開竅針刺法)應用于AIS中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液流變學,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